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2017-04-06王娟

甘肃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中学语文能力

王娟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58—01

古典诗词是文学的源泉。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期望由诗词的内在美直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学生不断地沉淀积累,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最后达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效果。那么,在中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呢?

一、读记结合,夯实学生诗词基础

学生的认知是从积累开始的,古诗词也是如此。积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读,读熟,读透;二是记,记忆,背诵。读与记相辅相成,读是为了体会、感悟,内化于心;记是为了积累、拓展,博学强识。具体教学中,首先,要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预习中进行囫囵吞枣式的通读,反复读,不要求学生对每篇古诗词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而是大概理解诗词内容,朗朗上口,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在通读中对不理解的词句,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产生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古诗文的情意熏陶。其次,要精读。“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要达到感悟必须要精读。一方面,教师要讲。教师要精讲范读,以自己的激情,自己的陶醉,创造学习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搭建诗词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梁,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另一方面,学生要研。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着千差万别,所以在读时需要在同桌、小组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触发更多感悟。再次,要熟记。熟记是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学生提高古诗词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积累词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学生的基本古诗词背诵量达180首,只有熟记,学生才能在浩瀚深邃的古诗词海洋中多观、深探,才能领略到古文化的精髓。

二、景意结合,培养学生丰富想象

一是情景法。古诗词中的许多写景诗句言简意赅,但初中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很难理解,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就很容易领会到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教学中学生几乎谈不出景物的特点,此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让情景再现,学生很自然地就感悟到了凄凉幽缈的情景。二是联想法。体物写志、咏史寄兴类的诗词,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景象以及心情一一浮现于脑海中,进入诗的意境。三是迁移法。“有迁移才有提高”,利用迁移法设计古诗词教学,将几首有一定联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够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三、鉴赏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围绕对诗词的鉴赏来进行,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来实现。一要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环节。在教学中落实朗读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重难点的诗句教师进行点拨,激发学生与古诗词对话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整體上把握全诗。二要美句赏析。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背诵和赏析名句,有些诗句以意境取胜,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些以修辞精彩取胜,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些以境界不凡而取胜,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些以精彩动词让人啧啧称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三要把握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古诗词很多时候需要联系作者的社会经历、时代特点、写作背景等,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苏轼被贬黄州时的遭遇、处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情感,体会到诗人的悲苦与豁达、释然与闲适,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中学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