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路径探析

2017-04-04

关键词:大众化民众价值观

陈 虹

(闽南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路径探析

陈 虹

(闽南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福建漳州363000)

通过分析社会潜意识、社会情感认同与情绪渲染、社会从众与汇聚效应、社会行为强化等影响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要社会心理规律,提出准确把握民众社会心理特点,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育深厚社会情感,优化社会心态,创设和谐社会心理氛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社会心理路径

当下,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在不断提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更加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整合价值观念和重塑社会行为。然而,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化倾向、传播路径不够多元、知行结合不够紧密等多种现实的困境,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凝练、传播以及榜样力量的影响等因素有关,还与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教育不够符合受众心理规律以及当前社会心理氛围等密切相关。因此,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规律,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作用,把思想和观念转化为社会心理,转化为民众乐于接受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困境

社会心理是在一段时间范围内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是人的社会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俄国的普罗汉偌夫曾说:“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1]。因此,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拓展和具体的践行环节等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当前还存在种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困境。

(一)民众存在负面的社会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良好的宏观社会心理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时刻浸润在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中,使之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土壤,成为社会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然而,眼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碰撞使民众陷入价值观的多元冲突中,特别是一些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西方思想的传播使民众的主导核心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变迁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民众焦躁、放任、冷漠、急功近利等各种负面的社会心态有所滋长,少数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呈现极端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因此,民众在社会心理的层面的困惑影响着健康的社会心理的构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

(二)受众心理特征复杂多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和社会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在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上,它是一个知情意相统一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个体心理基石。一方面,当前民众的个体心理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结构上存在较大的不同,如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层次不同、对核心价值观的情绪情感体验不同、意志信念不一以及行为践行程度都各不相同;民众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心理接受度、心理适应度也各不相同[2]。另一方面,民众心理特征呈现复杂多样化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当前受众除表现出求实、模仿、求新、逆反等共性的心理特征外,不同的年龄跨度、群体特征、职业和岗位、教育背景、文化成长背景的群体都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心理特征,多层、多元、多样化的差异导致民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等不同环节都存在显著的不同。

(三)民众社会心理需求弱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特定的内心强烈需求更容易产生相应行为。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转变成广大民众的内在心理需求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原动力和效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方式应把握受众心理,在了解民众多元化、多样性的心理诉求的基础上采用接地气的方法推进大众化的教育。然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还未能完全顾及到民众的心理需求,重理论层面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大众化过程的方式和方法不够灵活,传播的方式不够多元化,未能及时地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规律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心理视野中的社会潜意识、社会从众与汇聚效应、社会情感认同与情绪渲染、社会行为强化等社会心理规律,从心理层面上影响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民众内心,被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成为民众的自觉追求、价值信仰和基本遵循[3]。

(一)社会潜意识规律影响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心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无数个体意识协同的结果,也是文化代际相传的社会过程。比如,民众所接受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及代代相传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与文化基础,它影响着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而社会潜意识是对于缺乏公开表达条件受到压抑和抑制的诸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概括和反映[4],也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包括祖祖辈辈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方式和经验,潜在地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悠久的文化过程中形成的民间生活愿望和价值观念虽是隐形潜在的,一旦流行起来就容易在民众中形成普遍的心理共识,甚至发展为一种社会思潮,成为民众的内在指引力量,对其行动给予暗示和支配,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对民众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正是在社会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激发下,不同群体才能产生、认同同一种情感、思想和观念,并促使思想观念汇聚成流。

(二)社会从众与汇聚效应推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传播拓展

社会从众是指在他人思想或行为的影响下,人们趋向对群体性社会行为的遵从与模仿而做出的自我思想或行为的改变,它是促进社会心理传播和形成的重要机制,影响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如,当前社会上出现小部分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扭曲和混乱的现象,部分民众存在理想、信念以及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选择困惑等,极易在社会从众心理效应的作用下,借助社会心理的弥散和扩大,汇聚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社会态度或社会情绪,甚至转化为较一致的集体行动,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整个社会既有心态的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推进和普及产生阻碍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从众心理规律,通过核心价值观自身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吸引大量的民众接受和传播,形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民众在顺从和接纳、遵从与模仿等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形成群体性普遍认同,从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与拓展。

(三)社会情感认同和情绪渲染规律奠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情绪情感基础

心理学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动力来源,是连接认知和行为的中介,具有行为驱动的精神动力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情感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来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体验[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卷入程度对其大众化有重要影响,如喜欢、满意、热爱等积极情感能够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接受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愤怒、厌恶、反感等消极情感则抑制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认同。同时,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情感认同过程与自身独特的情绪发展紧密相关,情绪具有较强的感染功能,社会情绪容易聚集、发酵、叠加、放大,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彼此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正向情感与减少消极负向情感,促进积极社会情绪的渲染,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

(四)社会行为强化规律深化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践行程度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借鉴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并通过不断地强化形成的。班杜拉认为,人们会在不断地观察学习榜样行为中来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行为[6]。因此,行为榜样在承载、传递和激励人们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榜样学习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的承载体,通过榜样的教育、传递和引导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社会人群,并通过强化社会心理和行为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巩固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和行为。通过榜样行为强化作用,告诉民众社会在倡导什么行为,人们应该追求和塑造什么,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强化和规范人们的良好的行为,改变、消除或弱化那些已偏离或被社会所唾弃不良的社会行为。

三、基于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分析

充分把握社会心理规律,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心理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从把握民众社会心理需求,增强积极社会情感体验,强化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及不断优化社会心态,积极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等角度入手来实现大众化,有利于扭转当前的现实困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效性。

(一)把握民众社会心理需求,创新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方式

新形势下应积极寻求以符合受众心理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方式。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开展教育,根据受众的心理状况及其变化特点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普通民众具有较强的求实心理,可从日常生活问题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富有个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我意识,他们对理论的灌输或是空洞的说教非常反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参观、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各种新媒介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熏陶和感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集体意识淡薄,自身认同度低,价值观复杂矛盾多变,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教育应更关注他们自身的状况,通过对农民工就业、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帮扶,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宿感,构筑一体化的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方式。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方式应接近民众的心理意识、日常生活实践和风俗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宣传普及要深入浅出,采用民众普遍容易接受的语言与叙事方式来传播和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社区等新媒体的作用,促进传统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

(二)增强积极社会情感体验,为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注入情感活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应积极调动民众情绪情感的因素,注重在民众、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情境中融入情感因素。首先,不断激发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绪情感,激发广大民众主动积极学习、接受和吸收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并转化为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社会情感。激发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情感,尽量减少对核心价值观拒绝认同的排斥心理、表层认同的“知行不一”或“口是心非”的被动心理、随波逐流的盲目从众心理等[8]。激发民众内心深处的正义、爱国、友善等情感,借助情绪催化和情境感染,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低层次情感向高层次情感转换,最终实现情感认同。其次,对于推动核心价值大众化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者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广大民众能够从思想上获得启迪、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情感的感染,引发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鸣。以情感促进认知,调动人们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让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我想学”。最后,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的教育中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情感教育氛围,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形象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的教育,采取理中蕴情、情中有理、理正情真、情理交融的方式,激发民众的情感。

(三)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增强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践行力

充分利用行为榜样在承载、传递和激励人们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具体形象。让民众在对榜样无意识的学习中转变为对榜样有意识的效仿,用更加具体、可感知、可学习的榜样形象,传递给民众积极上进的正能量,让民众知道当前社会的倡导和追求。如,发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社会各界包括工商界人士、英模人物、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在社会中的影响作用,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让这些榜样人物走近民众,让大家感觉榜样典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近在眼前,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潜移默化地促使民众受到感染产生模仿行为,从而不断地提高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

(四)不断优化社会心态,奠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

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重要的保障。首先,不断提高民众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养成良好的社会人格品质。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自身心理健康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就越顺利[2]。心理健康是个体正确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民众社会人格品质的养成,拥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是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的心理基础。其次,加强对民众社会心态的疏导和社会心理建设。从引导民众形成合理的社会期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和建设入手,提供多种渠道的畅通民意表达方式,不断构建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全面干预和疏导民众的不良社会心态,不断促进社会心理和谐。

(五)创设和谐社会心理氛围,为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创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社会心理环境,可以从现实社会现实环境和虚拟网络新媒体环境入手,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心理环境。一方面,积极构建和谐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帮扶体系,改善民生工程,缓解民众的各种社会心理压力,提高幸福指数;创建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 在民众中真正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为社会民众积极社会心态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现实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和谐的虚拟网络新媒体环境。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督体系。建立一系列与网络新媒体有关相应法律法规,避免新媒体环境对民众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及时监测各类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尽量减少或避免新媒体谣言、泛娱乐化等不良信息对社会民众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发挥新媒体对民众社会心态积极正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成为社会民众获取积极、健康文化信息的文明空间。

[1]普列汉偌夫.普列汉偌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196.

[2]刘文佳,于安龙.论心理效应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5(3):62-64 .

[3]袁银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N].光明日报,2015-07-22(7).

[4]厉彦龙.社会思潮发生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4):39-42.

[5]徐金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人民论坛,2015(23):173-175.

[6]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61.

[7]李 蕊.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5(7):13-17.

[8]郭 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情感认同[N].光明日报2016-01-02(6).

(编辑:陈 越,马川建)

2016-05-24

2015年福建省社会科学青年项目(FJ2015C004)

陈 虹,女,心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D616

A

1009-4784(2017)01-0001-04

猜你喜欢

大众化民众价值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