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州贡院相遇那些前尘往事

2017-04-10郭文岭

文存阅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晏阳初定州贡院

郭文岭

定州贡院相遇那些前尘往事

郭文岭

1

贡院隐藏在定州市中心一条曲曲折折的巷子里。院场阔大,另外有个广场,整肃,静气。绕过七转八转的小巷一路找来,心中不由豁然一亮。

访定州贡院,不能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曾任定州知州的王大年。明朝以来,定州隶属真定府,前后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原先每逢岁科文武两考,定州区域考生,都到真定府应试。交通不便,往来甚难。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经奏请朝廷批准,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约乡绅数十人捐款创建定州贡院。道光十二年(1833年),定州牧王仲槐筹款重修,使贡院旧貌换新颜,成为定州一景。据统计,定州终清一代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可以说,这二百多学子的人生,从踏进贡院开始转折。

清末,科举废,贡院遂转做他用。

王仲槐筹款重修过的贡院,建筑风格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其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超过两公顷,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轴式布局,现存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共五座主体建筑。东西对称的建筑形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东侧武场区原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建筑,大门外还建有兵房,执事仪仗房等,整个建筑布局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穿过石狮子把守的三开间大门,迎面是两棵饱经沧桑的古槐,传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定州亲手所植,已经260岁有余。冬日冷峻的阳光下,贡院主体建筑魁阁号舍与古槐消瘦虬曲的枝条相映于瓦蓝的天宇,别是一番苍凉滋味。

魁阁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拱叠,四层出檐,翘起的翼角如鸟似翼,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繁复而恢弘。号舍面阔7间,进深9间,是考试的正式场所,可容纳上百人。魁阁之后的大堂、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后楼又称“揽胜楼”,登临其上,可俯瞰贡院全景。

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座古代贡院之一。1956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单位;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缮维护。

在贡院西侧一条青砖墁就的甬路上,我发现几块特别的砖,有规律地镶嵌其中,砖上刻着字,字迹不十分清朗,但依稀可认出其中的一些姓氏。也许,这就是当年捐建者的记号;或者,是烧砖工匠的记号。

沿着那些字迹,回溯一段时光。定州学子乡民,一定会感念王大年和王仲槐的。

2

在揽胜楼前庭院西侧,有几通古碑供游人瞻仰。其中一通,是冯玉祥将军为一个叫王瑚的人所立。

王瑚,字铁珊。1864年出生于定州市南支合村一个书香之家,少年喜读书,23岁在定州贡院考中举人。1894年他步行赴京应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95年,王瑚被放为四川庆符知县。他在庆符任职5年,生活俭朴,布衣粗食,平息匪患,罢黜赃官,任贤才,解民难,极受人民爱戴。由于政绩突出,1903年迁为布政使。1907年,赴日本考察,归国后创办保定农务学堂。此后曾任四川营务处总办、广西柳州知府、广东钦廉兵备道、东三省巡警局总办和吉林伊兰兵备道兼统领。1923年,冯玉祥聘其为部队讲文化课,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1910年,王瑚任吉林伊兰兵备道。伊兰地区地处边陲,地广人稀,他派人从河北、山东招来10万移民,并亲率移民拓荒种田,为开发建设东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元年冬,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为东三省筹边使考察吏政时,称王瑚为“循吏第一”。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窃任大总统,想借王瑚的清廉名声为他所用,于是将王瑚请到北京。1915年11月王瑚机智地逃出袁的控制,到了云南。他同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策划反袁,组织护国军,掀起了讨袁运动。袁世凯死后第二年,江苏督军张勋率辫子兵拥清逊帝溥仪复辟。王瑚义愤填膺,当面指斥张勋“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有悖事理”。

1923年8月,王瑚辞去省长之职,回到原籍。是年冬,西北军冯玉祥延请王瑚佐助自己。1926年9月冯率部五原誓师以应北伐。此后王瑚随冯玉祥共赴北伐革命大业,转战于陕甘豫等地。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组建抗日同盟军,他迅即前往,对冯说:“我虽不能上前线,只在队伍前一站,对抗日士兵也是一种鼓舞。”

1933年4月26日,王瑚在北平病逝。王瑚以清正廉明著称于世,家中只有陋室数间,却存有大批珍贵图书。他逝世后,冯玉祥、谷钟秀、鹿钟麟等,将其966部藏书分经、史、子、集、新书、艺术6类,在定县建立“铁珊图书馆”,以资纪念。新中国成立后,这批图书由定县地志博物馆保存,1960年改为“定县博物馆”。

王瑚,在定州贡院考中举人,曾任吉林伊兰兵备道。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右上)曾在定州贡院办平民教育,这是他与张学良将军(中)合影。

3

定州贡院,还与一个人有着难解的缘。那就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

晏阳初于1890年出生于四川一个诗书之家。早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大学毕业后,他立志献身平民教育。1923年至1949年的26年中,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晏阳初逐渐认识到中国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于是,设立乡村教育部。经过两年的实地调查,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1926年,晏阳初与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翟城村,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县城,全力以赴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罢黜科举制度后,闲置已久的定州贡院,曾作为晏阳初领导的中国平民教育总会办公地址。直到1937年日寇入侵,他的定县实验被迫中断。

“可以说,贡院对推动定县的平民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魁星号舍被作为讲堂使用,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学习。”时任定州文保所副所长的丁军辉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民教育也对贡院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为了便于讲课,平教会把魁星号舍进行了一些改造,并搭建了讲台。这些改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珍贵文物的破坏,同时,他们的改造也为2001年的大规模维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非常有意味的是,如今定州贡院里的游览解说,对晏阳初和“平教会”这段历史只字未及。本世纪初长达6年的修旧如旧,已经把“平教会”的印痕完全清除。而当年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衫”、蝇头小楷书写的试卷,甚至一些仿古的食盒、尿罐等等,都精心进行了搜集和呈现。透过号舍朱红的小木格窗,似乎窗的那一边,就是当时那个森严的考场。

后楼东侧的墙壁上,白底红字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醒目。这些字提醒着人们,贡院还有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另外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据说,1958年至2001年的漫长时间,贡院遗址由定州市电器设备厂占用,魁星号舍和后楼都被当仓库,损坏程度相当严重。

其实,一座古建筑群的命运,往往也是福祸相从。有一种观点认为,使用着的老房子比空置的更有生命力。从办科场到兴新学,而今又恢复为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场所,其中很多东西值得思量。

猜你喜欢

晏阳初定州贡院
明代乡会试贡院研究述评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州分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想念定州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