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选择

2017-04-04吴永芳

关键词:少数民族辅导员民族

吴永芳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26)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选择

吴永芳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26)

高校在教育管理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其需求方面存在政策制度融合、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教育管理理念更新等不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育管理者应以实现“中国梦”为指导,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好一套制度,培养好一支队伍,传承好一种文化。

马斯洛需求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选择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特殊、地位突出,既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又是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后备力量,更是少数民族地区顺利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基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长远战略需求,2013年9月,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穿越涵盖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广袤区域,随着战略构想落地生根并逐步走向深入,一批批从高校走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将在此次大战略实现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管理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国家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民族可用之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光荣、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

为增进团结、维护统一、保持稳定,有效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党和国家持续长久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进入全国各高校深造,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也随之稳步上升。据统计,“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约为6%~10%,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7个民族在上海高校中有大学生”[1]。源于语言、文化、环境等的差异性,与汉族在校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特质鲜明。

(一)家庭经济基础整体薄弱

历史上为躲避战乱、繁衍种族,许多少数民族选择居住于祖国边陲、深山老林等偏远区域。受生存环境的制约,他们的居住地区大多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不懈努力。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居住区域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无奈基础太薄弱,区域经济发展无论从量上或质上,与内地相比差距较大,许多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状况仍十分窘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按照年人均收入2 300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测算,2015年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为1 813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为32.5%,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重,即贫困发生率为12.1%,比全国(5.7%)高6.4个百分点[2]。统计数据表明,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学所需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等费用,对其家庭及个人而言都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

(二)文化知识基础相对偏低

进入高校前,缘于教育环境的差异,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教学方式差异。少数民族居住区域较为集中,基础教育大都采用双语教学,即同样的学习内容,少数民族学生还需要用民族语言学习。在同等时间内,这种学习效率相对较低。二是师资力量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趋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已逐步常态化。因此,许多优秀师资从少数民族区域流出在所难免。三是教育理念差异。受闭塞、落后、贫穷的生活环境影响,生活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住住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极易产业轻视教育的理念。高考成绩即是这种轻视结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已公布的2015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显示,同为全国试卷,山东省文理本一批录控线分别为568分与562分,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录控线则分别为487分与464分,486分与446分[3]。

(三)心理素质脆弱复杂多变

远离亲人和家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习俗、语言、思维、观念等差异,需要经历身心日趋成熟而又面临心理“断乳”的生命重要过渡期,极易使其产生心理问题[4]。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23.25%升至90年代的25%,近年已升至30%,并呈逐步增长趋势。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显得尤为突出[5]。身心的不适应性往往使其变得异常敏感,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容易引起愤怒、紧张等,表现出逆反、对抗、自闭、暴力等行为,甚至通过“搞小团体”、宗教集会等方式以寻求心理平衡。

(四)民族文化思维根深蒂固

民族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决定着民族思维。进入高校前,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于本民族聚集区域,在父辈们言传身教的熏陶下,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早已渗入血液,带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模式也已根深蒂固;进入高校后,思维模式已经趋于固化的少数民族学生面对种种思维碰撞,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一旦自行调节失败,容易出现抵触、叛逆,甚至对抗等过激行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不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首次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阐述道,“人类动机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它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某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显示出激励作用”[6-7]。人就是在这样有层次、有顺序的需求支配下,从事着各种心理或外界的思想、实践活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其需求层次分明。一是由“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产生低层次“生理、安全的需求”;二是“文化知识基础相对偏低、心理素质脆弱复杂多变”透出对中层次“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三是对“民族文化思维根深蒂固”则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继承民族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对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需求存在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现实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缺失。

(一)政策制度融合性缺失

政策制度既有严肃性又有强制性,教育管理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其需求,离不开政策制度强有力的保障。多年来,通过教育培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重大任务之一。在执行该任务过程中,国家、省、市三级相关职能部门及高校相继出台了一些倾向性政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政策制度过于分散,缺乏融合性、系统性,形成不了合力,发挥不出整体优势。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持续、长久的效果。

(二)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缺失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理论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生产的决定性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的效果。教育管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其需求,也是一种“生产”,该项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生产”结果。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人员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这支队伍在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有不足。一是专业不“专业”。教育管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很关键。基于此,相比工科而言,社会学科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工作会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实际上,部分高校非社会学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有的高校尚无“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8];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经验对于从业者而言是笔难得的财富,它对从业者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推动工作开展作用巨大。据统计,湖北省高校辅导员“30周岁以下比例为56.26%”“工作年限1~4年比例为48%”[9];三是在职培训缺失。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13-2017年)》指出:“继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单位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每年培训2 000人次”[10]。培训计划表明,高校每年参与在职培训的高校辅导员数量极其有限。

(三)教育管理理念更新缺失

社会的法制化、信息化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场深刻革命,它迫使教育管理者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思维,注重公平与沟通,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理念相互碰撞的过程。新理念呼唤改革,强调与时俱进;旧理念顽强固守,不愿退出历史舞台,阻碍作用明显。一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不够。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统一于事物发展全过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普通的大学生,又是少数民族,对其管理应区别于汉族大学生,应努力寻找少数民族与大学生双重身份的最佳结合点。二是结果与过程不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教育管理,容易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三是管理与服务倒置。突出“管”,轻视“服务”;“管”在前,“服务”在后,甚至于强迫被管理者被动接受管,管理效果不言而喻。

三、教育管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策略选择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育管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各层次需求,关键要解决好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满足其需求层次;二是如何发挥好层次需求的激励作用。因此,教育管理策略应以实现“中国梦”为指导,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好一套制度,培养好一支队伍,传承好一种文化。

(一)以实现“中国梦”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1]。“中国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一带一路”战略即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一。其以经贸合作为基础,打造沿线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体,实现同发展共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量。因此,应以实现“中国梦”为指导,把教育管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人才战略相结合,使其有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项实践中去。

(二)以“精准扶贫”为抓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4年“两会”,该思想落地,2015年,该思想成熟。“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1]。满足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各层次需求,应把“精准扶贫”思想贯穿始终。只有把每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搞精准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实效。

(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校级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库,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年级、专业分类,完善个人信息,如民族历史、民族信仰,专业培养、课程学习等。按照个人简介、需求层次、应对策略、激励措施、重点难点、考核方法、管理流程等模块,为每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电子版动态管理档案。所有模块务求详实、及时更新,实施数据化精准管理,随时为制订实施全校性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完善好一套制度

教育管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其低层次需求,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应按照“长效、简洁、适用”原则完善制度。一是整合现有制度。对国家、省、市、高校四方已成文的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制度按民族、地区、类别等进行有机整合。二是出台新制度。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研究出台新的政策制度。三是制度体系化。对所有政策制度按功能分类,汇总成册,形成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为有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低层次需求提供制度依据。

(五)培养好一支队伍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学生“三观”正确与否与其中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密切相联。因此,教育管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满足其中层次需求,关键在于培养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正如毛泽东同志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2]。一是提高从业门槛。对新入职者既要强调专业优势,又要严把测试关;二是定期轮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全员轮训,使从业者始终站在政治思想、教育管理最前沿,善于把握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始终保持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三是“挑养用”结合。首先是“挑”,即从所有辅导员中挑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能力的人选专职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其次是“养”,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多接触、多思考、多处理相关问题,有意识地“养”其素质;最后是“用”,即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在职务晋升、考核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此类从业人员。

(六)传承好一种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巍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源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有效传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本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又是本民族复兴的实践者。因此,传承好民族文化,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其高层次需求至关重要。一是充分展现汉族文化。以汉族文化精髓为基础,结合国史、国情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汉族文化的伟大,体会到汉族文化在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后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二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习俗、节日等为重点,做到充分尊重、隆重举办、积极参与、正确引导;三是弘扬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在有效融合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多开展形式活泼、种类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多做贡献,在活动中满足需求、实现自我价值。

[1]肖 洋.以情感人,以法立范——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J].企业家天地,2012(11):134-135.

[2]扶贫处.2015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情况[EB/OL].(2016-11-20)[2016-12-15].http://jjfzs.seac.gov.cn/art/2016/11/20/art_9750_270521.html.

[3]人民网教育频道.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与成绩查询入口汇总[EB/OL].(2015-06-18)[2016-12-15].http://edu.people.com.cn/n/2015/0618/c1053-27176598.html.

[4]于·布仁巴雅尔.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指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5):91-97.

[5]赵 颖.高校学生组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15(2):119-120.

[7]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8]郭龙岩,张越友.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新西部旬刊,2014(2):23-24.

[9]董 武.湖北省高校辅导员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6):207.

[10]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EB/OL].(2013-05-3)[2016-12-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17/201305/151815.html.

[11]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1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9.

(编辑:陈 越,马川建)

2016-05-10

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015ZS004)

吴永芳,女,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G641

A

1009-4784(2017)01-0039-0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辅导员民族
我们的民族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