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研究

2017-04-14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教育

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协同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研究

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少数大型集团公司的扶持和民众的逐渐认同。但它也存在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师资力量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经费不足、企业参与性不强、组织形式项目化等问题。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协同的公益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协同育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指个人或社会团体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运用专业的商业知识,将公益事业办成兼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体。[1]它强调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共同兼顾,但社会价值是其终极目标。[2]其理念于本世纪初传入我国。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公益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旨是实现社会价值,其内容涉及医疗、农业、扶贫、环保、教育、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通常是指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运用适当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专业知识,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进行公益创业所需的品质、精神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内容。能够使大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和服务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本文拟对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进而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

从2006年开始,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日益受到高等院校重视,大批公益创业组织、协会如雨后春芛般地相继成立。在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当属湖南大学。2006年湖南大学成立滴水恩公益创业协会,构建了“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新模式。2008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温州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先后组织成立了与公益创业有关的协会、基地、团队、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清华大学每年举办的全国公益创业大赛,都会吸引多所大学参与其中。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大学生相关组织及项目多集中于重点高校,而普通高校则相对较少。

近年来,少数大型集团公司也在积极扶持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2007年,联想集团启动了 “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从2008年开始,谷歌集团每年都会支持100多支青年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包括个人)在相关领域开展公益实践;零点集团发起了“零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但从整体上看,企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广度不够。2011年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中提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得分不足20分。[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益文化不发达的现状。

公益创业不完全面向市场竞争,其资金来源渠道是基金会或慈善捐款,因此公益创业更易得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认同。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96.4%的人赞成大学生投身公益事业。[4]然而,近几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诸如红十字会 “天价餐”、“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事件等以慈善之义谋利润、搞腐败的案例,致使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民众对公益事业和公益创业发生了质疑。

2014年以来,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推进,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2016年“双创”被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可以预见的是,“双创”将重构中国商业生态环境并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5]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我国现在有关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的法律体制和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支持力度不够,所制定的部分政策定位不明确。另外,公益创业组织内部的有关规制度也不健全。

师资力量缺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基本上是由“两课”教师或机关行政部门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构成,他们在课堂中忽视对学生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所需的思维信念、品质、精神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没有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其课程多属于职业与就业指导。多数高校举办的有关公益创业的讲座、沙龙或比赛主要是为了在全国性的创业竞赛中获得名次。

经费不足。由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成效具有不稳定性,高校、企业参与度不够,以致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的经费不足。

组织形式项目化。不少大学生求学目的是为了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他们仅把公益作为志愿活动,在大一、大二、大三上学期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但并未意识到公益可以当作事业做大做强。因此,他们在毕业前因花大量时间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研究生等现实原因而退出公益创业组织,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也往往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消亡。

三、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一)政府层面

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扶植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有关大学生公益创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对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优惠,从而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成果转化。

(二)高校层面

高校应建立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在内的公益创业教育组织体系。[6]同时,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和各种形式的公益创业辅导。

搭建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与管理平台,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及时的引导与必要的扶助。高校应积极为有志于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搭建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与管理平台,引导并协助大学生创建公益创业组织以及实施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组织;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委员会、公益创业设计方案评估委员会等校级机构,适当介入项目化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内部治理。

加强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凝聚力量,加强公益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建设以富有经验的相关领域专家(比如工程技术专家、创业投资家)和优秀教师为主体,以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主要成员为补充的公益创业教育师资体系。高校应为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交流平台,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培训,学习别人先进的公益创益教育经验。

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开设公益创业理论课程模块。比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伦理学》、《创业教育学》、《创业心理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法学》等课程。其次,强化实践性课程和第二课堂的建设。高校将志愿公益活动和公益创业项目纳入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积极举办、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创业大赛,从而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形成公益项目的持续,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实现由“活动”到“事业”的转变。

努力构建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争取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高校与校外相关社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争取获得社会所提供的资金、场地、设备、顶岗实习、项目规划等方面支持,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外部联络,积极邀请政企成功人士给学生作公益创业讲座。

完善相关制度,划拨专款,营造鼓励公益创业的氛围。高校应制定文件,完善与公益创业教育有关的学分认证制度、学生推免评优制度和教师奖励制度。同时,高校每年还应划拨相应资金设立大学生公益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训练项目。

另外,在校大学生要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创业活动,了解公益创业的各个环节,养成良好、稳定的个人品质。

(三)社会层面

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和企业在公益项目对接、理论成果转化、公益项目融资等方面具有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社会企业应积极资助优秀的校内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对其进行孵化和培育。

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凭借自身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公益创业栏目,营造出热衷公益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

总之,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协同的公益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双创”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

[1] (美)胡 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24.

[2] 谢 敏,王丽娜,韩煜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82.

[3] 陈佳贵.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4] 李 颖.94.8%的人赞成大学生公益创业[N].中国青年报,2009-04-07(02).

[5] 海外舆论盛赞中国推进“双创”成效并积极评价.[EB/OL].[2016-12-27].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61227/1557912.shtml.

[6] 唐亚阳.公益创业——高校创业教育新天地:探索与思考[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9-06-17(05).

[责任编辑 范 藻]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Enter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HE Xiancheng

(Sichuan Old Revolutionary Area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e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entrepreneurship has increasingly been paid to attention in colleges, gotten the helps from big companies and accepted by the public. However, it has facing such troubles as deficiency in policy, lack in teacher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hortage of finance, weak an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endency to be project-orien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system from the coordinations among government, college and society is an inevitable course.

coordinativ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7-01-07

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2015GJ021Y)

何先成(1986—),男,四川达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川陕苏区史研究。

G647.38

A

1674-5248(2017)04-0119-03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