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苔丝(节选)

2017-04-11托马斯哈代

作文新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苔丝布莱克牛群

◎[英]托马斯·哈代

苔丝(节选)

◎[英]托马斯·哈代

迄今为止,除了在特兰岭住过一段不幸的日子之外,她唯一知道的就是那个只有小型牛奶场的布莱克摩山谷,而如今拿它和这个山谷相比,就根本不同了。这儿的世界是以更大的格局画出来的。这儿的围场,面积不是以十英亩计算,而是以五十英亩计算,这儿的农舍占地更多,这儿的牲口是一批一批的,而那儿只不过是三五成群而已。成千上万的牛群在她眼前展开,从很远的东方一直延伸到很远的西方,在数量上超过了她以前所见过的任何一次。绿色的牧地上布满了密匝匝的牛群,如同阿尔斯洛特或赛拉尔特的油画上画满了自由民众。红牛和黄牛身上的丰润的色调,吸收了夕阳的光辉,与之融为一体,而白色的牛群却把阳光反射到人的眼里,几乎使人眼花缭乱,即使苔丝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情形也是这样。

向下鸟瞰,她眼前的景色也许不及她极为熟悉的另一片土地,没有那么精美、华丽,不过却更加令人快慰。它缺少与之相匹敌的那个山谷里的蔚蓝的大气、沉重的土壤、浓郁的芳香,它的空气是清新、爽快、缥缈的。这条滋养着草地和牛奶场上牛群的河流,也和布莱克摩山谷的河流不一样。布莱克摩山谷的那些河流缓慢、平静,往往混浊,河底满是淤泥,嬉水者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中,不知不觉地消逝而去。富润河则像指给福音信徒的生命之河一样清澈纯净,水流像天上的行云一样湍急,在满是卵石的浅水处,还整天对着蓝天淙淙地欢唱。那里生长在水里的花儿是睡莲,而这儿却是毛茛。

也许是因为空气的质量由沉重变为轻渺,也许是因为她觉得在这块新的地方没有人用恶意的眼光盯着她了,苔丝的精神奇迹般地振作起来了。当她迎着柔和的南风,又蹦又跳地向前跨越的时候,她的希望与阳光融为一体,仿佛构成了一团团理想的光球,环绕在她的周围。在每一阵轻风里,她都听到了悦耳的声音;在每一声鸟儿的啭鸣中,她都悟出了快乐的音符。

近来,她的面容随着心情状态的变换而变换,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心情愉快的时候,她就显得娇妍美丽,心情阴郁的时候,她就显得相貌平平。有时,她的脸色白里泛红,完美无瑕,有时,她又变得面色灰白,满脸悲戚。肤色红润时,她就不像灰白时那么多愁善感。她更为完美的容貌总是与她更为轻松的心情相一致,而更为紧张的心情总是导致她失去几分姿色。现在,当她迎着南风向前行进的时候,她的面容是处于最美的状态。

寻求快乐——是一种自发的、普遍的、不可抵抗的趋势,它渗透于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一切生命之中。最终,这种趋势也制伏了苔丝。即使现在,她也不过是一位二十岁的年轻女子,在精神和情感方面都还没有到达终止发展的年龄,因而不管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给她留下无法被时光磨灭的印象。

(选自《苔丝》,吴迪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品读

与小说前文第十三章中提到的景物描写不同,其时苔丝走在有小鸟熟睡的树篱中间,看着兔子沐浴着月光跳跃,她总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罪恶的形象,一个有罪之身却侵犯了洁净的领地,因而感觉与周遭格格不入。而此番,在去塔尔勃塞牛奶场的路上所见的景物则又是另一番情景。尽管它没有布莱克摩山谷精美、华丽,它也没有蔚蓝的大气、沉重的土壤、浓郁的芳香,但这里清新、爽快、缥缈,伴随着这清爽缥缈,苔丝也身轻如燕了。你看她在柔风里奔跑,与阳光嬉戏,与鸟儿共唱,与花儿同美,苔丝完全沉浸在这一片宽阔的天地里……她真的释然了,放下了那沉重的包袱,那本不该由这个年龄的少女来承担的包袱,更何况,苔丝还是如此单纯善良美丽的一个姑娘。我们读者真为她高兴!当然,这得益于作家高妙的情节处理。单纯从情节的紧凑性来说,苔丝眼下应该迅即抵达塔尔勃塞牛奶场讲明来意,然后做工。然而作者却有意让叙述节奏慢下来,插入这大段的景物描写之闲笔,让这段路途真实起来,丰富起来,秀丽起来,叙述空间扩大了,叙述时间延长了,叙事的真实感,尤其是诗意感,得到空前的加强。在经历那样一番折腾后,谁不愿意在如此绝妙的山水胜景中徜徉嬉戏呢?所以,作家适时地放慢了节奏,给予喘息的空间。于是,在这大片的山光水色中,苔丝的悲苦的心暂得歇息,文势的压迫感得以迅即收敛,读者一直伴随苔丝悲剧而来的忧郁心境也得到舒缓,一切都顺理成章。其实,缓歇是为了急迫,或者说是为了有急迫的可能。缓急有致,张弛有度,这才是真正的文章之道。

明乎此,让我们再去欣赏那如指示给福音信徒生命之河的富润河水的清澈纯净吧,即使是在满是卵石的浅水处,仍然整天对着蓝天活泼泼地欢唱……苔丝也能如此永远活泼地欢唱吗,她能始终这般处于最美状态吗,她能从此摆脱那段不堪岁月,走向永恒的新生吗?你看,才得半日轻松,我不由得又担心忧虑起来,既如此,闲言暂歇,看官,您赶紧往下看吧……

猜你喜欢

苔丝布莱克牛群
清夜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蜂鸟——致苔丝
与牛共眠
新生
一粒沙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救命钱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