APP下载

清末川刻话本小说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的影响初探
——以“跻春台”为例

2017-04-14李若熙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行孝话本新建

李若熙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达州635000)

清末川刻话本小说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的影响初探
——以“跻春台”为例

李若熙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达州635000)

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中出现了大量讲述孝子、孝女行孝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孝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特点的群体,因年龄、阅历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尚未建立起理性的孝道观。通过对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中蕴含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篇章的教学,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当今社会现实方面的解读,避免其中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孝道观。

《跻春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

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到后期的产物,具有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地域特征明显等特点,《跻春台》作为清末川刻话本小说的代表,其中出现了既遵循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又具有社会时代以及地域特征的孝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跻春台》中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的关于行孝的故事及形象鲜明的孝子、孝妇形象,可以让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孝文化教育,进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既遵循传统孝文化精髓又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的孝道观。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学生具有既区别于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学生,又区别于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特点,他们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各有差异,但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对于孝道观的阐释却基本相近。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9-24岁之间,大多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即典型的“90后”。这一代人从小的物质生活较之前几代人均较为优越,而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却较少,传统孝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弱。在这种大环境成长起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越来越淡薄,孝行越来越少,对于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还没有接触到赡养父母的责任,对此的认识也普遍模糊,仅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存在对父母不关心、顶撞父母的行为。“结合对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传承和践行孝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知易行难、感恩意识淡薄、孝道观念淡漠和辜负长辈期望等问题。”[1]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孝道观的内涵比较模糊,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他们并不清楚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只是对孝文化有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他们对“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父母好”、“听话”甚至是“好好学习”的层面,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对于用言行来表现孝道观亦缺乏行动力,可以说,这样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人,对于孝道观的建立是缺失的,同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个性解放、个体独立等思想的冲击,他们基本上成为了思想欲求独立,即不想受到父母的管教和限制,而物质依赖父母,视“啃老”为理所当然的年轻人。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代表,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有36.8%的学生很少与父母或者家族长辈进行情感交流;有69.5%的学生曾经出言顶撞过父母,并对父母较为繁琐、唠叨的话语表示过不耐烦;19.2%的在校生频繁向父母发脾气;11.6%的学生从不与父母商量人生中遇到的重大事件与抉择。以上数据显示出,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更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父母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等。在关心父母方面,有超过50%的学生能够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给父母送去问候或礼物;40%的学生表示能够偶尔记起父母的生日,但不经常及时为父母送去祝福;12.2%左右的学生不能记住父母的生日。以上数据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目前对于孝道观较为淡漠,缺乏感恩意识,或者说缺乏将孝道观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力。

二、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中的孝文化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孝”的实质其实是为维护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的稳定性,只有家庭稳定了,社会才会稳定。中国古代以宗法家族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族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政权安危。通过《跻春台》的序以及部分篇章中的只言片语,可以断定作者刘省三是清末科举落榜的失意文人。[2]刘省三是作者的化名,虽然在正史中考证此人的生平事迹等难度较大,但是其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这一点在《跻春台》的序跋和具体篇章的语言中还是可以确定的。作者在《跻春台》中塑造了大量的孝子、孝妇形象,讲述了多个行孝的故事,其中所体现出的孝文化既带有儒家传统孝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适应当时社会风气及社会现实的新内涵。

《跻春台》中孝文化的内涵遵循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善事父母”。[3]话本小说发展到清代末期,教化思想已经替代了话本小说发展鼎盛时期,即明代中后期的猎奇猎艳、张扬个性与解放思想等主题,成为此期话本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跻春台》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这种倾向。《跻春台》中“孝”的内涵与此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相比较,呈现出同而不同的内容,具体呈现为“延续子嗣是‘孝’的最高宗旨”、“孝的更高境界是善与孝之间的平衡”、“父债子偿”、“家庭贫困时,坚持行孝”等。[4]《跻春台》卷一《元集》第八篇《节寿坊》中的唐寿姑就表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观,[5]唐寿姑趋于疯狂地为公公延续子嗣,恰恰说明了她深受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同时,她的婆婆为人“性情泼烈”,[6]对于是否应该舍财行善的问题上,她被婆婆何氏多次苛责,她的处理方式是背着婆婆偷偷舍财行善,由此可见,《跻春台》中体现出的孝文化并不提倡一味迎合父母的“愚孝”,而是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理性孝道观。《跻春台》卷三《利集》第八篇《解父冤》讲述了一个父债子偿的故事,最终用儿子的孝心和善行为父亲化险为夷,并使自己高中科举。《跻春台》卷一《元集》第一篇《双金钏》讲述的是家庭极度贫困,在自己衣食不保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行孝的故事。总之,《跻春台》中体现出的孝文化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部分,即善待父母,又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思想,即不“愚孝”,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孝文化。

《跻春台》中的孝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父慈子孝,母贤子孝”、“因果报应”、“幼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特点。[7]《跻春台》卷一《元集》第五篇《义虎祠》讲述了一个母慈子孝的故事,刘天生的母亲陈氏慈爱有加,刘天生孝性天成,虽然日子清苦,遭遇波折,最终亦能得以善终。《跻春台》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通俗读物,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封建思想色彩,“因果报应”思想便是其中之一。如《元集》第六篇《仙人掌》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芸娘守贞行孝,最终使得家族富足兴旺,而不孝子米荣兴作恶多端,最终惨死,均体现了“因果报应”的特征。《跻春台》卷四《贞集》第七篇《孝还魂》,讲述了幼子王毛子因行孝心切,孝行感天动地,起死回生的故事,体现了幼年家庭教育对于孝道观形成的重要性。总之,《跻春台》中体现出的孝文化具有不同于以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点。

作为清末川刻话本小说的代表,《跻春台》中所蕴含的孝文化既有与此前中国传统孝文化相一致的内涵,又具有随社会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内容。一方面,延续子嗣、赡养并善待父母等作为孝文化的核心内容被《跻春台》所继承;另一方面,不再对父母惟命是从,在行善的大前提下,可以对较为刻薄的父母进行隐瞒或欺骗,而不再是视父母之言为天命,对其言听计从。《跻春台》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孝文化,有适应当今社会现实,能够帮助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建立起理性孝道观的一面,如善待父母、赡养父母,不愚孝等;其中也具有因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等因素所限制而不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的一面,如延续子嗣是“孝”的最高宗旨,重男轻女思想、因果报应思想等。对于《跻春台》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孝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调其中蕴含的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的孝文化,从而帮助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建立起理性的孝道观。

三、清末川刻话本小说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理性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孝道观亦缺乏系统、具体的构建。《跻春台》作为清末川刻话本小说的代表,其中所蕴含的孝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又具有接近现代社会现实,适应现代社会现状的孝道观内涵。除此之外,《跻春台》作为白话短篇小说,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在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中都能够融趣味性与教化性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够学习相关的古典文学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客观、理性的孝道观。《跻春台》作为清末话本小说,其中既蕴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不适应当今社会的“糟粕”部分,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构建孝道观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因年龄、阅历与文化底蕴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建立起理性、健全的孝道观,而《跻春台》中蕴含的孝文化,有其积极、合理,适应当代社会现实的一面,这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古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跻春台》中某一篇蕴含孝文化的故事为蓝本进行编排情景剧作为课后作业,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跻春台》的记忆与理解,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理性的孝道观。

《跻春台》中讲述孝子、孝女故事,蕴含孝文化的篇章基本与行善密不可分。而且还出现了行善与行孝相冲突的故事。而作者在处理这类矛盾冲突时,采取了折中、迂回等办法,化解了行善与行孝的矛盾冲突。当父母或公婆反对甚至阻止子女行孝时,子女可以采用隐瞒、欺骗长辈等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而这种隐瞒、欺骗并不被作者视为不孝。可以说,《跻春台》中所蕴含的孝文化并不是中国古代对父母必须惟命是从的“愚孝”观,而是具有独立意识,建立在明辨是非基础上的理性的孝道观。这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建立孝道观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跻春台》作为清末川刻话本小说的代表,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背景及各方面的局限,其中所蕴含的孝文化也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一面,如重男轻女、因果报应等思想,对于这种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建立理性孝道观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以说明,避免其对学生建立理性孝道观而产生消极的影响。如《节寿坊》所讲述的故事,唐寿姑在夫死子亡,婆婆去世,只有公公在世的前提下,竟然撺掇与自己年龄相仿,自幼与自己一起长大,虽为庶出姑姑,却与自己情同姐妹的花朝嫁给年近古稀的公公,为丈夫的家族延续子嗣。这样荒唐的故事被作者大肆渲染,被描绘得道貌岸然、理所应当,但这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观并不适应当今社会,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强调这一点,从而避免学生误解,避免学生不加分辨,全盘接受中国古代传统孝文化,建立起不辨是非,惟命是从的“愚孝”观。

四、结语

《跻春台》中所蕴含的孝文化是复杂多维的,其中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观念——善事父母,又具有时代局限性——延续子嗣、重男轻女、因果报应等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借鉴其中适应当今社会的孝文化,摒弃其中具有时代局限性的部分,甚至是封建思想,如因果报应思想等。通过对清末川刻话本小说的学习,引导、培养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建立起理性、健全,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的孝道观。

[1] 赵 丽.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4:31.

[2] 李若熙.《跻春台》中的孝妇形象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6):90-95.

[3] 张宏书,李卫光.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嬗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6.

[4] 李停停,刘世仁.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中的孝文化及海外影响研究——以《跻春台》为例[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46-49.

[5]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82.

[6] 刘省三.跻春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18.

[7] 李停停,刘世仁.清末川刻话本小说中的孝文化特点研究——以《跻春台》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3):103-106.

[责任编辑 范 藻]

Influences on the Filial Piety Concept of Students in the Newly-authorized University from the Script Stories Printed in Sich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Jichuntai

LI Ruoxi

(Journal Edi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i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The script stories printed in Sich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ve rich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embodied by filial sons or daughters. The students in the newly-authorized university are limited by ages, experiences and other aspects and don't form the reasonable filial concept. Reading the scritp stories with right interpreta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form good filial concept.

Jichuantai; newly-authorized university; students; filial concept

2017-01-08

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度自筹项目“清末川刻话本小说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孝道观影响研究——以《跻春台》为例”(165B0227);四川文理学院2014年度一般项目“四川文理学院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及内部机制构建研究”(2014XB001Y)

李若熙(1981—),女,吉林梨树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G641

A

1674-5248(2017)04-0137-04

猜你喜欢

行孝话本新建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看官”是什么官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元话本研究概述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