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2017-04-10张晓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法

张晓燕

摘要:“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笔者即以此出发,探究该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并对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通过这一教学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与材料”;教学法;中学历史课程;历史核心素养

G633.51

历史学科的意义在于人们感受历史时,能运用相关史料,通过自身思维辨析过去的记忆,从而了解过去、洞悉现状、指导将来。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学生们除了学习客观历史本身之外,还应该对史料提出问题,建构相应的思维认知体系,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2010年,《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的新目标:“提高学生整理和发现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和沟通能力。”这也意味着,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元化,从学生主观认知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问题与材料”

二十世纪末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逐渐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共识,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育标准。2014年4月,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重要影响,“核心素养”概念出现,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从历史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来看,主要包括时空理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内容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史料实证角度着手,采取“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出现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即“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述:“(历史教学)应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运用案例

现阶段,历史教师纷纷把史料与“问题教学法”结合,形成“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以史料为契机,让学生在分析史料中提出问题,形成历史思维。传统的历史教学多以教师讲解既定历史史实、学生记忆和背诵为主。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导致中学生严重缺乏历史思维,尤其对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导致学生被迫成为“知识资料袋”。但正如学者陈冠华所说的那样:“学生不应该被固有的历史知识驯化,还应该被教导积极探求历史知识的方法。”“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程正体现出学生历史思维由“被迫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在2012年高考历史中选择题:清雍正帝朱批谕旨云:“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体现出山西当时: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

B. “学而优则仕”理念被扔掉

C. “重农抑商”政策贯彻不畅

D. 由于人们追逐金钱而改变传统观念

学生们面对这道题很疑惑,认为这和课本中所学的封建社会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完全不符。根据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封建社会的商人应该受到排挤,而不是清末山西那样“晋商”遍地。笔者在讲解这道题时,就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史料——

史料一: “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史料二: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列出上述材料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王安石和张居正对商业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读史料,得出结论:封建社会虽然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古代人并非单纯认为农业和商业发展始终对立,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彼此影响、彼此推进,因此某些封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商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在历史课程中的运用有着鲜明的着力点——史料,而带着问题去解读史料,会让学生们的思维辩证认知更为透彻,这对于改善学生过去“死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历史素养都有较大的益处。

三、对“问题与材料”教学法运用的思考

“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在历史课程中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优化历史教学效率。教师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进行教学設计,并对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挖掘研究,提出探讨性问题,让史料更好地为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服务。下面,笔者针对自身运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过程中出现的两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第一,列举史料时容易忽视课标要求,降低“问题与材料”教学法有效性。在教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笔者采用了三则材料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邦国家”的结构形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联邦制国家的缺陷主要有什么?但实际上,这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与掌握美国1787宪法中“分权与制衡”。本节课使用了较大篇幅的史料来讲解结构形式,并分析体制缺陷,不仅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造成部分学生对课堂的重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在二次修改教学设计时,笔者则删除其中两则材料,并添加材料“1787年华盛顿致友人的信”,从“为什么政府所能行使的军队、宪法、财政权力都非常有限”的角度进行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其“结构形式”理解分析“分权与制衡”。从实际授课的情况来看,课堂效果的确更佳。由此可见,运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时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使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需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

第二,运用史料时忽视学生知识水平,设置非本科学知识障碍,导致史料与问题难以有效结合。如在讲解郡县制与分封制优缺点对比时,若引入柳宗元《封建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文作为史料,并提出问题: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示两则史料晦涩难懂。因为高一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并没有达到理解上述材料的要求,教师只给出史料原文并不加以注释或翻译,无疑设置了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因此,运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时应从学情等多方面考虑,使“材料”和“问题”有机结合,避免非学科性的人为因素导致“问题与材料”教学法的效用降低。

结论

“问题与材料”教学法立足于史料,将问题研究、教师教、学生学三者相互融合,有利于改革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僵化现状,优化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M].台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144-156.

[2]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14.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