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7-04-10梁文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反馈激趣自主

梁文燕

摘要:如何能使学生真正在阳光下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生动、节时、高效。把强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强调“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互学,课堂上积极合作交流,,堂上立刻反馈矫正促进课堂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激趣;自主;合作;反馈

G632.4

《新课标》强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强调“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良好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小学数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己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重点, 让学生不断增强探索的欲望,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那么,如何把小学数学课堂变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使小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一、问题激趣导入,启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在学习《有0的除法》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课件演示了西游记当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学生们的兴趣即时活了起来,眼睛发亮,满脸好奇,接着我一边以讲故事的形式,一边课件演示孙悟空平均分人心果,猪八戒不同意,自己动手分,谁知道猪八戒全吞进了肚子里,一个人心果也没有了,怎样把0个人心果平均分给唐僧、沙僧和孙悟空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埋下伏笔,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理念。

二要“妙”,创设问题情景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问题奇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能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平年、闰年”的教学中,我先课件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观察年历(年份分别是2001年、2012年、2014、2000年、2400年),说一说这些年份都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二月有多少天?接着设疑判断哪年是平年?哪年是闰年?让学生产生寻找新的判断方法的欲望,最后探究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反馈得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猜想树立假设“用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是平年”,知道“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促使他们对新知的渴望,激发了他们一探究竟的兴趣。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营造学习探究的氛围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营造一个有利条件。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角》一课时,为研究角的特征,我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和一个活动角。课堂上,先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这些不同角的特征,从中引导他们认识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动手拉一拉,让学生感受到角可以变大变小,接着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动手比一比准备好的三种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其中三种角的长短不同,然而有两种角的度数是一样大,)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议一议,归纳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最后让学生动手画角。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这些感知材料的充分准备,让学生在“动”中通过折一折、摸一摸、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多了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了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了一些探究的機会,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合作探究的方法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智慧并进行交流汇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共同体验合作探究的喜悦。在合作探究中,学生有各自的思维,他们的智力程度有高有低,思考问题的形式各有不同,经过交流探究,有的得到进步,有的得到提升。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而要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教师在分配每个小组时,一定要选好每组的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全组队员进行讨论。并且设计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究性、层次性和挑战性,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数学课堂探究性的魅力所在。第一次合作,让每个学生自学学习提纲,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要自学,靠自己学的道理。经过5分钟的自学学生已经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习的状态正处于上升阶段,这个时候组织第二次教学“合作学习”。首先学生将自己在自学时的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既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聆听他人的意见,互相补充、修正。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提出,小组内群策群力。这样的思考力度就会向深度发展。在这个阶段由小组长调控全组的学习,每个组员都要学会说,都要学会听,保证每个人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又保证了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合作当中有所收益。其次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显得累赘,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定时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

四、把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教如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必须要创新,更改教学模式。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原因是教师不敢放手把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善尽保护、帮助之责。但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怕学生学不会。这样课堂就成了老师的天下,学生始终处在听的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不但老师自己累,而且学生也听得累。这种教学模式我们要引以为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学会做一个会“偷懒”的老师。曾记得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不好为人师,手要懒,口要懒:不到山穷水尽,别动手帮;不到理屈词穷,别动嘴讲。多创造机会,多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发现,感悟和总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说,学生说错了教师适当补充。允许学生说错,我们不是圣人,只要他改正了,下次做作业就不会错了。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但老师讲得轻松,而且学生学得也开心。其次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肯定。因此课堂教学里我们应该把“说”的时间让给学生,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会说,都能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惟有懂得释放,孩子才能展现独立,才能张扬个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驱赶者和搀扶者,这个“度”的把握在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高效率的数学探究课堂模式应该具备可探究性,趣味性,创新性等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课堂可以在“玩“中学,学中“乐”的趣味性。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上,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而且动得精彩,动得更富有时代的魅力,而且还充分展示了青少年朝气蓬勃的本色。这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反馈激趣自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激趣 导思 引探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