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2017-04-11车庆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

车庆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发挥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车庆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文化产生自“人化”,作用在“化人”。晋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晋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求新性特点,统战文化具有政治性、包容性、社会性、时代性特点。晋文化对于提高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增强统战工作的亲民性、增进统战人士的情感性发挥着积极作用。立足晋文化特点,促进统战文化价值认同,是发挥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作用的重要基础;依托晋文化资源,丰富统战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发挥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晋文化;地域文化;统战文化;统战工作

文化产生自“人化”,作用在“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定地域内的文化认同对遏制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统一民族意志、凝聚民族力量起着重大精神支撑作用。晋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能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地域文化认同是推动人们政治认同、经济认同的精神力量。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努力挖掘晋文化中的优良因子,充分发挥统战文化凝心聚力、方向引领、观念整合、价值认同功能,对于推动新时期统战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晋文化与统战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依托特定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生活的人们依托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地区独特且富有特色的方言、习俗、饮食、戏曲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凝聚为人们内心潜在的思想。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地域文化有不同的分类。以空间地域特征为依据,我国地域文化可划分为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等24个文化区[2]。晋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子单元,不仅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强大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因。

文化的地域差异是极其复杂的,并因其内部的整体性又纠合在一起,往往从表面看来相似乃至相同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形式,却在不同的地方文化体中有着迥异的功能[3]。晋文化内涵博大厚重、繁复多样,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首先,晋文化的特征与自然生存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山”、“靠河”,《史记》中曾有对山西“表里河山”的称谓。晋南地区,处在黄河中下游,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适合人类生存繁衍,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临汾洪洞大槐树至今仍是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地方。同时,农业的发达造就了晋南人厚直沉稳的性格特质。晋中地区,相对于晋南地区而言,地狭人稠,气候差异显著,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外出经商谋生,造就了晋中人精明重商的性格特质。晋北地区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是民族融合的舞台,同时也是北方佛教传播的中心,造就了晋北人豪爽粗犷的性格特质。可以说,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以黄河根祖文化为核心的晋南文化、以晋商文化为核心的晋中文化、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晋北文化。其次,晋文化的特征离不开人文社会因素的作用。地域文化的表现集中反映在某一特定区域的方言、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民间信仰上。所谓文化产生自“人化”,就是说人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根本性作用。晋文化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关于晋文化的特征,有学者概括为历史悠久的传承性、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开拓进取的创新性;也有学者概括为开放、务实、求新;还有学者认为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在于顺势应变的革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4]。晋文化源远流长、厚重博大,无论哪一种特征,都彰显了晋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脉所独具的特色和存在价值,对于推动统战文化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统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知和精神气质。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我国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统战文化在凝聚不同政治团体、反映不同群体诉求等方面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根据统一战线五大关系划分,统战文化包括“以团结合作、民主协商为鲜明特点的政党文化;以爱国进步、团结和睦为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以护国利民、崇和向善为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以明礼守信、义利兼顾为鲜明特点的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以同宗同源、念祖爱乡为鲜明特点的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5]。统战文化具有政治性、包容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政治性体现在,统战文化首先是一种政治文化,是在统一战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容性体现在,统战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重和合的思想是统战文化以“和”为核心的来源,具体体现为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异中求同、化异为同;社会性体现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统战文化不可避免具有社会属性;时代性体现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统战文化需要随着统一战线的发展而不断传承发展,不断丰富内涵,以适应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任务、要求和特点。

二、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社会持续转型、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群体的重塑。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文化思潮交融交锋,晋文化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促进文化认同、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统战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晋文化使统战文化更具地域针对性。晋文化对统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甚广,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同根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民族文化来看,“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特点,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影响民族共同心理、共同观念、共同行为的突出要素。处理民族关系,做好统战工作,需要立足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增强统战工作的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索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对于做好民族统战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比如晋文化中体现的民族融合思想。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和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交融的天然通道,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冲撞对接的前沿地带。据史书记载:“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晋四面皆狄”,周边四邻皆为戎狄部族,民族关系异常复杂。为处理好民族关系,周王室制定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为当地民族融合营造了一个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文化环境,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融合。晋文化中民族融合思想与新时期做好民族统战工作理念相契合,为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支撑。

从宗教文化来看,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一般来讲,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但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存在大量的民间信仰,很多少数民族更是保留了许多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恰恰是地域文化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自发的情感寄托,民间信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比如关公信仰。作为关公精神的核心,“忠”、“义”、“勇”不仅是山西人所推崇的,也是港澳台、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文化认同。海外华人聚居的主要区域大多修建有关帝庙。关公信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情感表达方式。把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运用到统战工作中去,无疑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从同根文化来看,同根文化是统战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地域文化作用于统战工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比如洪洞大槐树在山西历史上作为移民聚散地的标志,已经成为根祖的代名词,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也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渊源。探索同根文化与统战文化的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统战工作的凝聚和向心作用。

其次,晋文化使统战实务更具地域针对性。统战实务是统战工作中的重要方面,中央统战精神和统战政策最终都直接体现在日常的统战实务工作中。以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为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之一。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政治诉求、利益要求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晋文化中体现出的晋商精神对于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现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着重要借鉴作用。明清山西商人之所以能够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与他们所秉持的开放、敬业、诚信、团结的“晋商精神”密切相关。挖掘晋商文化资源,是做好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有利于增强统战工作的亲民性

晋文化以民俗、方言、饮食、艺术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情感认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统战工作中充分挖掘晋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增加统战对象的认同感,增强统战工作的亲民性。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是第一位的。要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走好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怎么走,亲民路线无疑是重要的一方面。晋文化所具有的亲民性使得统战工作能够更深层次地作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例如,2015年山西民盟临汾市委赴山区小学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民盟临汾市委的组织下,发挥盟员在山西剪纸艺术方面的特殊优势,将千余幅剪纸作品爱心义卖,并将所得的3万余元善款全部捐出为古县小学104名学生每人买了一个新书包,捐赠了2600册图书,还为8名贫困儿童发放了助学金。剪纸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艺术,在山西民间颇为普遍,深受人们喜爱。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运用到统战工作中,大大增强了亲民性,易于被人们接受。深入挖掘晋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把人们喜闻乐见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当作统战资源,能够增强统战工作的亲民性,收获意想不到的实效。

(三)有利于增进统战人士的情感性

统战人士既包括统战工作的工作人员,又包括分布在各行各业的统战对象。要做好统战工作,需不断加强统战人士之间的联系,增强统战人士之间的情感交流。

虽然统战人士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的职位、所持有的信仰、所保持的习俗、所接受的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一定的相似性。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持有何种宗教信仰,晋文化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核心精神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如晋商文化里传承的开放、诚信、团结、敬业精神;根祖文化中传承的德、孝、善精神;关公文化中传承的忠、义、勇精神;廉政文化中传承的廉、清精神;红色文化中传承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等。

把握晋文化的核心精髓,把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作统战资源,以此架起联系沟通各行各业统战人士的桥梁,加深统战人士之间的情感认同,推动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探索晋文化与统战工作的多角度结合

(一)立足晋文化特点,促进统战文化价值认同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山西这片热土孕育了晋商文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作用在“化人”,“化人”的核心在认同。“社会成员长期受到一种文化因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形成其统一的信仰体系、交往习惯和生活理想,最终形成其明确的文化认同。”[6]立足晋文化特点,促进统战文化价值认同,是发挥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作用的重要基础。

第一,立足晋文化开放性特点,促进多元价值的文化认同。面对新时期价值多元化,如何整合多元价值、形成文化认同是摆在统战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需要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立足晋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把它同新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新特点相结合,以强大的包容性实现人心归一,通过文化认同推动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世界认同。以文化认同推动统一战线的力量动员,才能汇聚起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第二,立足晋文化多样性特点,促进核心价值的文化主导。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适应了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文化间的交流、冲突和包容又不断增强着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需要主流文化主导建立和谐的秩序。建立主流核心价值主导,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主题,要实现大团结和大联合,需要一种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价值作为文化主导。差异多样性的存在,可以使某一种地域文化迅速传播开来,防止文化发展的过分单一和专门化,为主流文化的应变和实现创造性转换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更多的可能性[7]。多元化的文化背后必然有一个根本的核心价值起着主导作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针。立足晋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确立核心价值的文化主导,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实现最大限度的大团结和大联合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立足晋文化求新性特点,促进创新价值的文化自觉。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创新价值是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发挥文化整合多元思想的作用需要文化的创新。面对西方“普世价值”的不断渗透,树立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是打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建构精神家园的迫切要求。立足晋文化的求新性,树立文化自觉,既秉承中华传统文化而文脉相续,又扬弃外来文化而与时俱进,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推动统战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依托晋文化资源,找准统战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统战文化是做好统战工作最深层次的力量。推动晋文化与统战工作的融合,需要找准统战文化建设这个根本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植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统战文化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是海内外同胞的“根”和“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绚烂瑰丽,为统战文化提供了丰富精神文化资源。依托晋文化,统战文化不应局限于政党、民族、宗教、新的社会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关系的文化,而应该不断拓展其内涵和范围。探索晋文化与统战理念相结合,把在群众中有潜移默化影响的文化总结升华为统战文化的思想和核心价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包括政党文化在内的统战文化内涵;不断拓展统战文化的覆盖范围,不仅局限于统战工作对象的12类人,而应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四者联盟”,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第二,结合历史时代特征,创新文化统战主要形式。文化统战是指基于文化理念、依托文化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借助文化力量而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本质而言,文化统战就是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8]。文化统战推动统战工作实践,促进统战文化的形成。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统战文化,又赋予了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文化统战的资源。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发挥应有的作用。晋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这也是顺应历史和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依托晋文化,结合历史和时代发展特征,实现文化统战形式的不断创新,是推动统战工作开展的重要着力点。

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有三个圈,或者说三个层次:“第一个圈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下,把大家团结起来,这主要是指大陆,当然,海外不少人也赞同;第二个圈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一切爱国的人们团结起来;第三个圈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圈包括了国内,也包括了海外华侨、华人。”[9]构建团结海内外华人的“大统战”,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离不开文化这一最深层次的力量。晋文化的优势对于统一战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为历史传承下来的晋文化,因其历史深远,传承经历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夹杂糟粕。以统战工作主旨为根本,以“拿来主义”精神对晋文化进行“甄别”、“挑选”和“创新”是我们对待晋文化的正确态度。有益无害的,“拿来”并且“使用”;有益又有害的,“提取”并且“吸收”;有害无益的坚决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晋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强大力量。■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 中国地域文化丛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5-16.

[4] 降大任.试论晋文化的源流与特征[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郭裕怀.三晋文化特点浅议[J].文史月刊,2004(1);李元庆.晋文化内涵的基本特点[J].晋阳学刊,2002(5).

[5] 杜青林.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J].求是,2012(7).

[6] 吴新文.中国复兴的文化基础的重建及其世界意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7.

[7] (美)P.K.博克著.余兴安等译.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43.149.

[8] 许立坤.文化统战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

[9] 李瑞环同志论统一战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刊,1998(2).

D613

A

1008-9012(2017)03-0027-05

2017-08-21

车庆芳(1983-),女,山西平陆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多党合作教研室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与政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白继英)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