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第制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其反思

2017-04-10唐桂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词语笔者课文

唐桂芳

2016年8月25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同时宣布将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等第制评价”意味着上海市小学生将收到分项“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的评价和评语。作为一名五年级语文教师,笔者尽快更新观念,将“等第制评价”融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诊断和改进作用。

一、“等第制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今年9月刚接手上海市市郊某学校五年级某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该班级52名学生,其中70%以上的学生是非沪籍,我是他们第六任语文老师。学生和老师都是新的开始,这为“等第制评价”的贯彻提供了便利。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等第制评价”的实践。

1.“等第制评价”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实践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篇课文都有积累6~12个词语的要求。

学生报到那天,笔者翻阅学生的暑假作业,发现同学们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书写工整的作业屈指可数。于是,开学初笔者便给学生制定了评价标准,只要抄写“正确工整”就能得优,获得十次优,就有奖励。很多学生担忧自己的书写很差,字不好看,得不到优,这个奖励标准是给好同学制定的。为了打消同学们的顾虑,第一课的8个词语,1个一行四遍是让他们在课堂上抄写的,我督促学生坐端正,认真写,首先是看清楚字的结构笔画,写正确,然后是工整,卷面整洁,尽量不要涂涂改改。开学第一堂课,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个好的开端,学生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抄写了第一课词语表中的8个词语,看着老师果然给他们评价“优”时,他们都喜形于色。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写了错别字或抄错了字的笔画、结构,没得到“优”,主动问老师,可不可以重新抄写,看老师犹豫了一下,就急切地说:“老师,让我重新写,我也要得优。”作为教师怎么会不愿意呢?于是其他因为粗心而写错字的学生也争相仿效,最后,全班52位学生,每名学生都得了“优”。此后,班级学生特别爱抄写词语,还没上新课,就问可不可以抄写这课的词语。一旦自己抄错了,就主动把这课词语从头至尾重新抄一遍。

每课学完,词语要听写一遍。在学生抄完该课词语后,笔者让学生每个词语自己默写一遍,自己批改。结果发现,学生刚学的词语听写准确率都很高。笔者让学生听写10个词语,第一课只有8个词语,另加了 “礼貌”“疆土”2个词语。“礼貌”是三年级积累的词语,五年级名言中涉及到这个词,第一次听写,52个学生就有41个学生写错这个词;“疆土”是在阅读中读到过,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的词语,可是也仅有7个学生写对。于是,笔者便制定评价规则,每次听写10个词语,全部书写正确工整就能获得1个优,10个优获一次奖励。执行一段时间后,班级词语听写准确率大幅度提高。

此外,“等第制评价”让学生对识字和写字更有动力了。绝大部分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不仅会关注这些词语的朗读,还会关注词语中字的结构、笔画。有一次,在学习14课《开国大典》时,学生就指出老师批改的一个错误:他把“诞生”的“诞”第6笔“竖折”分写成“一短竖”和“一长横”,老师竟然没发现。言语中有说不出的得意。笔者肯定了他的发现,并赞扬他仔细的习惯。也许,最初学生是为了得“优”获奖励而认真识字书写,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2.“等第制评价”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阅读能带给人内心的力量,带给人平静和充实。阅读教学中,笔者重点抓学生的朗读。为了激励学生出声朗读,引进了“等第制评价”。为了鼓励学生朗读,只要学生朗读时字词读音正确,停顿正确,比较通顺,就能获得一个优,每次课堂朗读,学生总是特别积极,争先恐后地要朗读课文。起初,他们朗读完课文后会问我他们能否得优,笔者总会在他们的花名册上记下“优”,并出示给他们。后来,大家就不问了,他们已经逐渐喜欢上朗读,在大声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快乐。

不仅课本上的课文可以读,课外读物也可以读,读得好的,同样可以得“优”。有同学在课堂上读《悲惨世界》中的一节;也有同学读《草房子》中的一部分;还有同学读《三国演义》中的一段……

3.“等第制评价”在表达教学中的实践

表达教学主要分为口头表达教学和书面表达教学(即作文教学)两类。开学初,笔者就在口头表达教学中运用“等第制评价”,规则是只要学生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就能得1个“优”,讲得不好,不惩罚,下次可以再讲。起初,学生讲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小笑话、小幽默等情节简单的内容;后来讲长篇小说中的一章或一节;到现在,有的学生可以完整地复述还没学过的课文,有的讲自己写的文章,还有的把课文《嫦娥奔月》《天上偷来的火种》等自编自导成课本剧后几个同学在课堂上一起表演,甚至自编自导小品、相声……

学生口头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常常会要求老师给他们时间展示自己的口才。在口头表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逐渐由单纯的口头表达向表演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然而,学生还是比较怕书面表达的,秋游前问要不要写作文,运动会前问要不要写作文,看场电影也问要不要写作文,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等第制评价”,规则是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中心比较明确就可以得“优”,3个“优”就可以获得一次奖励。学生一听3个“优”就能获奖,写作意愿一下就增强了。作为老师,这样的意愿要好好爱惜。

最初,学生的习作选材基本雷同、生搬硬套。比如连续下了几天雨,笔者布置学生写小作文《雨后》,80%以上的同学写雨后的彩虹真美,我给他们的评价都是“良”或“良”以下,然后利用课间,带学生在雨后的校园里走了一圈,慢慢走,慢慢看,还给他们一点时间在雨后的操场上玩了一会,然后回教室交流。这时候,学生的语言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慢慢地,学生的习作越来越有真情实感,越来越丰富多彩。刚刚学期中间,进行阶段性考查时,笔者布置一篇习作《考试之后》,200字左右,这次学生的作文就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细腻地描绘了自己或忐忑、或期待、或懊悔、或羡慕、或如释重负等等不同的心理。这样,班级中只要有一点小事发生,教师就先让学生口头表达,然后把它写入作文。现在,即便是班级语文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能在20分钟内写一篇文通句顺、内容明确、层次清晰的150字左右的课堂习作。

二、“等第制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一个学期的“等第制评价”实践,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要真正落实推广到教学一线,还任重而道远。

1.“等第制评价”方案还需不断补充、完善,使其易于操作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等第制评价”实践还只是粗线条的,目前只制定了“优”的评价标准,其他“等第”的标准比较模糊。“等第制评价”要立足于课堂,还需要一线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2.“等第制评价”方案中纸笔测试的评价设计还需更加科学合理

对“上海市小学中高段语数英等第制评价”,大部分教师是比较焦虑的。笔者也比较过,语文三个模块“基础知识”“阅读”“表达”,有的同学分别获得等第A、D、A,最终的总评得C,而有的学生三个模块的等第分别是C、D、C,综合评价也是C,这二者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按百分制来算,最大可能相差近40分。等第制对于C、D、C的学生也许是一种激励,但对于A、D、A的学生呢?好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相反,不恰当的评价,可能阻碍限制学生的发展。 “等第制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归类比较简单,用简单的方式去评价千姿百态的学生,是否合理?基于此,我们需要考虑“等第制评价”是否考虑了所有学生的情况,是否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尤其在阶段性评价中,我们一定要慎重。

任何改革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等第制评价”同样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只有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式、改进评估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等第制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诊断和改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斯腾伯格,史渥林著.思维教学.赵海燕,译,北京: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词语笔者课文
找词语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词语积累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