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17-04-03苏会萍吴江玲胡忠亚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康复训练

苏会萍,吴江玲,胡忠亚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3)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苏会萍,吴江玲,胡忠亚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3)

本文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为例,分析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肌电生物反馈设备将人体肌电信号叠加输出,转换成患者可以直接接收的可视性反馈资料,患者可以结合反馈资料对相应骨骼肌进行放松训练或者对身体瘫痪肌群进行相应运动功能的训练。分析表明:结合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中的肌力增强锻炼方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显著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进一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治疗;肌电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BFT)起源于学习理论,是使用某一装置(通常运用电子仪器),采集人体体内生理或病理的事件,加工成视觉或听觉信号,在这些信号的提示下通过操纵那些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不到或感觉不到的各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对患者采取相应的特殊训练,达到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的目标效果,从而消除患者病理过程、恢复其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临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通过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使其过度紧张的状态得到缓解,从而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身心放松;二,在患者实现放松效果之后,再行借助生物反馈治疗设备,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并熟知自己身体内生理功能改变的信号,进一步加强其对放松训练方法的熟练,直到形成某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缓解甚至解除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或病理过程的紧张状态,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是涉及了物理医学、控制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及康复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新技术,孕育于20世纪50年代底至70年代初,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实践,于80年代就广泛的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得到应用,是目前西方国家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发展最早、最为成熟有效的一种生物反馈疗法,而在我国该疗法还处于起步阶段。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利用一定的低频脉冲,经过预先设置的刺激程序来刺激神经或者肌肉,通过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的相互调节,在有意识的主导下,运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使肌肉紧张或者松弛,实现瘫痪肌肉的某种运动,达到改善或者恢复被刺激的肌肉或者肌群的功能的目的。正常情况下,机体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人体的大脑与体内各器官之间存在着一套能够保证机体功能正常运作的反馈调节系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控制论反馈原理在人体的应用,基于该控制论的自身调节系统理论,在全身心充分放松的情况下,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来调整并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动,其关键在于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获得反馈信息,然后从反馈信息中查找该康复训练的准确与否,再进行不断的修正之后的康复训练,通过所形成的反馈环进行运作,从而进一步调整并纠正自身各种自律性功能紊乱的现象,促使已经失去原平衡状态的身体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的水平。生物反馈信号本身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指导你学会如何指挥体内的机能活动。当生物反馈信号把你体内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讯息传输到大脑时,这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就会开始发挥相应作用,从而来改变体内的这种机能活动。在整个过程当中,大脑将会进一步对生物反馈信息进行一定的区分并及时作出新的认知评价,最后使生物反馈信号沿着神经传送来达到对肌肉活动空前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改变肌肉的紧张水平和恢复衰退肌肉的运动机能。一般情况下,皮肤表面的电位是与等张肌紧张时的电位呈平衡关系的,而肌肉紧张程度也是与情绪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性。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主要是通过表面肌电接收设备,记录下自主肌肉收缩时大脑所控制的肌肉的细微的肌电变化,把测得的肌电放大,并以此为源,经过一系列电子信号的处理,整流、集合转变为直观的光带、声音变化以及肌电数码值和肌电波,最终以声音、图像或数字等形式反馈到受试者大脑,告诉受试者他的肌肉是相对紧张的还是相对松弛的,受试者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可以体会到自己肌肉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感觉不到的,然后有意识地调节肌电输出,并结合医生在训练过程中给予的指导,通过反复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训练,从而达到调整神经肌肉的空前的控制模式,有意识的控制自身不随意活动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肌电的高低与肌肉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相应的放松训练来缓解甚至减除个体的紧张、焦虑情绪,并通过可以增强肌肉收缩功能的康复训练来改善瘫痪肌肉的某些功能,从而实现患者重返社会并回归到社会的康复目标。骨骼肌属于随意肌,可以随意控制,肌电自身调节比较容易掌握,所以该方法比较容易学会而易被患者所接受,而且疗效可靠,是目前西方国家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生物反馈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主动的训练方法,有利于信号的诱导和增强,可以将微弱而无法感知的肌肉收缩可视化、可听化,将痉挛而无法控制的肌肉放松可视化、可听化,通过视觉、听觉反馈进行协调运动的训练,视听觉可促进感觉反馈的加强,患者的主观努力可促进脑功能的重组,改善患者注意力,最终达到提高肢体功能的目的。如此反复循环,可以有效的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康复治疗过程中来,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1]。基于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无创,灵敏度高及客观性等优势常用于肌力弱或控制能力障碍肌肉的康复,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如脑血管意外、脊髓不全性损伤、脑性瘫痪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如外周神经损伤、中毒引起的神经疾患等;癔病性瘫痪;原因不明的肌肉痉挛,如冻结肩、急性腰背痛、痉挛性斜颈、肌腱移植固定术、假肢活动的功能训练等。通过训练可改善肌肉的紧张度和活动性,也可以增强肌肉间的协调性。

脑卒中患者肌力不足与肌张力增高并存,存在异常的运动模式及平衡协调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的各种康复疗法中,低频电刺激疗法虽然可以有效的加强无力肌肉,抑制痉挛肌肉,但是缺乏患者的主动参与,缺少对脑功能重组的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虽然可以提高感觉和肌力,但是不能恢复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不能恢复中枢的控制,而且针对该疗法疗效的评估缺乏相应的标准。

生物反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患者肌肉放松,肌力和耐力增强,促进运动的协调性和精准性。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还能通过提高患者的注意力,重组或再塑中枢神经功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尤其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到医院就诊的卒中患者中有45%发生吞咽障碍,其特点是不能安全有效的把食团从口中运送到胃,从而获得营养和水分,临床常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若摄食不当,极易产生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由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是引起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常见因素之一,是威胁生命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占卒中相关死亡率的34%,是卒中第一个月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并造成卒中后第一年内20%以后每年约10%-15%的病死率。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是十分必要的[3-5]。

临床处理吞咽障碍时,常常碰到这样的瓶颈:当患者采用吞咽行为治疗时,如何得知患者是否做得正确?如何得知患者的努力是否已达到计划的水平?

因为吞咽动作是口腔、颈部和喉部许多小肌肉的复杂的协调运动过程,直接观察上述复杂的肌肉运动比较困难。通过表面电极测量肌肉电活动,可以提供肌肉收缩力量和时序的可视化表现。在吞咽动作发生的过程中,通过表面电极可以直接监测该动作涉及的肌肉活动,以及重复任务中,肌肉收缩力量(肌电振幅)的改变。所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易化吞咽力量、协调性的训练。

大量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脑卒中后或头颈部肿瘤术后患者的经口摄食功能,前者的改善优于后者;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对脑卒中所致咽部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的有益补充。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应用于临床康复的形式灵活多样,具体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选择,肌张力高的患者可采用肌肉松弛性反馈训练,肌肉瘫痪、肌张力低和肌力弱的患者可采用肌肉兴奋性反馈训练,肌肉运动不协调产生的异常运动模式患者可采用协调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认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具有很多自身优势,如该疗法可通过对每块肌肉瘫痪程度的精确了解,分析造成患者异常运动模式的根源,从而为临床制订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EMG信号的连续监测,可及时、准确地了解每块肌肉的活动情况,对异常运动模式的矫正和正常运动程序的重新固化有很好效果;鉴于该疗法的高敏感性,对于无可见关节活动的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效果很好。

当患者试图努力活动已经瘫痪的关节时,从患者表面上其实并不能看出产生的相应的关节活动,但是在仪器设备上其实已经呈现出了支配该关节活动肌肉的肌电信号的变化。随着肌电信号的增强,相应关节就可以逐渐随着增强的肌电信号进行相关活动了,这是仪器的诱导作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对自己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方面的认知及反应的恢复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活动、生理活动的能力和自信心,使患者的领会思维、行为和生理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均衡协调,发展患者对其心理和生理上自我管理的技能以及加快其自我学习的速度,增加患者对心理治疗效果的满意及认可程度,增加应用心理生理自我管理技能来处理新问题的兴趣。同时,医生和患者都能及时的了解训练的具体情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参与到康复训练当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励患者同疾病作斗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康复训练目的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且疗程短、见效快、疗效巩固,同时,其不受伤后时间长短上的限制(有的患者病程达二十几年之久的还可以应用),无创伤,无药物毒副作用。没有任何的刺激性,意味着一种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非药物治疗,治疗时患者无任何痛苦感,我们称之为“愉悦”的康复疗法,无论是在临床医学方面,还是在康复医学方面,均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1] 杨廷彦,唐 虹,胡可慧,等.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力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7,38(1):70-73.

[2] 田 洋.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工程,2010,5(17):143-144.

[3] 王珊珊,白田雨,刘 敏,等.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29-131.

[4] 杨 玺,刘 进,马 明,等.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4):451-453.

[5] 姚 羽,王树才.针灸和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32-34.

R337.5

B

ISSN.2095-8803.2017.23.074.02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 K J 2017 A 885)

猜你喜欢

肌电生物反馈康复训练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