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数学老师如何备课更有实效

2017-04-10王国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2期
关键词:实效性初中数学策略

王国敏

摘要:备课时教学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但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备课中存在一些现象:追求形式、缺乏创意、照搬教参等。因此,需要老师在抓备课实效上下功夫,形式尽量多样化,深挖教材,善于创设情境,尽量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以此提高备课实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备课现状;实效性;策略

G633.6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出于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各校都十分重视抓备课,初中数学教师备课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目前教师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备课的现状

(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内质。

教师备课重点究竟应放在什么地方?显然,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教师备课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创造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难、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但现实状况是,教师备课就是抄写教案,按固定格式填空,填满即止。学校查备课也仅是查环节是否完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书写是否认真,教案详细与否等。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少量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大多精力用于抄写教案,本末倒置现象比比皆是。

(二)千篇一律,缺乏创意。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备课则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由于每节课教学内容不一样,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俗话说:“年年花开花不同”,因此,备课应该百花齐放、各具风采,充满创造性。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少的教案是拷贝、克隆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应付检查的教案,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钻研教材不深不透,依葫芦画瓢;二是尚未形成包括备课在内的教学创新的奖励机制,缺乏动力;三是备课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单纯依赖教案,备课缺少活水。

不少教师备课只认教参,成为教参“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诚然,备课时参考教参并没有错,但“参考不等于照搬”,须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虚求实、披沙拣金的加工处理。教参只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任何时候、任何课上、任何群体皆准的备课法宝。社会瞬息万变,学生千差万别,教师的备课也须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多方充实、完善资料,呈现多元、多变、多彩的特征,真正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

二、教师备课要在实效上下功夫

(一)备课体现多样化

备课不比书写是否清楚,是否具体,比的是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不比备课本的形式,比的是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教科书上圈圈点点、图图画画可以,“活页备课”可以,“电脑备课”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当然,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取决于领导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要注意分类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在评估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二)对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创造

(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挖掘、拓展。教材内容多是文字的、静止的、平面的、结论性的,而课堂教学应是有声有色、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活动。要提高教学的有效程度,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创造,使它成为更有意义的言语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學生实现知识的同化,激活学生的思维。教材的内容高度浓缩,它省却了推理、演绎过程,为便于学生理解、探索,我们有必要展开教材的内容、推理过程、思维,或再现教材里的场境、情境,甚至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揭示隐含在课文中的知识、道理、原理,进一步实现教材的价值,满足多层次教育目标的需求。教师教学用教材,但不是教教材。教师可拓展教材的内容,引入相关的课程资源、信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教材、课程资源的价值,使教学生动丰满,有滋有味有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备课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特别重视新课新知的引入。上课伊始可提出问题,或多媒体播放音像,或呈现景物,或置身某场地等。还要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

(三)设计有意义的问题。

有意义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把教学引向深入,没有问题,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当的深度、难度、跨度、密度、梯度、角度。问得太浅太易跨度太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缺少磁力等于白问;问得太深太难跨度太大,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深思后仍无法回答,容易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太密太多,让人心烦;问题太少,缺乏刺激,难以引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从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脚手架”向上攀登。提问题的角度要变化、要新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要能把教学引向深入,如从旧知的复习提问中引入新知等等,使课堂流畅,结构合理,各环节转换自如,师生、生生互动和谐,信息交流通畅,教与学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猜你喜欢

实效性初中数学策略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