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中求专 专中求深
——读《<论语>及其现代意义》有感

2017-04-03王西平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论语

王西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语言文学】

博中求专 专中求深
——读《<论语>及其现代意义》有感

王西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论语>及其现代意义》一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历史地评价古人,二是高视角,深挖掘,三是“古为今用”,重在“今用”。[关键词] 论语;现代意义;博;专;深

我翻阅着仝延龄先生的回忆录《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心魂激荡,感慨良多!他从一个历尽艰辛的学子,以德才兼备而提前大学毕业留校,踏上为党为国为人民工作的征途,成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虽然也有备受折磨的屈枉和坎坷,但终归有党的阳光的沐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洗礼,完成了他献身于人民事业的工作历程。退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锻炼身体,延年益寿;可仝延龄先生却选择了一条著书立说,为党为国为人民再作奉献的劳苦奋斗之路。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将‘共产党员’四个字刻在心上”,“工作退休了,‘共产党员’并未退休”,“在有生之年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心满意足了。”(引文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他奋力阅读,刻苦写作,获得了研究成果的大丰收。

2015年10月,仝延龄先生的系列书籍4卷本由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辑》、《关注教育论文集》、《学习探讨随感》、《社会观察集锦》,洋洋大观,80多万字,涉及论题160多个,有许多作为论文在刊物发表,有的收入“专辑”,有的获奖,产生了广泛影响,真是叫人惊叹不已!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著名中国科普作家、知识经济学家卢继传,在《享受健康的人生——仝延龄系列著作序》中说:“人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生有如竞赛,不在于起步的迟早,不在于抵达的快慢,重要的是最终所达到的高度。人生高度得益于阅读高度,每一段旅程都将是勇者的舞台。任何人都有努力的方向,终将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攀登上高峰,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品格,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到底。”“仝延龄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写照,人们将从其人生价值观、转换起步、阅读精神中得到启示、分享、激励。”显然,卢先生是将仝延龄作为人们“人生的榜样、楷模”来定位、来评价的。言者甚是。

我这里要说的是,仝延龄先生在阅读和研究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人生已获取了一定的亮度,但他仍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攀登,选择了新的研究课题——孔子、儒教,并且出版了《<论语>及其现代意义》的专著。笔者读后,颇有感受,不算是评论,仅仅是一篇“读后感”而已。

一、历史地评价古人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巨人,是赫赫有名的“孔圣人”、“至圣先师”,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致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近两千年,堪称世界之最。结果有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有了“辛亥革命”,有了“五四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极左时期的“批林批孔”,“巨人”沦为“罪人”!

然而,日本近代工业的崛起,最基本的经验却是“《论语》+算盘”,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与“儒教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引起国内学术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孔子、儒教和《论语》,讨论热烈,但看法却极为对立。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统治思想,是反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思想,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许多都是对今天有用的,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

仝延龄先生本来是认同第一种观点的,但他在仔细认真地研读了《论语》之后,改变了看法,觉得一定要“历史地评价古人”。在《<论语>及其现代意义》一书“孔子的政治观”中说:“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首先弄清孔子的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分析。”这里“首先弄清孔子的原意”,非常重要。不首先弄清古人文本的原意,“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就会成为空话、口号。

《论语·颜渊篇》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仝延龄先生在“孔子的政治观”中分析道:“‘足食’代表了富裕,‘足兵’代表了国防强大,这两者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尽快使国家富强起来,在此同时,要加强国防建设,只有国防力量强大了,才能保卫建设的成果和国家安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立现代化国防不是为了攻占别国,而是为了不受别国的侵犯。”

仝延龄先生在充分、准确地“弄清孔子的原意的基础上”,对“足食,足兵”,作了自己的诠释,颇有见地。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会议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见《西安晚报》2016年12月10日,头版头条)

孔子的“足食,足兵”思想,以及仝先生的理解、诠释,与现在中央的方针政策,不谋而合,十分吻合。

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许多都包含有一定的普遍真理性,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深入研究挖掘的,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今天所说的“中国特色”,恐怕其中就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历史地对待、评价古人,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二、高视角,深挖掘

仝延龄先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对待、评价古人,这是高视角,对于古典文献研究,非常重要。同时,他对《论语》的文本,孔子的思想,做着深层次的研读和开掘。下面我们引出《<论语>及其现代意义》一书“孔子的伦理观”中的一段话,来看仝先生孔子研究的深度。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里仁篇)针对这种现象,经过思考,孔子提出了“德”的观念,而且将其具体到“仁”上,大加宣扬。……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道德问题提出来,并将“礼”这种行为规范上升到“仁”这样的道德规范。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强制性的硬性规定变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将人们的行为纳入到理性的轨道,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使人具有思维的本质和特点有所体现,反映了人类逐渐向进步和文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老子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上较早地根据人的本质和特点,建立比较完整的伦理学说,对中国和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仁”,是孔子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的核心,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宽广,譬如仁治、仁德、仁爱、仁和、仁君、仁人,等等。这些都是孔子“仁”的思想之结晶。老子的《道德经》,将道和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高高的站在了中华思想文化之巅峰。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将“仁”作为“失德而后”的不得已的一种治世方法和举措。但老子没有完全否定“仁”。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无以为”就是上仁之所为没有为己、为私的原因,而是出于治世的目的。对“仁”是完全肯定的。处在春秋末年世风日下的时代,老子隐遁出离,留下了影响古今中外的五千言“道德经”,“不知所终”。

孔子看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他发展、丰富了老子的重道重德思想,提出了“仁”的治世主张,大力兴学,并带上学生“周游列国”,孜孜不倦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希求有用于世。孔子的“仁治”,本质上也是“德治”。现在许多研究孔子“仁”的含义、意义的文章,往往孤立地谈“仁”。而仝延龄先生在诠释孔子的“仁”的论述中却紧紧地将“仁”和“德”联系在一起,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道德问题提出来”,这是别有见地的。谈“仁”,不谈“德”,就失去了标准、规范。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见《西安晚报》2016年12月11日头版头条)

孔子说“克己复礼”,并不是过去“批林批孔”时所说的要搞什么“复辟”,那完全是胡扯。仝延龄先生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道德问题提出来,并将‘礼’这种行为规范上升到“仁”这样的道德规范。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强制性的硬性规定变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将人们的行为纳入到理性的轨道,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这里仝先生将德、仁、礼的关系给予深层次的揭示。特别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强制性的硬性规定变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之论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大量的事实来印证。

为了“仁”的崇高精神境界,绝对不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这就是保持节操,保持人格。必要的时候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这成为后世一些仁人志士报国捐躯的自觉行为准则。古往今来,多少中华民族的精英,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临危舍命!

《<论语>及其现代意义》,全书列了12个论题,不足10万字。仝先生谦虚地说:这“是一本小册子”,但仔细研读,其中许多论述,皆见解不俗,发掘深刻,耐人咀嚼,经得起分析。从含金量来说,可谓是“一部大著作”。

三、“古为今用”, 重在“今用”

“古为今用”,这是我们党对待古典优秀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对祖先留下来的遗产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否定;但也不能不加分析,一概吸取。必须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研究古人遗产,目的是为了“今用”。

仝延龄先生的《<论语>及其现代意义》一书,始终贯彻了这一方针。仝先生认为:“现代化实践说到底是人的实践,是人在一代一代创造的物质和文化的基础上,运用人类所积累的经验和丰硕成果,进行创造和开拓性工作,逐步达到现代化。”(《<论语>及其现代意义》第57页)

这就是说人类历史是一个割不断的、过去和今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今天的“创造和开拓”,是运用了过去“人类所积累的经验和丰硕成果”,所以对过去不能一概否定。对待孔子和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也应该这样。正因为如此,仝先生说:“我们就应该从到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的争论中跳出来,转向儒教如何对中国现代化起促进作用这个命题上,把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挖掘出来,用来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服务,这是一件艰巨的历史任务。”(《<论语>及其现代意义》第62页)

《“和”是孔子社会构建核心理念——<论语>现代诠注》一文,仝延龄先生对孔子“和无寡”(《论语·季氏篇》)、“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和为贵”(《论语·学而篇》)“三个重要思想”作了诠解,认为“‘和’是孔子思想创立和形成的主导思想”,“‘和’是贯穿《论语》全书的一条主线”,从而提出“‘和’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主流”的论点。他说:“我们所说的‘和’,不是过去式,而是现代式。所谓现代式的‘和’既继承优良传统,又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主要集中在和平、发展、和谐三个方面。它不是封闭式而是开放式,争取和平环境,与各国合作交流,利用各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发展自己;不是强调‘和’的保的一面,而是挖掘其‘和’的开发的一面,将发展放在首位,既重视发展,又重视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可能会产生矛盾,出现‘不和’、‘不公’以及诸多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既根据当前,又立足今后,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信心和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矛盾和问题必将会得到解决。”(《<论语>及其现代意义》第96页)

这些诠解和论述,都突出了当今之“用”,给人有高屋建瓴之感,传达着积极向上,鼓舞前进,令人奋发的正能量。

最后,需要说说关于“儒教”的问题。《<论语>及其现代意义》一书,是将孔子、儒家、儒教相提并论的,而且多以“儒教”为论。看来仝先生是认可“儒教是教”的观点的。说“儒教是教”,是由重量级的大哲学家任继愈在1978年底至1979年首倡的。其后几年间,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任先生的高足李申先生的150多万字的《中国儒教史》出版,关于儒教是不是“教”的讨论才热烈起来。肯定的声音越来越多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批具有深厚儒学素养,并且具有当代文化视野年轻学者,给予‘儒教’在当代学术氛围中的重建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思考”。“关于儒教的复兴与重建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核心就在于指出儒教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其实有可资利用的资源。”(王志跃:《三十年来大陆“儒教”问题研究:过程、特点与意义》,见台湾《宗教哲学》2016.9 总77期)

尽管“儒教”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我还是认为,按照宗教的定义,“儒教”不是典型的宗教。当然,也可以加上“中国特色”。这里,我无须陈述什么理由,也无意于争论,只是有一条我觉得有必要说明:2016年底,中央文件通知,离退休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也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对“儒教”,总不能说例外吧?好端端的儒学思想、儒家文化,何须要“复兴与重建”一个“教”?这不是一顶“桂冠”,而是一个“金箍圈”!

儒学思想、儒家文化完全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加上一个“教”字,其实是限制了它的发扬光大。我建议,仝先生不要随大流,《<论语>及其现代意义》,若有机会再版,请将“教”字删除。

[责任编辑 王爱萍]

Pursuing Specialization in Erudition Questing for Profundity in Specialization—— Rea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Modern Sense

Wang Xiping

(Sha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an 710068)

The book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Modern Sense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ancients were judged historically; secondly, it was written from a high point of view and excavated the meaning deeply; thirdly,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serving the present is more importan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odern Sense; Erudition; Specialization; Profundity

2016-12-06

王西平(1936—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B222.2

A

1008-4649(2017)02-0068-04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