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进展与评述

2017-04-1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双语学报教学模式

李 果

(浙江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进展与评述

李 果

(浙江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当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国际结算课程,因其突出的实务性和双语化教学特征而存在着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等突出问题。近年来,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材选择、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运用等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颇丰。梳理相关改革研究的发展脉络,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最终促进金融贸易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国际结算;学科定位;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外金融贸易进一步开放,贸易额逐年增加。根据海关统计,2016年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达到3.35万亿元。同时,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从经常项目扩展至资本项目,国际结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交易需求的不断变化,国际结算领域的知识呈不断更新的趋势,对专业化人才的诉求也有了新的形式和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开设的国际结算课程只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革新,与时俱进培养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就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学科定位和教学目标

各课程的固有特性决定了课程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客观分析和认识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整合协调,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问题[1]。童伟伟建议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国际结算等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提出了“两横多纵”的课程体系框架[2]。周小琳、独孤昌慧认为,将国际结算作为国际金融课程一部分的做法过于强调理论性,掩盖了该学科本身的实务特征[3];而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取代国际结算课程的行为,则因为专注于处理外贸业务流转及结汇过程中的各种单证的教学,而忽视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层次需求[4]。

在厘清了课程关系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国际结算课程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目标。近期文献中最早对此做出回答的是刘佳音,他根据课程特点提出了“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主要指概述、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结构框架;横向结构主要指在结算方式分析时所采用的概述、结算实务、风险类型及其防范、国际贸易融资方法等内容的体系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案[5]。基于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国际结算的业务范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冀志斌提出,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应补充到教学内容中[6]。王晓东提出,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应加入人民币跨境保理、跨境保函等项目[7]。

二、精选国内外教材、教学软件和其他教辅材料

教材是专业课程讲授和学习的基本工具,一本好教材可以使教学双方在相对合理的教学情境下进行教学互动。蔡一鸣对国内主要高校使用的6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他还进一步从资金和物权跨国流动的角度,论证了国际结算、单证和结算方式三者的关系[8]。潘天芹、孙钰、张坤等认为,目前大多数教材因为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偏多、实践知识偏少、内容滞后等问题[9-10]。

在教材中英文版本选择问题上,刘洪芹认为,使用中文教材容易使学生形成汉语思维定势,与国际结算涉外性强的特点脱节;原版教材则因表达习惯、语句结构和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会造成理解困难,而且价格昂贵[11]。魏格坤明确主张选择国内编写的英文教材,或是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自行编写教材[12]。而吕红、李铁峰提出,目前国内编写的英文教材在内容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中文教材明显偏低[13]。

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杨海通过试卷分析和问卷调查后认为,在双语教学环境下学生对国际结算术语和惯例行为规范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应该有目的地进行训练[14]。潘天芹、孙钰提出,在教材编写中应给予银行保函等新型结算方式以足够的重视[9]。周小琳、独孤昌慧等强调,课程内容可以和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考试的考核重点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王坤等通过对银行校园招聘的职位描述进行分析后发现,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贸易融资与保函等新型结算方式的重要性正逐步加强[15]。李敏和刘玉杰也认为,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如福费廷、国际保理业务以及BOP模式等的授课比重不够,应予以加强[16-17]。

三、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的核心环节。贾先文强调指出,国外很多大学及国内知名院校采用的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它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的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18]。据此,侯方淼等提出了多层互动式教学模式,包括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知识能力互动以及课内外互动四个层次[19]。王立志等还从行业需求出发引入分级式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程度(即专科和本科)和不同专业(主要有金融和贸易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0]。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许多一线教师针对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包括:

(一)合理选择教学语言,循序渐进地进入双语情境

贾先文、张篱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在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岗位还是处于外贸企业或是外贸运输保险企业,学生普遍都会用到英语[21]。事实上,出于课程本身、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三方面的需要,推进双语教学都大有裨益[11]。就如何解决必要性和现实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学者们针对双语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语言选择和教学班级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

1.在目标设置上,韩静提出双重性目标:一是要获取学科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培养和提高外语思维和运用能力,最终实现母语和英语或者其他外语在所需环境下的自由转换[22]。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王学惠、张丽琼提出,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的选择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具备不同能力的同学在最适合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23]。封文丽提出,教师要能在下面几个模式之间做到自由切换:(1)对师生外语水平要求较高、让学生完全理解和融入授课使用语言的文化环境中的模式;(2)逐渐由外文和母语并重到减少母语,直至最后放弃母语使用的过渡型模式;(3)以母语讲授为主、辅助外文解释的保持型模式[24]。

2.在班级设置上,刘洪芹认为,可以同时开设双语和中文教学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11]。吕红、李铁峰和王建福也主张分为快慢班上课[13,25]。在分班标准上,封文丽提出了根据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及本人意愿,对授课学生进行重新分班的建议[24]。

3.在教学语言的选择方面,吴韡提倡基本原理用中文讲授、业务流程和业务文本用英文介绍的方式[26]。刘洪芹认为,学期之初可以采用简单渗透型,即教师讲解以中文为主,并不断用英语重复强调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术语,待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后,再逐渐加大课堂上英语讲解的比重,并且要求学生试着用英语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11]。南晓莉、孙晓则主张全英教学模式,即基于优秀的英文教材同时以中文教材为辅;而且还强调在学习专业知识前,应额外增加中英文专业术语的专题介绍、英文单据以及函电撰写课程等[27]。

(二)加强实验和实训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王永茂指出,国内高校目前所实行的实验教学手段主要有手工实验和电脑模拟两种,但因为课时总量不超过4课时而很难达到训练效果[28]。周小琳、独孤昌慧认为,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期末集中上机的模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而且现有的实训软件存在着单证答案错误较多、缺少案例分析及热点讨论等模块、软件运行经常出现故障等问题[3]。在此基础上,王晓东和史恩义认为,采取让学生在校外金融机构或仿真企业部门进行顶岗实习或仿真操作的方式更为可取[7,29]。

此外,一些研究还针对目前实验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等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如曹晓武提出,国际结算模拟系统应该与核心业务系统、外汇清算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帐务处理自动化、报文收发自动化和资金清算自动化[30]。李树杰、李鑫则以科睿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为例,详尽分析了实训课程所需硬件设施的使用条件、技术特点及其注意事项[31]。马克林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可以根据情况将校内经营单位,如超市、各类专业商店、餐厅窗口以及校办企业等纳入校内实习基地范畴,从支持政策、实习课程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与实施[32]。刘娟则提出了借助Blackboard平台,采取“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教”与“学”的相互促进[33]。

(三)灵活变换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除了双语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以外,还有一些学者针对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展开研究。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上,高辉辉等提倡通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沟通合作,形成从课程项目向专业项目扩展。如国际结算同商务谈判、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课程虽然着重点不同,但可以设置通用项目,以增强学生技能掌握的一体性[34]。胡明媛提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理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13个内容明确的学习项目,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其思考能力[35]。张雯雯、许正环也建议,采用“学生跟做—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师生共同考核评价”的步骤,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36]。

针对课程的案例教学,史雪娜以南京爱立信事件为例,提出要结合现实发展情况而加强银行保函、国际保理和票据包买等业务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在就业时拥有技术优势[37]。王瑛通过“出口方忽视软条款受损案”,详细分解了案例教学从概念解析、案例阅读到分组讨论、回顾总结的过程[38]。李静等则通过托收和信用证案例,分别解析了如何使用QQ群邮件的方法,以开放式和非智能模式进行教学模拟的过程[39]。另外,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上,贾群以票据为例,介绍了实景导入法的应用步骤[40];陈竹韵以浙江民营外贸企业面临内外夹击的融资难问题为例,阐述了利用信用证解决融资问题的方法[41];毕颖妍运用议付行拒付案例,说明信用证交易的独立性原则的应用问题[42];张红梅、马强以国际保理教学为例,系统阐述了比较分析法在国际保理业务教学中的应用[43]。还有一些教师提出,可以借助微课短小精悍而且易于进行碎片化学习的优势,促进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44]。章雁峰、郑红珍则认为,可以引进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对分课堂法,以改进课程教学模式[45]。

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动手技能

李向东提出,在目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模糊,这体现在有的职高教师单方面专注于提高学生国际商务单证考试的通过率,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国际结算课程很多概念都与其他课程高度相关,但有的学校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各个课程在授课时间上前后颠倒[46]。张宏博提出,要从职业成长和职业能力形成两个维度入手,加强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横向上主要基于跟单员的角色;在纵向上对应于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的形成过程[47]。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束孝宇提出,要从信息化实训平台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的结合入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8]。谭宏、陈璇将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与外贸单证实训等课程整合为与单证员考试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课程,尝试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从传统的“应试学习”转为“应用学习”[49]。任春玲提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树立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7个知识模块,通过不同知识模块学生岗位轮换制,力争帮助学生实现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到最终的“岗位技能”的提升[50]。

五、小结和评述

综观近年来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成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该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课程体系设计、教材使用和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虽然研究视角各有不同,研究方法也有些许差异,但同质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很多研究成果由教学一线教师提供,其内容主要是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十分类似于教学经验分析或教训总结的体式,因此容易陷入内容全面但却重点不突出的尴尬境地。(2)虽然已经形成了教学改革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共识,但多数研究都强调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见解,缺乏对实际情况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在相对有限的问卷调查和分析中,如文献[51]和文献[52],大多只提供了问卷数据结果,没有提及问卷设计的主旨和具体内容;同时问卷使用的一次性特点以及样本量过小的局限,也导致结论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3)专门针对师资力量开发和培训的研究十分少见。实际上,在发挥教学改革主体能动性方面,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在这方面,胡庆霞[53]和安静[54]所提出的建议也许值得参考。

值得肯定的是,在沿袭一贯注重实践分析的众多研究中,近期开始出现一些转向从教育理论以及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它们主要分析改革理念和动因,并据此提出建议举措,如张红梅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分析[55]以及张冬云对反馈教学原理应用的研究[56]等。这些新的研究尝试将有助于将看似凌乱的教学细节内容探讨提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转而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活动。以此为基础,再辅以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常用的实证研究),且能够保持研究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研究样本的规模性特征,那么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将会获得更为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实证证据。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不断发展,国际结算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应得到更普遍的重视,而这一点在以往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常常被忽略。例如,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对结算的套利化需求不断增强,关于备用信用证、保理、福费廷等新兴贸易融资方式等知识的授课比重应酌情予以提高。同时,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型贸易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并有望成为中国贸易乃至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引擎。传统贸易的货款收付大多以银行为中介,而跨境电商的交易因为考虑频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支付方式,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参与到结算过程中。因此,高等教育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兼顾到这一形势的转变,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主体纳入国际结算流程和风险控制的内容增添到国际结算课程中。此外,201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的5 7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双边贸易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尤其是双边贸易的发展,国际结算课程在解析相关国家贸易和结算惯例时,除了着重分析UCP600,URC525等通用的国际惯例外,还应特别针对与中国贸易关系密切的伙伴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进行国别研究,强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法律和贸易规则的研读及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和国际结算成本。这些方面的知识和相关议题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被分解和渗透,以达到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的目的。

[1]李俊锋,燕波涛.浅谈国贸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及其整合协调[J].教育与职业,2011(8):145-146.

[2]童伟伟.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与实施探讨[J].科教导刊,2011(10):49+88.

[3]周小琳,独孤昌慧.《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44-46.

[4]肖杨,刘秀玲,王志永,等.“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研究——“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市场,2012(6):101-103.

[5]刘佳音.国际结算实务课程教学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70-72转81.

[6]冀志斌.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国际结算》课程的新内容[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3):51-55.

[7]王晓东.高职院校构建现代化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室的路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235-238.

[8]蔡一鸣.国内几种国际结算教材中的一些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82-183.

[9]潘天芹,孙钰.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209-211.

[10]张坤.《国际结算》课程双语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2011(12):18-19.

[11]刘洪芹.《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8):125-126.

[12]魏格坤.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2(2):109-110.

[13]吕红,李铁峰.《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方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5):116-119.

[14]杨海.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2017(12):128-129.

[15]王坤,高微,庞立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82-283.

[16]李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结算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经济,2015(32):138-139.

[17]刘玉杰.BPO国际结算方式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拓展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7(2):61-63.

[18]贾先文.浅谈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8-120.

[19]侯方淼,吴红梅,付亦重.国际结算课程多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1):73-75.

[20]王立志,张铁军,王喆.基于行业导向的国际结算教学改革[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3):69-72.

[21]贾先文,张篱.“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14-115.

[22]韩静.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当代经济,2008(7):168.

[23]王学惠,张丽琼.《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8(6):187-189,+231.

[24]封文丽.《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107-109.

[25]王建福.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25-28.

[26]吴韡.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56-157.

[27]南晓莉,孙晓.“全英+实践”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3-44.

[28]王永茂.《国际结算》的实验教学设计与效果评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201.

[29]史恩义.《外贸单证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西部,2014(5):125,+114.

[30]曹晓武.浅议国际结算模拟教学系统构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60-161.

[31]李树杰,李鑫.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的优势、不足与对策——以国际结算软件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106-111.

[32]马克林.基于开放式教学的经管类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6(32):100-101.

[33]刘娟.教育信息化在“国际结算”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基于Blackboard平台[J].黑龙江教育,2016(8):34-35.

[34]高辉辉,钟小立,王冬吾.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国际结算”课程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9-130.

[35]胡明媛.国际结算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2):64-66.

[36]张雯雯,许正环.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6-18.

[37]史雪娜.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55-56

[38]王瑛.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74-76.

[39]李静,刘传俊,李娜.国际结算业务的QQ群邮件模拟仿真方法解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6):150-151.

[40]贾群.《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职业教育,2011(7):122-123.

[41]陈竹韵.《国际结算》融资环节的创新思维教学实践[J].2012(12):10-11.

[42]毕颖妍.案例教学在《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24):17-18.

[43]张红梅,马强.比较分析法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4):16-18.

[44]张世兵.微课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J].智能城市,2016(8):185-186.

[45]章雁峰,郑红珍.对分课堂法在高职课程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国际结算》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3):68.

[46]李向东.高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5-6,+10.

[47]张宏博.基于职业成长重构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8):17-19.

[48]束孝宇.高职课程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J].教育探索,2009(10):98-99.

[49]谭宏,陈璇.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1(6):148-149.

[50]任春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结算》课程改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0-62.

[51]孙莹,孙华平.项目教学法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89-91.

[52]贺翔,唐果.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升《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效果——以宁波大学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2(7):125-127.

[53]胡庆霞.国际结算理论与实践教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5(4):55-56.

[54]安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52-255,+308.

[55]张红梅.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274-275,+278.

[56]张东云.反馈控制原理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11(12):140-142.

(责任编辑 邓 颖)

Review on Latest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Li Guo

(Schoolof Fina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urrently, there exist many apparent problems such as heavy tasks of teachers and great stress of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ecause of it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ity and bilingual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relative teaching reform targeted at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eaching languag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especiall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regard, is of great help to the teaching work of the course in order to ultimately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financial trad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discipline position; teaching mode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1.018

G642.0

A

1008-293X(2017)11-0097-07

2017-03-01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财经类高校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Y201431225)

李 果(1978- ),女,湖南长沙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政策。

猜你喜欢

双语学报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致敬学报40年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