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要有教无类 更需因材施教

2017-04-10黄先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基于中学教育的优质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从地理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趋势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学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提升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寻找新机遇、找寻新路径。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地理教学,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育规律 教学策略

质量是中学地理教学永恒的主题。探索有质量的地理教学、建构有品质的地理课堂,是中学地理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代大师、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徐悲鸿先生谈到:“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我想这里的“道”,是指地理科学的规律与地理教学规律;这里的“艺”,是指地理学科教学策略、路径与方法。

徐悲鸿大师告诉我们,中学地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扎根,中学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扎根是寻找、是遵循地理教育科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师发展规律;创新是指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勇于改变,吐故纳新。

扎根与创新是中学地理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再认识

1.中学地理教育是一段衔接性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介于小学教育与大学选拔教育之间的教育,这让中学地理教育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一是学习内容会由浅极深,由易极难,由少极多;二是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三是学习方式由单一的听(倾听)为主,逐渐变化为听(倾听)与说(表达)、读(阅读)、写(实践)、想(思维)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2.中学地理教育是一段差异化实施的教育

中学是学生成长差异化发展最明显的阶段。学生存在差异,是中学生生源的现状;而学生差异发展,这也许是中学教育的出路。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差异化实施就是中学质量,学生差异化发展就是中学教育的规律。

正确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潜质,是中学地理教育智慧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对中学教育的再认识,让我们体会到:中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要教人求真,知行合一;中学教育是成人的基础,要教人向善,立德树人;中学教育是成才的基础,要教人尚美,实践创新。

对中学教育规律的探寻与追问,需要地理教育人不懈努力;对中学教育规律的遵循与运用,是地理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必有之路。

二、从中学教育发展新内涵看中学地理教育

立德树人,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以为,未来中学教育发展的新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应该是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家长满意,口碑就好。我们以为,家长满意的口碑往往有四句话,即:“管得严、抓得紧、学得活、考得好”。

管得严,是指校风好,重《新守则》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抓得紧,是指教风好,治学严谨常规有序;学得活,是指学风正,重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培养;考得好,是指质量好,重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做有质量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让家长满意就是办学的目标。

其次,应该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如果我们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后的学生生存与发展状态,去看今天的基础教育。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我们现在在做很多多余的动作,也做了不少的无用功。我们的教育能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夯实教育的基础。那么,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哪?我们以为两个基本内容。第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人的普遍发展意义上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身体、品性、习惯、能力与信念”等五个核心素养;第二,要着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会学习角度看,中学生学习能力应该包括“倾听、阅读、表达、思维与实践”等五个关键能力。

第三,应该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为此,我们以为,中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要从“分数”走向“人的分数”,“人”的培养才是中学教育的根本。我们以为,优质的中学教育应该是在夯实基础、培养潜质的主轴上,顺便把“中(高)考的事”解决了。

第四,应该是互联网+的教育。新时期的教育,一定会出现许多教育的新态,例如:STEM,VR/AR/AL+教育,让我们应接不暇;互联网由提供教学信息走向提供课程资源;新技术的使用由新的学习手段演变为重要的学习路径;“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让学校的有形走向学校的无形;而网络的出现让课堂的有界走向无边界课堂。

我们以为,互联网+教育,让学习具有“时时、处处与人人”的新特征,互联网+教育,也让教育发生在无时无刻、无边无际。

第五,应该是依法实施的教育。在教育领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推进依法治教,实施依法治校。我们以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会成为办学的基本思路,以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实实在在落实师生的办学主体地位,从而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办学新格局。同时,“依法治校依靠人人、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发展人人”会成为基础教育推进的基本原则。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體会到,中学地理教育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首先要着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人地观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其次,要着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以为,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应该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四个能力。

三、把握中学地理教育的两个基本点

中学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基础性、成长性与反复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为,中学地理教育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这是中学教育的难点,更是中学教育的重点。

地理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作为激发学生成长主动性的第一要务,在地理教学中贯穿于始终。

我们以为,教育也许就是一种“弄假成真”的事业。所以,地理教师要学会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过,夸孩子也有关键,这里的关键是:你想要什么,就夸什么。

我们认为,中学地理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学会地理知识的人。

2.目标激励(理想教育)

主动性法则是地理教育的第一法则。学生成长,学生要主动;教师发展,教师要主动;家长关心,家长要主动。

落实主动性法则,其中目标激励是关键措施。我们以为,现实的小目标,让人变勤快;近期的中目标,让人有动力;远期的大目标,让人有毅力。

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进步,是中学生成长的阶梯。

我们以为,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学习有方向、进步有目标。

四、对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中学地理教学,因师而异,也因生而异。地理学科教而有法,法无定法;搞好教学,贵在得法。为此,我们认为,地理教师应该更多地把握适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策略一:地理教学要有教无类面向人人,更需因材施教发展人人。只有相信学生都能学会,我们才能找到适合人人学好地理的好路径与好方法;

策略二:地理课改最终是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把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把学生学会作为课堂教学改进的重点,把学生会作为课堂改进的关键;

策略三、学会学习,既指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式,也指养成学习地理的学习习惯,还指形成学习地理关键的能力。为此,基于学习方式优化的地理课堂改进,可以按有方法、成习惯、化能力三个阶段梯级推进;

策略四:用心也用力,无疑是好地理老师;而用力更用心,才能成为优秀的地理教师。在中学,学生出成绩,教师才能出业绩。

策略五:地理教学,你把问题留给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把问题带进考场。问题导向,始终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策略;

策略六:作业与试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面镜子,更是地理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为此,重视并落实作业(试卷)的批改、全批全改、面批面改,是地理教师快速提升质量直接的路径。

策略七:地理课堂品质,来自于学生思维的严密与多元——这需要优秀的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与学科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地理课堂品质,更体现为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以及自省能力——这需要优秀的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的、持续性地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張亚南.《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

作者简介:黄先进,男,汉族,重庆合川人,现任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长。中学地理高级教师,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专家,重庆市基础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全国百强特色学校模范校长。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学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浅析如何提升中学地理教研工作有效性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