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小学数学课堂打上生活的烙印

2017-04-10张仙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作业

张仙兰

G623.5

一、数学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小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感知是零散的、随意的。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

新教材编写的其中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进行建构,已成为当今数学改革的基本认识。特别是新教材的第一学段,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新课标新教材是非常重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使学生学习数学不在枯燥,不在只会解决纸上的问题。

二、生活化数学课堂的设计策略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且用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那么就应该提倡“数学生活化。”

1.引入情境生活化

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

如《循环规律》一课,一开始就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因为学生很早就听过这个童谣,不由自主的跟着说了起来,再让他们说说感受,一下子就引入到了“循环”, 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了准备,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关注生活,或者说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比如:卡通人物、新奇玩具、激趣生活小游戏等等。

2.探究学习过程生活化

探究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就是一堂课的主干部分,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一般要让这一课堂环节与生活相联系,我认为可以分成这么两类。简单的讲,第一类: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再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最后发现生活规律。第二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特别是新授课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教师能用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知识点,特别是对突破难点有一定的效果。小学数学又不同于初中高中数学,比如讲到角,只让学生知道钝角直角锐角即不做展开,有的时候数学语言在小学阶段,确实不那么严密精确,但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学习《统计》一课,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你最喜欢什么运动?有“呼啦圈、拍球、踢毽子、跳绳”根据小组的统计,综合全班的统计,并根据统计,多开展哪一些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有鱼、肉、青菜、水果等等,让学生自己在统计,并思考我们应该吃什么比较好?从而得出不能偏食,要什么都吃才对身体健康有益。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

又如《可能性》一课,教师设计了很多课堂小游戏,而这些游戏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遇到过的。1、摸小球游戏:这里有两个装有小求的盒子,分别是1号盒和2号,请2个小组成员上来摸,一个摸1号,一个摸2号,谁摸到红色小球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紧接着一系列“议一议,说一说”活动,通过猜想、比较、验证,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尝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以上都是指第一类生活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对于第两类,其实我们教师很多时候都在应用了。

3.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只有把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才能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出学习数学的水平。因此,把数学作业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游戏型家庭作业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但是,在设计游戏型作业要考虑与所学的数学内容有联系。如学习了《认位置》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的游戏。可以一个人说,另一个指;又如学习了《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回家请家长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真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

又如学了20以内加减法后,可以设计“拿卡片”游戏,在卡片上分别写上1—9各数。小朋友一次去拿两张卡片。,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比比谁算得快,赢者加一分,并累计得分定输赢。这样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如:在学习了混合运算后,可设计这样的家庭作业,用扑克牌与家长一起算二十四点。使学生在玩中熟练地运算加减乘除法,巩固口算基础。

(2)实践型家庭作业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增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回家测测自己和家人的身高,量量自己脚步的长度,算算从学校到家里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买买学习或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又如,学了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测量并计算自己房间的面积,再设计一下,如果你房间里铺30cmx30cm的地磚,需要多少张。给父母提一个装修计划。这样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有意义,能学到课堂上得不到的实践经验。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业自然如此。把数学作业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的数学作业也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并不是每一项知识、每一堂课必与生活联系,都要从生活中寻找原型。这样把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必然会导致教学生硬、呆板、牵强附会,所以我们应避免数学课堂绝对生活化。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作业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快来写作业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