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与教学探索

2017-04-05许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问题思考高校教育教学探究

许琴

摘要:高校教育中的区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通过与民族区域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文章将区域音乐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其教学探究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对区域音乐的研究,提高高校区域音乐教育的创新理念,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区域音乐;高校教育;问题思考;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18-03

一、區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中,区域文化逐渐成为音乐文化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主导因素,在文化形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区域性的艺术特色。伴随文化教育产业的不断壮大,区域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导致区域音乐的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相比处在落后的状态。而且,在高校教育中,教育人员区域音乐教育的意识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对高校音乐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区域文化教育中,应该构建系统性的区域音乐教育理念,引进教育创新机制,认识到区域音乐的基本属性,从而为区域音乐中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二、地方区域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中的原则

(一)构建文化生态意识以及文化价值的平等原则。在地方区域音乐文化教育理念构建的过程中,文化生态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大学教授在教学中,只有具备了生态文化意识,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进行区域音乐的教育,强化区域音乐的民族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在区域音乐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树立平等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准确掌握民间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合理确定地方民间音乐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意识的有效传承。

(二)保证教育主体优先原则。对于地方民间音乐传统的主体而言,其主要是民间音乐的本身或是相关的音乐从业者,不管是何种传承方式,都应该将民间音乐的自身生存及发展空间作为基础,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原有音乐的原生态理念,使民族音乐中的原生态文化得到充分性的体现。而且,在地方区域文化构建中,也包含着主体文化的基本价值,很多从业技能以及价值取向不能不被尊重,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区域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为民族音乐价值的体现提供稳定保证。

(三)区域音乐中地域性原则。在高校音乐教育环节构建的过程中,地方性民间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象,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文化机制以及地方性的音乐特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该将这些价值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在文化传承中出现区域音乐失去其原有价值的现象。

(四)区域音乐中的发展性原则。在区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而且也应该将民间音乐的发展作为核心,使民族音乐文化时刻保持原有的文化特点。在区域音乐教育中,高校教育人员也应该有效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在保持原有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区域音乐教学的创新,充分展现区域音乐的发展性原则。

(五)区域音乐中的实践性原则。在高校文化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高校音乐教育中,应在完善教学理念的同时,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合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学的完善以及音乐教育的创新提供良好依据。

三、区域音乐中地域属性的分析

(一)原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属性。原生性区域音乐是一种区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形式,这种原生性的音乐是我国民歌中较为著名的音乐形式,例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春海,甘肃一代所流传的花儿与少年等,都是特色化的区域性原生态音乐形式。在原生性音乐中,具有“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的特点,如山西民歌中的“山曲本是肚里生,心里头有甚就唱甚”,歌者就将日常的生活与方言等进行了融合,充分展现了原生性区域音乐文化的基本特点。又如,河曲民歌中的“走西口”,这类歌曲的形式不仅在数量上取得了重要的比重,而且其艺术价值更为震撼人心,通过歌曲的演唱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河曲区域的地理性、历史性的艺术特点。由于河曲地区存在着地少人多、十年九旱的现象,区域中的人们存在外出谋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形成了独特性的“走西口”现象。通过西口古渡、杀虎口等出关活动的形成,这种活动形式是一种漫长性的历史活动。如,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南音之始”《候人歌》以及东音《破斧歌》等曲目,是原生性音乐的充分体现。

(二)次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属性。对于次生性区域音乐而言,其内容的形成主要是指稳定性的心态所存在的特定区域,并在整个区域内所呈现出的地理、历史以及语言等多种性的人文因素,并在深刻环境下形成内在性联系的音乐,在这种原生性区域音乐之外,会呈现出区域性音乐内涵。在传播论学派文化传播中,会形成特定性的文化圈,文化层以及理论性的内容,其语言体系具有一定的常用性术语。在世界各地音乐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很多音乐文化是在文化交流以及传播中逐渐形成的,通过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实现地域文化的接收以及吸收、延展等,从而使区域音乐充分展现出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并在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传统音乐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同宗民歌”形式,如《茉莉花》《绣荷包》《孟姜女》等歌曲,不仅其曲目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而且,不同的音乐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使地域性文化内容得到了充分性的体现。

如《茉莉花》,在不同地区其艺术文化都呈现出地域性的文化特点:第一,在苏南民歌中,《茉莉花》曲目的柔美、委婉以及细腻状态,充分体现出江南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第二,冀东民歌中的《茉莉花》,其曲风硬朗、率真,是冀东民族歌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民歌艺术传承中,充分展现了地方文化艺术的鲜明特点,使区域性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性的体现。又如,流传于全国的《凤阳歌》,这首歌曲起源于安徽河流域中的凤阳一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区域常年灾害频发,为这种民歌的孕育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花鼓》对该地的文化进行了记载,其歌词中有“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唯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在这种用音乐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区域文化属性较弱的状态。因此,在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中,将这种区域性的音乐运用在音乐研究之中,可以使音乐文化充分展现地理文化的特点,并为次生性区域音乐的展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新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性属性。在新生性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中,主要是一种特定区域中的全面音乐形式,同时也是原生性区域音乐以及次生性区域音乐之外的音乐。在这种新生性区域文化形成中,其内容中的联系是相对松散的,而且,也会在偶然状态下形成特定的联系,虽然新生性区域音乐的区域属性较弱,但是,其跨區域性联系相对较强。例如,以现代流行音乐环境下的商业化演出为例,其与区域性的文化没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文化形成以及音乐艺术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可以充分彰显出新生性区域音乐的地域性属性。在这些新生性音乐形成中,它们与都市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也就意味着这种音乐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都市属性,在这种区域音乐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新生化、新风尚以及时代性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特定环境下的区域属性。

四、区域音乐在高校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专业性的教育布局。在地方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文化的传承作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的合理布局,构建因地制宜的文化传承理念。而且,在区域音乐教学中,也应该设计特色化的专业教育课程,将国家、地方以及社会作为基础,通过多种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区域音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考虑音乐品种的社会价值,认识到教育传承中的有效性价值,还应该结合当地以及本校的基本现状,进行教育内容的合理布局。例如,在安徽地区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地域的特点,开设黄梅戏教学内容。黄梅戏教学环节的构建,与其他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区域音乐教育中应该作到以下几点:首先,进行黄梅戏与艺术教育的系统性整合,由于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在其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化的分解,实现教育体系的合理整合。其次,在黄梅戏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其区域性的特点,对其所包含的美学、文学以及民族音乐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传媒技术等多种教育手段的运用,构建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实现区域音乐教学的合理布局,从而为区域音乐的教育创新提供合理依据。

(二)构建科学化的课程建设。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科学化的课程改革及教学建设,通过音乐课程的合理定位,实现音乐课程的优化选择。而且,在进行课程规划中,应该将区域音乐归纳为民间音乐中的课程定位,有效避免重复性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紧缺的现象,充分展现地方性音乐的特色性,为地方民族音乐的展现提供有效保证。

(三)构建完善性的师资队伍。在高校教育中,学生是整个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区域教学中,应该构建地方性的民族教育理念,进行教学队伍的优化,并在兼顾教育队伍人员组成的基础上,强化音乐教师的专业性。高校中区域音乐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高超的艺术教育,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高校中的教育人员也应该充分保证地方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将区域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为教育的优化及创新提供良好依据。地方院校中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事业心,由于区域音乐教学环节设计中,其教育成果具有长时期的特点,这种现象就需要教育人员树立强烈的自信心,树立生态化、价值性的教育观念,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从而为区域音乐教育提供丰富性的教育资源,实现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区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文章对区域音乐的文化特色以及高校民族的音乐教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核心目的是通过区域音乐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及创新提供充分的保证。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教育工作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大的教学,而是应该在教学中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结合特色性的区域音乐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性,实现区域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发展。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问题思考高校教育教学探究
存疑?分析?对策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新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人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