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7-04-07赵珺铃

祖国 2016年22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认同少数民族

摘要: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体制、政治组织、政治价值的认可与归属感。为实现云南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积蓄,为使得云南优势充分释放、动力加快转换,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力发展的要求,云南迫切需要大量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云南立足于大学内部治理,大学生是当前政治社会化的活跃力量,其政治认同既具有普通大学生的部分特质,又具有地域特征。本文以云南部分高校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三点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使命感,营造宽松的政治文化发展环境,完善网络监管,从实际出发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四点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政治认同 政治参与

一、政治认同的含义及意义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关系中所產生的,与具体社会身份相符的对现存政治体制、政治组织的归属感,以及对政治信念和政治规范的追求。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出于其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对于本民族政治建设和国家同构性的归属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政治活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一起构成了少数民族认同感的独特性。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在思想认识方面敢于接触并接纳新理念,在学习和实践方面皆具有新生代所具有的较强能力。因此,正确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对完善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传播民族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特点

(一)政治认同的热情与认同偏差的矛盾

根据“是否了解我国目前的基本政策和民族政策”这一问题,83.2%的大学生表示了解,针对“是否关心当前国内外局势”这一问题,76.5%的学生表示关心。这表明当前云南大学生即使位于边疆地区,随着信息爆发时代的来临,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政治格局有大体了解,并且树立起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

然而,现在大少数名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也因其处于躁动期,知识体系不健全,地区发展落后等原因,而出现了态度上的质疑。有35%的学生不能够准确说出现任国家七大政治常委,29%的学生片面主观的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散布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19.3%的学生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表现出悲观态度。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上的理性缺乏。

(二)政治认同与政治实践的脱节

目前,云南高校已经开展了时事与政策必修课,部分学校、学院还请专家教授就云南所处的特殊地域举办专门讲座,分析云南当前的政治局势和发展战略。这些课程讲座的开展过程中,许多学生就一些热点问题,如带动云南发展的支柱产业问题,云南发展的滞后性问题等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表明当前总体而言,少数民族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是较为成功的。

但是,大学生目前的政治认同还停留在初步的判断认识方面,对于深入化的政治实践还缺少渠道。1.尽管大学生入党已成为当前政治认同的主流行为,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占总体党员人数比例较低,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占大学生总数比例同样较低。2.非党员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参与仍然较少,不少学生反应在大学四年里并没有参与过相关政治选举、政治旁听、政治接触交流等实践活动。3.对于如何行使政治权利,表达政治意识,参与政治建设,学校仅仅做到了单向传递而缺乏反馈互动。

(三)政治认同的公共性与民族性相矛盾

云南拥有52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所形成的村落和族系构成了多元化的政治认同理念。在云南的大学生中,本地少数民族约占37%,这一比例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所特有的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1.较强的村落意识。以村落地区为纽带,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沟通,与本村同学或当地同学关系更为密切,对于公共性的学校集体活动,或是相关的学生政治行为表示冷漠。极易引发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冲突。2.隐性的“异族不平等”情结,缺乏共和精神和平等意识。有1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各民族地区之间存在不平等差距,对当前具体民族政策的实施和进展表现出不满。3.政治参与意愿的潜在性与自我认同感缺失。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有着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但是出于民族差异的存在而压抑自身的政治热情,拘泥于“自顾自家”“事不关己”的封闭意识。4.过分注重自己作为“少数民族”在学校里的特殊身份,忽视了作为“社会人”“学生”的一面,因此出现课堂纪律涣散,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不能将少数名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地区差异问题,它的出现暴露了当前我国民族的集体意识构建中存在一些漏洞,例如信息发展的滞后性,少数民族地区乡政府对于宣传普及工作的缺位,教育发展的落后等等。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关怀程度,树立包容共存的理念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中之重。

三、海纳百川与知行合一——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拙策

(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使命感,使其意识到对于当代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存在,表现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力度的推广,他们身上除了具备普通大学生多样的思想,强烈的求知欲,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外,还具备高原地区少数民族遗存下来的艰苦朴素,热情好客等优良品质。将这些品质发扬到社会建设中,需要的就是政治认同孕育的主人翁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构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新生代脊梁,无论是对国家建设还是地区发展而言,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而言,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建设,包括心理建设,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等方面,这所彰显的不仅是我国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长远理想,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作为回馈,少数民族大学生将作为文化传递的使者,响应国家号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为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而努力。

(二)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在存异中求同

文化传承需要多方鼓励,少数民族的强烈情感会带来精神的温度。民族院校里关于少数民族课题的深入研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势头,包括相关的财政补助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今后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爱生教育”“朋辈教育”的开展也必不可少,消除师生障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提倡普通大学生对于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对融合校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将民族文化融入市场经济。培养起“政治—文化”一體化的发展空间,鼓励民族地区产品的流通,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了解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注意网络监管,消除不良信息影响

信息爆炸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抒发民族情感的介质。互联网的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上隐隐透出危险的信号。“网络安全观”的要求对于政治认同建设而言,就如何避免开放视野下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如何辨别虚假信息,如何防止舆论对心灵的干扰指明了方向。

电子政务为大学生开启了了解政府政策和当前发展潮流的大门。闭门造车必然导致落后于时代。电子政务是政府公信力受到监督的表现,有利于政治认同之中政治情感的繁衍,通过电子政务网拉近了人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过去被认为是“精英政治”的认同感逐渐转化为集大众参与与共同监督为一体的线上模式。这不仅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开拓了视野,也使政府建设取得了收收获。

(四)将政治理论实际化,达到政治认同的最终归宿——政治实践

思想政治认同教育的开展在少数民族高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以理服人”,也要做到“以实服人”。不能把政治认同和政治实际、政治实践相剥离,把一些政治理论教条化、书面化。不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的政治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更不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觉得政治参与只是“少数人的事”。

让政治认同扎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中,需要灵活实际的方式。云南不少高校建立起类似“农耕文明与民族发展”“入党知识宣讲团”“党组教育演讲比赛”“高原发展政策与技术谁更重要辩论赛”“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交流协会”等学生型社团和活动,从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另外高才下乡,三帮三扶等高校教师参与的扶贫作业,把不同民族和师生之间的公共资源利用到极致。

入党教育是现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和实践的必要课程,但不能对此放宽入党限制和人数限制。学生党员大都是大学生中出色的佼佼者,具有榜样作用,因此学生党员不能只顾及自我发展,应该着眼于各族学生的共同利益,不以党员身份自恃,广结各民族的朋友,着重了解身边朋友的困难,将“党员”和“大学生”二者身份共同融汇在多民族的云南。

参考文献:

[1]包永权.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初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王茂美.村落国家(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以云南为例)[M].联大学术书库,2015.

[3]陈锡喜.政治认同的理论思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邱世兵.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01).

[5]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04).

[6]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03).

(作者简介:赵珺铃,云南农业大学,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政治认同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