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做强做优薯类产业构筑科技支撑

2017-04-04沈学善屈会娟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薯类种薯马铃薯

黄 钢,沈学善,屈会娟

(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为做强做优薯类产业构筑科技支撑

黄 钢,沈学善,屈会娟

(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甘薯是四川省第四和第五大粮食作物,不仅对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而且对于确保我省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口粮安全、精准扶贫具有特殊重要作用。10年前,我省薯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研资金匮乏、科技人员流失、创新转化能力弱,新品种缺乏、种薯混杂退化、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储藏损失大、加工比例低、面积不断萎缩、单产长期低而不稳。

针对上述问题,四川省农业厅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创新团队项目(2008~2013年)。2014年,扩展为薯类创新团队(2014~2018年)。薯类创新团队围绕我省薯类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设置专家岗位。现设岗位专家15人,我省共有12个单位和102位(成立之初只有22人)科技人员参加了团队工作。10年来,在省农业厅的领导下,创新团队在薯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扶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荣获部省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为我省薯类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2016年,我省薯类种植总面积132.87万hm2、总产量2755万t。我省马铃薯、甘薯总产和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2 主要工作及成效

2.1 狠抓技术创新,在薯类产业关键领域实现6大突破

2.1.1 构建了具有四川特色的薯类周年生产技术体系 以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创新为核心,分区构建7套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通过间套增种和填闲复种方式,实现马铃薯由1季春作为主向春、秋、冬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协调发展的新型种植制度转型,构建马铃薯周年生产技术体系,扩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同时,以甘薯早育苗早移栽为突破口,研究形成了夏收早甘薯和秋收晚甘薯新型两熟制。

2.1.2 自主选育薯类新品种37个,优化薯类专用品种生态布局 收集薯类遗传资源2252份,创新薯类品种选育技术,创制薯类新材料412份,选育出川芋、川凉薯、川薯、南薯、绵薯系列等适应春秋冬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熟期、不同用途的新品种37个,其中15个品种被列为部省主导品种,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开展了薯类功能基因研究,如马铃薯耐低钾胁迫基因及其功能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高淀粉甘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取得成效。

2.1.3 创新脱毒种薯高效扩繁关键技术体系 研究创新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关键技术,繁殖效率提高40%,成本降低30%;构建了省级三代种薯繁育体系,使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1.5亿粒以上,建立原种生产基地县10个,生产种生产基地县30个,建立马铃薯种薯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省级马铃薯脱毒基础苗供应中心,实现了脱毒基础苗统一供应;构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追溯系统,实行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合格证”制度。使马铃薯脱毒基础苗合格率从68%提高到100%,原原种和原种合格率从73%提高到99%。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30%。

2.1.4 集成创新薯类高产高效种植关键技术 系统研究了薯类新品种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营养特性等群体生理特性,开展薯类专用品种调优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和推广优化密植、高厢垄作、平衡科学施肥、覆盖栽培、肥促化控精细管理等薯类高产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中小型农机具的配套。建立主要病虫害预警防控技术体系,系统研究了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优势小种,明确了不同季节薯类主要病虫害发病特点、预警防治重点及防治措施。研究集成薯类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播栽期、不同熟期优化栽培技术体系26项,其中8项技术被列为部省主推技术,突破了限制薯类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

2.1.5 集成创新薯类贮藏技术 解决薯类在储运过程中的保鲜、抑芽、防病等问题,分类制定四川鲜薯大规模集中和小型分散贮藏技术体系,在薯类主产县推广示范取得良好效益。通过植物天然提取物的研究及其对种薯保鲜处理,延长休眠期,减少了病害;研究种薯生理年龄和休眠作用机制,创制种薯生理年龄的时空模式,促进早发壮苗。创新“利用紫茎泽兰对马铃薯种薯贮藏保鲜”技术,烂薯率由15%以上降低到5%以下,贮藏期由30~60d延长至120~150d。

2.1.6 集成创新薯类加工新工艺和新产品 与20余家薯类加工企业结合,研究开发了薯类全薯粉丝、全粉、薯泥、快餐营养粉和含薯类全粉的面条、馒头、糕点、饼干等,系列薯类主食加工新产品、新工艺。我省薯类主食新产品远销国内外。

2.2 重视成果转化,加强在薯类主产区的科技示范

2.2.1 建立重点示范县和多功能核心示范基地 实行专家团队包基地、县级部门包乡镇、技术人员包农户的工作机制,完成与朝天、昭觉、万源、峨边、西充、北川等重点示范县的对接工作。创新团队以重点示范县为核心区,带动全省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广。岗位专家坚持以多功能核心示范基地为依托,形成创新转化一条线的技术推广模式,建立高规格示范样板,在示范片的规模、质量、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

2.2.2 建立主产区科技示范网络,开展高产创建示范 10年来,创新团队专家成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9807人次,应急处理突发灾害97人次,累计建立高产示范片3674个,面积46万hm2。创造多季多点高产高效典型,不断刷新四川薯类高产纪录。春、秋、冬马铃薯分别创造了最高产量5302kg/667m2、2927kg/667m2和3895.8kg/667m2的历史高产纪录,紫色甘薯创造了最高产量4006kg/667m2的国内紫薯高产纪录。薯类作物对全年粮食增产量的贡献连续多年在30%以上。

2.2.3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培育薯类新型经营主体 10年来,创新团队主办和承办薯类科技培训班258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5万人次,培训农民专业大户8.47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95万份。扶持专业合作社28个,种植大户106户,在合作社基地集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机械示范;以特色薯产业为切入点,指导家庭农场36个,指导企业23家。

2.2.4 撰写142份生产建议与调研报告,加强技术推广中的媒体宣传作用 针对马铃薯生产和甘薯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向省、市、县提交142份生产建议与调研报告,有8份得到省领导批示。在技术推广中,团队报送团队信息2346条,部省级宣传报道46次,市县级宣传报道357次。

2.3 助力精准扶贫,加强在贫困地区薯类产业技术推广

10年来,薯类创新团队广大科技人员长期活跃在科技扶贫第一线。习总书记、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总动员令以来,在省农业厅统筹安排下,薯类创新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将助推精准扶贫作为产业指导的重中之重。

2.3.1 积极行动,落实责任 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团队工作目标,纳入对团队成员的年度绩效考评。组建了5个工作小组,分赴凉山、甘孜14个市州,与当地农技部门或专家服务团对接,开展巡回指导和技术培训,并建立了高效率的团队管理机制。

2.3.2 深入调研,对口帮扶 分片区召开了创新团队薯类产业扶贫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省贫困地区薯类产业发展6大技术需求:专用型品种与扩繁脱毒种薯;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薯类中小型机械化;以晚疫病为主的重大病害防控;薯类适度规模化安全储藏技术;薯类精深加工及品牌现代营销。在民族地区凉山州建设了10余万hm2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得了“凉山马铃薯”“万源马铃薯”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巴中市农业部门和薯类企业合作,打造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空山马铃薯”,扶持了薯类企业“空山农场”。指导薯类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薯类原料示范基地,建立“薯鲜生”等电商服务平台,销售贫困地区薯类产品。

2.3.3 加强培训,强化示范 团队下移工作重心,在贫困地区建立3个创新团队工作站,有针对性地开展薯类产业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已向8个市州的16个县市区47个贫困村,派出专家55名,建立产业示范基地30个。开展巡回技术指导76次,开展培训指导42场次。

2.3.4 突出凉山,带动全省 团队以大小凉山为重点,派出多批专家,分赴昭觉、喜德等县进行薯类产业技术帮扶指导工作。专家之间既分工协作,又互相支援,既有全县农技人员培训,又有定点联系贫困村示范。如岗位女专家余显荣在越西县定点驻村帮扶大岩村,2016年驻村86d,在村里办了“夜校+点题讲座开班”,对农户先后培训2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 400余份。驻村扶贫工作多次接受省、州及国务院督查组的督导检查,“大岩村青薯9号喜获丰收”在《凉山日报》报道。

2.4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薯类创新团队

2.4.1 加强创新团队管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团队 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团队创新转化任务的总体设计,加强首席专家与岗位专家的互动交流,首席专家每年至少对每1位岗位专家工作情况进行3次工作交流考察。加强创新团队的集体活动和学术交流,每年全体成员参加的团队集体活动5次以上,小组活动至少10次以上。

2.4.2 加强与国家体系的合作,实现科技资源有效整合 主动加强与国家体系在我省专家的工作衔接,共同设计试验,共建试验示范基地,联合开展科技行动。有效实现了技术系统、项目投资和科技人才等科技资源系统整合。

2.4.3 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薯类科技队伍 目前薯类创新团队有科研人员102人,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快速成长。10年来,薯类创新团队中青年骨干公开发表论文173篇,发表专著5部,申报国家专利45项,已获国家专利授权37项,获批技术标准6项。团队科技人员增加3.6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数量增加3.3倍,正高级职称增加3倍,中级职称增加4.8倍,博士增加3倍,硕士增加4.5倍。先后有124人次荣获科技成果奖励。

2.4.4 将薯类产业人才培养与青年创新创业紧密结合 创新团队指导大学生积极利用薯类产业新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获得20项创新创业奖励,其中获国际创业奖1项、团中央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创业奖3项,省级创业奖16项。如团队成员彭洁博士创建的土豆传奇创业团队,2013年荣获美国加州大学举办的全球社会创业大赛(GSVC)中国赛区第二名,并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全球总决赛获优秀奖,2016年荣获“成都市最年轻特聘专家”称号。团队成员刘一盛打造了以创意农业为主业的“万春智汇·创客空间”,2016年荣获四川省众创空间等多项荣誉。

3 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3.1 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还不是薯类产业强省,现阶段薯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用型品种比例低,且品质较差,尚处在由产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育种转型阶段;脱毒种薯种苗规模化生产水平低;薯类产业绿色生产技术有待研究;薯类农机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后储藏和加工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薯类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3.2 下一步打算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我省薯类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创新和转化2个方面。

3.2.1 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升级 实施薯类产业创新、特色、专用、优质、高效的“八字方针”,下一轮薯类创新团队岗位设置建议重点加强以下7个方面:加强鲜食和主食加工的专用品种选育;薯类三级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薯类主食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薯类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研究推广;薯类主食化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薯类贮藏与互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薯类知名品牌创造和多功能开发。

3.2.2 加快技术推广,助推脱贫攻坚 将薯类创新团队成果转化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加大对重点县的支持力度,在贫困地区打造一批高产高效重点示范区。加强培育薯类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现代绿色农业,建立电商服务平台,销售贫困地区薯类产品,助推脱贫攻坚。

2017-09-0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2008~2017年工作总结。

黄钢(1955-),男,四川成都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栽培研究。E-mail:huanggangsaas@163.com。

猜你喜欢

薯类种薯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2021 上海国际薯类产品及加工技术装备展览会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薯类是健康食品吗?
定边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薯类主食化要注意4点
蕉藕淀粉与薯类淀粉特性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