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校训价值取向研究

2017-04-04张俊杰

关键词:校训医科大学医学院校

张俊杰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校训价值取向研究

张俊杰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对我国57所医学院校校训的研究表明,其价值取向有如下特点:突出价值主体、倾向精业济世、追求德学并重、坚持严于律己等。这些取向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理念、彰显医学行业与学科特征等积极意义, 同时,校训也存在格式单一、内容雷同等不足。因此须从吸收域外校训精髓、彰显学校特色、赋予校训新内涵和营造校训文化氛围等方面着手推进医学院校校训文化建设。

校训;价值观;大学文化;医学院校

校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部分,承载了大学的独立思想、办学特色和历史传统,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综观医学院校校训,不同校训折射出的是每所大学所持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从价值哲学高度解读我国医学院校校训,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进医学院校的人文精神世界,感触其蕴含的特质与魅力。为此,笔者收集了我国独立设置的57所医学本科院校(不含中医药类高校和独立学院)校训,从校训价值取向着手展开研究,归纳特点,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希望有助于推进当前医学院校校训文化建设。

一、医学院校校训价值取向的特点

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1]。具体到大学校训,其价值取向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个人与群体或社会关系、德性与才学关系、出世与入世关系等基本关系维度上所表现的倾向性选择”[2]。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校训在上述四者关系及形式用语上可发现如下特点。

(一)形式讲究工整对仗,用语注重引经据典

我国大学校训受传统楹联文化的影响,在行文格式上特别注重讲求对仗工整。除去一所大学的校训外,大多是四言八字或二言八字的句式。例如,南方医科大学校训“博学笃行、尚德济世”和大连医科大学校训“甚解、敏行、明仁、济世”,这样的校训富有韵律节奏,朗朗上口,体现了中国文字之美,因而成为校训的主流格式。从内容上看,医学院校校训偏好引用《论语》《大学》《周易》《中庸》和《尚书》等传统经典中的精华,承袭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南京医科大学校训“博学至精、明德至善”中的“博学”来自《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明德”源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锦州医科大学校训中“厚德”取自《周易》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济世”源于《后汉书》中“悬壶济世”的医学典故。引用典籍使得校训言简旨远,富有古韵。

(二)主客体关系上突出价值主体,树立造就良医的目标

综观医学院校校训中人与物的关系会发现,大多数学校把作为主体的人置于第一位,强调通过自强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价值追求。安徽医科大学的“好学力行、造就良医”就是一例:“好学”是致知之道,强调人的自觉意识;“力行”是致知的升华,倡导主体投身实践。好学且力行,才能进入医学的知识王国。“造就”是锤炼过程,上承“力行”并将“力行”具体化。“良医”是指医德高、技术精的医生,也就是医学生通过自强奋斗而实现的终极目标。从收集到的医学院校训来看,突出主体自强奋斗的类似词语还有:福建医科大学和承德医学院的“勤奋”,温州医科大学的“奋发”,重庆医科大学的“求是进取”,新疆医科大学的“笃志力行”,皖南医学院的“自强”等。注重人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倡导主体的自觉自为,展现出医学院校理念中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

(三)出入世观上倾向精业济世,明确服务社会的使命

现代大学理念认为,大学任务除了传播和探索知识外,更加强调“大学应当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用自身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3]。医学院校则体现在校训中精业济世,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经统计,将“精业”“精术”“精益求精”之类词语列入校训的有西南医科大学等11所大学,同时还有首都医科大学的“修业”、山西医科大学的“医理精博”以及滨州医学院的“妙术”等价值相近词语在校训中的运用。其次是医者救死扶伤的济世情怀,如大连医科大学等7所院校校训中的“济世”、蚌埠医学院的“厚生”和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康民”,此外还有新乡医学院的“致用”和第二军医大学的“献身”等词汇均体现了医学生所承担的济世救民社会责任和甘于奉献的崇高使命。

(四)德学两者间追求德学并重,彰显大医精诚的情怀

完善道德与追求知识是现代大学教育两个重要任务。校训用语统计显示,医学院校具有德学并重的倾向,即主体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完善并实践道德。具体而言,一方面涉及道德修养,砥砺品行的“明德、厚德、笃行、崇德、修身、洁行、仁爱、至爱、博爱”等词语占31%,如广州医科大学的“厚德修身”。另一方面涉及劝勉学习,倡导优良学风的“博学、笃学、好学”等用语占30%,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学至精”。同时,校训中道德修养和学识才能关系上用语排序的统计显示,其顺序是先德后学,凸显在道德引领下完善才学的理念,例如广西医科大学的“厚德励志,博学弘医”,海南医学院的“厚德、博学”等即为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

(五)群己关系上坚持严于律己,突出崇尚集体的导向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我国大学须处理好的价值抉择,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要面对这一选择。从医学院校校训有关个人与集体定位的统计来看,蕴于其中的“严于律己,崇尚集体”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特征。首先是严于律己的理念,例如将“严谨”置于自己校训中的医学院校有福建医科大学等6所学校。此外,还有7所学校也含有寓意严于律己意义的词语,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木直中绳”,温州医科大学的“肃”和“朴”等。其次,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学校育人遵循的基本方向之一。医学院校在其校训中也有涉及,如贵州医科大学的“忠于群”,昆明医科大学的“团结”和海南医学院的“和谐”是对崇尚集体价值导向的高度概括。

二、医学院校校训价值取向的评价

医学院校校训中不乏彰显医学院校文化特色与底蕴的经典之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激励和劝勉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座右铭,可是其中也存在着雷同化、空泛化、格式化等问题。因此,对医学院校校训价值取向的考察,总结归纳校训文化特点,分析梳理问题成因,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医学院校校训的积极作用

校训作为大学精神内涵的外在体现,张扬着大学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校训背后折射出的是每所医学院校的办学方向、育人理念和目标定位。我国57所医学院校校训主要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医学院校校训大多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而言,表现形式工整对仗、内容引经据典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格律之美;突出主体,自强奋斗是对传统文化中人本文化的继承;精业济世,服务社会则是对传统文化中“悬壶济世”理念的诠释;而德学并重,以德驭学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延续;严于律己,崇尚集体是对儒学中社会本位,自律合群的“仁爱”思想的体现。

2.凸显医学行业与学科特征。医学院校承担着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校训中加入彰显医学特征的元素,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使命的最好诠释。如首都医科大学的“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凸显出医务工作者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病痛的光荣使命与职责,不断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4]。哈尔滨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等校训中“弘医”“精医”“大医精诚”“乐道济世”的词语,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学职业精神与价值追求,蕴含本学科鲜明的特征。

3.传承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医者必须具备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学职业要求,这决定了树立医德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推崇道德的教育理念和医学教育的特点在“德”上的交汇影响着医学院校校训的价值取向。57所大学的校训涉及“明德、立德、修德、厚德、崇德”占到55%,如广州医科大学校训“厚德修身、博学致远”所蕴含的育人理念就体现出以德驭学、以德育才、以德导人的价值取向。

4.发扬探求知识与真理的科学精神。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求真理、探究知识、砥砺学行的主要阵地,探索知识与真理是其应有的使命和职能,所以以探求真理为主旨的校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校训中的“博学、好学、笃学”阐明了学习内容的广博性与深厚性;有的校训中把“严谨、勤奋、进取”等作为其的核心构成要素,倡导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有的学校在校训构成中含有“求实、求是、唯实、创新”等词汇,旗帜鲜明表达对真理的追求,突显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二)医学院校校训的不足之处

在肯定医学院校校训积极方面的同时,也要清楚看到某些医学院校对校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全或者对其内在价值和实际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校训存在着若干不足,如格式单一、内容雷同、理念浅薄等。

1.格式单一。在表述形式上校训本应该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特点与个性的。然而现实中的大学校训落入过分讲究对仗格式的窠臼,这样的结构虽然简洁、工整,但是束缚了大学校训表现形式,给人审美疲劳之感。2013年3月《光明日报》曾报道对国内256 所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言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这一问题在医学院校校训中也很突出,除了贵州医科大学的“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外,其余98%的校训均为四言八字或二言八字的“经典”句式,整体呈现出单调、呆板的特征,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校训虽凝练有余,但忽视了汉语句式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妨碍了校训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表现本应互有差异、丰富多彩的校训文化。

2.内容雷同。如果把医学院校校训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看,内容上雷同化、同质化也非常突出,几则校训之间出现相互“撞脸”的情况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两则校训中除了排列位置稍微不同外,文字内容与表述形式完全一样,以致校训失去本应该具有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特性。校训“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凸显了医药院校校训语言的贫乏及对传统语言文化吸收的单一性和不足[5]。如果掩去各院校名称来审视品读这些校训,仅凭这些用词相近、内容雷同的表述,不仅难以感触与体会到各校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特有的气质魅力,甚至对这所大学的具体办学目标都难以捉摸。对于校训出现趋同之势,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中国大学教育理念单一化、教育模式统一化的表现;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学校长和管理层教育理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的一种表现[6]。对此各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

3.理念浅薄。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结晶,凝聚着办学者的思考与追求,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练,应当具有寓意深邃、博大精深、超越时空的文化魅力。优秀的校训必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大浪淘沙,历经岁月的沧桑而生命长青[7]。如堪称我国大学校训典范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蕴深远,内涵丰富,虽历经百年,但其理念深邃仍生机勃发,为世人颂传。当然,医学院校校训中不乏有经典传世之作,但校训中缺乏特色,理念浅薄的问题也需得到及时改正。从对校训比较以及校训释义可以看出,某些学校在校训制定过程中,没有认真考虑自身具体情况,也没有仔细推敲、揣摩校训用语的语境及其内涵,大多“寻章摘句老雕虫”在传统古籍找几个校训标配词汇拼凑而成,给人“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这样的校训看似句式工整、形式优美、词义明快、朗朗上口,然而缺乏历史的厚重,缺乏情感的亲切,缺乏故事的精彩,缺乏榜样的激励,从而也就缺乏刻骨铭心的长久印象[8]。

三、医学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思考

人无信誉不能正言行,校无训辞不可图发展。加强校训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重要环节,也是对外凸显学校特色和树立学校品牌有效抓手。笔者认为我国医学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自身校训文化建设并有效发挥作用。

(一)立足本土,吸收域外校训精髓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儒家典籍为医学院校的校训提供了文化沃土,其中蕴含的育人理念在医学院校校训价值取中不乏积极因素。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巧妙体现了儒家文化“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辩证关系,即由博学而明德,由明德而至善就是教育的过程,就是求知的过程,就是成“人”的过程[9]。这些积极因素在校训文化建设中应得到继承和发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高等教育不断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也要吸收借鉴域外大学校训文化的精髓。对2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校训的统计发现,西方教育理念推崇个人价值,注重张扬个性之美,大学校训鲜有雷同。在表述上不拘一格,形式新颖别致;在内容上体现追求真理,渴望自由的倾向。例如哈佛大学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与光明”,斯坦福大学的“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等。这要求医学院校在立足本土传统文化理念前提下,摒弃校训构建的惯性思维,开阔视野,对域外大学校训文化加以借鉴,吸取有益校训文化理念,以弥补大学理念的缺失与不足,实现真正意义上医学院校校训文化的完善与升华。

(二)明确定位,彰显学校个性特色

特色作为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校训作为大学办学理念和传统精神的集中凝练,犹如明镜折射出一所学校的特色。为此,大学构建校训要在明确学校自身定位基础上,侧重于本校个性与特色的表达,如学校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其固有的学科结构有着其它类型高校所不具备的现实物质与精神上的价值与特点。因此,医学院校在确立校训时应当从学校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等因素出发,深深植根于学校历史传统,在深刻总结自身办学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学校的追求,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特色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的职业特点,来体现自身特色与学校魅力。

(三)与时俱进,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一所大学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创造力才能不断增强。这是新时期对大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校训所体现的新的特点。医学院校制定和优化校训要富有前瞻性和包容性,既要立足优良传统,又要紧扣时代脉搏,融合先进的时代理念与优良的历史传统为一体,随社会时代的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不改变校训总体结构的前提下,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不使校训与时代相脱节,僵化停滞为空洞的标语口号,保持校训的吸引力与生命力,使医学院校特有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

(四)广泛动员,自觉践行校训精神

校训所表达的是一所学校的“应然之风”,是需要全体师生经过努力才能到达的理想状态,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校训作用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准确阐释校训内涵,扩大宣传,强化广大师生的校训意识,提高校训的认同感;第二,通过在校园中设置校训景观、悬挂校训标识等方式营造一种校训无处不在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第三,积极探索校训教育的有效方法,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媒介,让校训潜移默化于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全体师生把校训所倡导价值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之中,外化在自我日常言行中,从而实现对校训精神自觉践行。

总之,校训绝非几个简单词语堆砌的标语口号,而是大学之灵魂,充分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与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一则优秀的校训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凝聚力,也可以使外人构建起对这所大学的感性认识。当前,医学院校在构建与优化大学校训的同时,要运用多重手段践行和弘扬校训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医学院校的软实力。

[1]徐贵权.论价值取向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40.

[2]唐智松.我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6):52.

[3]李承先,徐 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6):2.

[4]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关于校训校风学风校歌的决定[EB/OL].(2004-03-19)[2016-05-10]. http://lifesail.ccmu.edu.cn/before/xiaoyuanxinwen/x89.htm.

[5]吴 云,吕兆丰.医药院校校训语言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11):10.

[6]安 心,王 朔.对我国大学校训的若干反思[J].江苏高教, 2009(1):53.

[7]罗先凤.中国重点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11-12.

[8]叶 雷.大学校训应深入人心[J].教育与职业, 2013(25):89.

[9]张爱林.博学至精明德至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4.

(编辑:马川建)

2016-08-24

安徽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016xszh03)

张俊杰,男,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文化建设。

R-4;G641

A

1009-4784(2017)01-0030-04

猜你喜欢

校训医科大学医学院校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科大学总医院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