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的旅游价值与产业化开发

2017-04-04

世界竹藤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旅游

辉 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 650226)

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的旅游价值与产业化开发

辉 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 650226)

少数民族竹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结晶,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符合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要求,也是建设我国西南桥头堡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和发展、传承与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在产业发展中应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建议。

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云南

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竹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少数民族竹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结晶,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探析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价值,符合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要求,也是建设我国西南桥头堡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和发展、传承与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

1 少数民族发展竹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

1.1 竹类资源丰富,取材便利

中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竹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以云南省为例,其处亚洲3个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结合区域,东侧与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相连,南侧和西侧与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相接,西北侧则与青藏高原相连,呈现出多样化的多种竹林生态景观。同时,由于水系纵横,高山阻隔,也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生态类型和天然竹林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正因如此,少数民族因地取材,利用各种竹材取材便利之宜,发展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竹文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竹林生态文化产业开发创造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1.2 少数民族拥有保护与利用竹子的历史传统

云南拥有包括白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个特有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均有自己独特的种竹、育竹、用竹的竹文化展现方式。一种独特文化的传承,尤其当这种文化独立于主流文化的时候,尤其需要其具有可传承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开发和延续。少数民族生活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中,善于种竹、育竹、用竹完全是生产和生活所需,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竹文化更接 “地气”,更易于传承和开发,只要保护好这种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注意保护其生活方式和创造的文化结晶,结合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竹文化产物就能长久保存和永续开发。

1.3 少数民族竹文化丰富多彩

以云南省为代表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竹文化荟萃之地。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经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孕育出五彩缤纷的竹文化。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竹子密不可分,对竹子的利用遍及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学、音乐、绘画、民居、民俗、农业生产等方面。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可分为竹生态文化多样性、竹民居文化多样性、竹饮食文化多样性、竹用具文化多样性和竹精神文化多样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云南的民族文化就是竹文化[1-2]。

1.4 少数民族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

竹资源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他们深知只有因地制宜的保护竹资源,爱竹、种竹、护竹、育竹,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因此,在典型的少数民族竹文化区域,竹林长势茂盛,树木郁郁葱葱,生态环境优美。

1.5 符合国家战略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竹文化,属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关于社会与人文合作机制的范畴。因此,打造和发展以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业符合国家政策,也能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财富。

2 少数民族竹文化的旅游价值

2.1 历史文化价值

竹文化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竹文化的发展史就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写照。通过特定时期对少数民族竹文化发展史的研究,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可以反映该少数民族族群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该族群独特的文化身份、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的象征。例如,在竹楼的起源探寻上,傣族、景颇族和拉祜族等都有先祖受到自然启发砍竹建房的故事;而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基诺族等也有孔明以帽子指点其建造房屋适应自然的传说。这些都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神话传说虽然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却是 “形象化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3]。因此,竹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形象生动地认识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轨迹,能体现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2.2 精神文化价值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对竹有着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他们在居竹、用竹、食竹的过程中,更从精神上依赖竹,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代代相传的与竹相关的乐舞诗歌和神话故事,甚至是具有一定巫术色彩的竹崇拜、竹祭祀和竹占卜文化,这些都体现了少数民族竹文化的精神价值。另外,熊锡元先生认为,傣族人民信奉小乘佛教,竹楼在凤尾竹丛中若隐若现的静谧也是傣族人民与世无争的精神世界的表现[3]。

2.3 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竹文化和中原汉民族竹文化有较大的差别。从审美角度来说,竹文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竹编工艺、竹制建筑和竹景观。

少数民族竹编工艺是随着少数民族生存发展传承而来,是少数民族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表现,从各类竹编生活用品、竹制农具,到民居外的竹篱笆,竹制工艺品一直都以满足生活劳作需要为先。即使今天出现了更加精美的少数民族竹制品,仍突出其实用性。少数民族竹编工艺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其简单、质朴和生态上。

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另一大特色体现在竹楼上,傣家竹楼已经成为傣族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传统竹楼美观抗震,防潮防虫,尤其一般傣家竹楼都建在水边,门前有凤尾竹丛和水车,与周边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美感[4]。

竹景观也是少数民族竹文化的一种体现,与汉族竹文化中竹子主要用于园林构景而体现主人淡泊高洁的人格不同,少数民族的竹景观突出的是精神崇拜、水土保持和取材便利,并不对竹丛刻意修剪,这样恰恰造就了更为自然原始、返璞归真的竹景观。

2.4 科学教育价值

少数民族对竹的利用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技术性。少数民族对竹的栽培与利用延续千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掌握,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这些知识在如今仍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价值。

2.5 生态保护价值

种竹、护竹的习俗是少数民族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宗教信仰和生态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另外,少数民族民风淳朴、喜爱自然,通常在村寨房屋四周种植竹蓬,作为划分房屋村寨的边界,无形中保持了水土、保护了生态景观。

3 发展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待解决的问题

3.1 少数民族竹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有待开发

首先,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竹文化两者兼备。例如,少数民族族群因生活习惯和精神寄托而创造的竹林景观,包括竹林及其与竹楼、水车一系列景物的配合,给人以观光游览甚至探寻少数民族聚落的神秘体验,就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各种竹编制品或是竹用具、竹民居,都是人文活动的鲜明体现,具有成为特殊旅游商品的潜质;而少数民族围绕竹而创造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传说故事以及舞乐表演、祭祀占卜表演,更是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

其次,少数民族竹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差异巨大,使得该族群赖以生存的竹类资源也有其生长的特殊性和地域的依赖性。例如,云南特有竹种巨龙竹是拉祜族和佤族等少数民族竹文化最有特色的体现。同时,竹文化是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结合自然和自身特点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脱离了具体的特有的地理区域,这种特殊性就不复存在。因此,少数民族竹文化符合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点。

再者,少数民族竹文化只要加强保护,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产物都可以被重复使用,符合旅游资源具有重复使用性的特点。

另外,少数民族竹文化具有可创造性。竹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少数民族与竹的联系,无论是生产生活的物质表现,还是宗教精神的内在意义,都是竹文化的内容。现有的从古发展至今的少数民族竹文化不仅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还可以被注入新的思想,被激发新的活力,不断地契合市场创新发展的需求。

3.2 丰富的客源市场有待挖掘

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是因为其文化内涵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和求奇的精神文化需求[5],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少数民族竹文化本身是属于 “少数民族”的,是异于 “大众文化”的,既是具有新奇感的,也是具有巨大跨文化差异的。尤其是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属性和价值决定了文化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和遗产旅游者等多种属于 “探索者”和 “漂泊者”类型的旅游者会有意愿参与。

另外,少数民族竹文化有其专一性,即对旅游者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背景的要求,这即可以说是一种开发局限,也可以说是一种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对于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研究倾向的游客而言,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因其高度的新奇性、神秘性以及“学术性”、“调研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国民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 “深度文化旅游”会越来越显露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吸引力,客源市场会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3.3 旅游服务体系有待于建立

目前,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根据目标客源市场制定有效的吸引策略,也需要建设和完善整个旅游服务体系,既包括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需要培养和构建专业人才队伍。

4 产业开发中要注重保护和发展的统一

发展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在挖掘各种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应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

4.1 以 “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少数民族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中的各利益相关方包括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消费者、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新发展理念,合理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

4.2 积极保护少数民族竹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孕育多彩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地方,要使竹文化能够以最原始、最自然、最有吸引力的状态被发掘和利用,就要全力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地。即根据国家政策的指导,最大程度地保证拥有竹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序和谐,这样才能保证该地区人民的生活秩序,才能保证竹林的正常培育、竹产品的创新开发和竹文化资源的保护[6]。

4.3 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是产业开发的基础,要避免盲目无序甚至过度开发的方式,要避免珍贵的少数民族财富遭到破坏与遗失。一切开发都应以保护为前提,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式。为此,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大保护与开发的监管力度,真正探索出一套少数民族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1] 辉朝茂,辉宇.少数民族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辉朝茂,辉宇,刘蔚漪,等.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及其分布区划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4,12(4):6-10.

[3] 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J].思想战线,1990(4):54-60.

[4] 何明,廖国强.竹与云南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 明庆忠,熊剑锋,陈颖,等.土著知识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省竹产业发展规划》描绘云南竹产业宏图[J].云南林业,2015(1):29-30.

Tourism Value of Yunnan Ethnic Bamboo Culture and Their Industry Development

Hui Yu
(College of Artsand Scienc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6, China)

Ethnic bamboo culture is the frui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understanding nature,utilizing nature and protecting nature.The culture has multiple values after thousand years'heritage and development.Developing Yunnan ethnic bamboo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meets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build China's southwest region as well.In addi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advance, inherit and preserve distinctive ethnic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s of Yunnan ethnic bamboo culture,and also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Finally,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unification of bamboo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bamboo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Yunnan

10.13640/j.cnki.wbr.2017.06.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31660173);云南省竹藤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辉宇,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管理、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E-mail:huiyu_ 0615@163.com。

猜你喜欢

云南少数民族旅游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旅游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