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书法笔画美学的形式分析*

2017-04-03张宇龙吴小永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审美笔画书法

张宇龙,吴小永,赵 纲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119;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文化】

关于书法笔画美学的形式分析*

张宇龙1,吴小永2,赵 纲3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119;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119;)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艺术形式,但是不容易理解,古人的书法理论和评论,对于没有书法基础的外行人又难于把握,所以,有必要利用形势分析的方法,揭示书法形式美感的视觉基础。笔画是书法最基本的单位,通过对书法笔画的方、圆、三角、粗细等的形态分析,以及笔画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分析,从而把握书法的基本美学特征,就是变化无规律,书写有规则。欣赏书法,首先不能刻意认字,而是看形式和笔画的质量。[关键词] 书法;笔画;审美;形式分析

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功能和几千年积累的关于书写的经验,使书法成为一门极其高妙的艺术形式。汉字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文字,尤其是经过小篆至隶书的演变,隶书与甲骨或金文相比,已经很大程度褪去了早期的图像指示。与绘画相比,书法无需具体的形象要求,从而使华夏民族很早就进入抽象美的审美阶段。书法的表现,除去最低的汉字字形要求,唯有墨线与纸张的聚合、变化,其纯粹性和抽象性很接近音乐。艺术形式的高与低,往往与所需的外部介质、条件成反比,所需外部条件越少,艺术的形式越高级,就如同文学中的诗歌,棋类游戏中的围棋。所以,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种高级形式。

古人法书、书论不易解

越是高级的艺术形式,其所借助的表现形式越抽象,也越不容易为外行理解。其规则、标准,往往难于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清楚。可以说,要理解高级的艺术形式,必须经过一定的审美训练。另一方面,高级艺术形式,因为其积淀深厚,流派众多,彼此差异极大,多数观众,恐怕即使对其中一种形式、流派有所理解,对另一种形式则可能会感到费解。书法就是如此。多数人多少能看到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但要理解颜真卿《祭侄文稿》这样的草稿书写,恐怕就容易出现断路。要想深入理解书法之类的高级艺术,必须经过相当的训练,甚至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史常识,否则,有深度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出现。

与我们当前的想象不同,古人理解书法同样不易。没有相当的临帖训练,即使使用半辈子毛笔,同样写不出高级的书法。古时候,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和通过科举进身仕宦者,都对书法有深入理解。

在历经两千多年的书写经验、探索的同时,古人发展出一套书法的独特话语表述体系,散见于各类文字记录中,如诗歌、书信、札记等。但这些,基本是一些写给内行人的切口行话,外行人不进入相应语境,几乎与书法作品一样难于理解。比如对王羲之书法的著名描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再如对盛唐大书法家李邕的评语“羲之如龙,北海如象”,如果不放到相应的作品和话语系统中,读者基本会是一头雾水。

书法的形势分析之可能:现代抽象审美的经验及理论

对于普通公众理解书法而言,古人的评述不易理解,我们就有必要另辟蹊径,从一个多数人可能理解的角度对书法进行诠释。我们认为从形式美角度分析书法作品,就是这样一条可能的捷径。我们现在日常能接触到不少外文书法,如英语、阿拉伯语等,即使不懂其意思,依然多少能感受到其美感。这里,我们欣赏的显然不是其文字的意义,而是其形式美感。反观中文书法,恰恰是因为我们熟悉它的意思,以及通常脑中形成的对汉字形体的预期,构成理解书法艺术的障碍。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我们最可能提出的问题是:这里写的是什么字?由此可见,我们抽离汉字书法的意指,而单纯关注其形式的必要。

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派艺术形成以来,抽象审美几乎已经成为常识。艺术家积累了大量的抽象艺术作品,学者生产了大量的形式分析的理论文章,如早期现代派的大家康定斯基,其理论著作《点·线·面》已经成为相关方面的经典。而现代艺术审美经验,通过工业设计等渠道,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汽车、手机、建筑,等等。可以说,古人生活在自然美中,现代人生活在抽象美中。有理论工具,有审美经验,可以说,这为传统书法艺术的形式分析做了必要的准备。

书法美学形式分析的方法论问题

传统经典书法作品和话语体系,庞大而复杂。任何一幅书法名作,都有丰富的形式变化,想通过语言对之进行明白全面的描述,使普通人能立即接受,就像我们认识2+2=4这样的数学等式一样,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务。信息、知识可以传授,审美这样的相对主观的体验,则只能习得,不能直接传授。面对复杂的事物,我们有必要化繁为简,从其最简单的要素着手,分析其本质、结构和特性,这也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成熟的思维模式之一。所以,我们这里首要的工作就是对书法的基本构成单位进行形式分析。

但是,有必要提醒,这里的简化只是一种理想模型而已。即使用在书法这种人工制品上,在我们建立简化模型的同时,必然遮蔽了作品其他的复杂样式,在我们提取其中一种形式特点的同时,必然意味着忽视了作品的其他特征。综上所述,对书法进行形式分析,一方面要提供简化模型,一方面不能忽视分析对象的复杂性,书法艺术,或者任何高级艺术形式,都不可能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模型全部涵盖,模型仅仅提供一种研究上、认识上的方便而已。

书法笔画的形式美

传统认为,一幅书法作品从书写方面看,首先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个因素。点画就是笔画;结体就是字形结构;章法就是通篇的字与字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单位显然是点画。一个字,可以理解为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系;章法,可以理解为一组点画群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就以分析书法笔画(点画)的形式美感,来揭示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本质所在。

通常,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是赏读作品,由此上溯至创作者书写时的技巧和创作心态、情绪、思想,这是由果推因。这里,我们打破通常的审美经历,而从创作者的角度进行由因致果的思想模型实验:如果你是一个书法家,或者字体设计师,你如何设计你的文字?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我们这里要分析的汉字基本要素——笔画。

笔画设计的基本要素,考虑书法的一次性书写经验,排除涂描、设色等常用的美术字美化方法,那么,笔画的形状就是首先要考虑的要素。书法文字笔画的形态,可以说千变万化,尤其是在行草书这样比较自由的书体中。复杂由简单构成。我们排除这些复杂的形态后,从最简单的形态开始分析,剩下的就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方,园,三角。可以说,其他任何复杂的形体,都是由这三种基本的几何形体组合演变而来。

首先,方。笔画形态可以是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形或矩形。最简单的就是日常印刷体常见的黑体字,其起笔、收笔、转折处,都是方笔。但这种规律性排布的文字实在称不上是书法,而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美术字,因为它缺乏少变化。书法作品中方笔的运用,极端的如清代的金农,其书写的隶书,刻意模仿当时版刻书籍的字体,往往起笔、收笔都为方形,且横粗竖细,与黑体字不同的是,起笔、收笔处,通常都有楔形的起伏,起到变化的作用。可以说,与标准的汉代隶书相比,这依然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书法。方笔的运用,除去隶书外,能大量见到的还有魏碑的字体。魏碑的字体,处于从隶书至楷书的过渡阶段,同时,当时的刻工,刀法简洁,最后刻出的文字,刀痕累累,许多都呈方笔的形态。这也是魏碑视觉上感觉雄强的成因之一。如名碑《嵩高灵庙碑》,一再出现的“山”字形,每个都有三笔竖画,而且几乎都是方笔,但每一竖画的起笔都不完全形同,没有丝毫雷同之感。这应该是比较高级的方笔形态。方笔,容易联想到力量、厚重,同时又有变化,而不僵化,可以说是方笔追求的艺术效果。

圆。圆笔有两种可能,1)笔画起笔、收笔为圆起圆收;2)笔画本身为圆弧状。从字体看,篆书完全符合这两个层面的圆笔。比如《峄山碑》,号称秦代李斯所书,实为宋人翻书。但是笔画中正,结体稳重,通常认为是小篆的标准之作。通篇笔画回锋逆入,中锋运笔,起笔、收笔处都为圆头。同时笔画圆转,有很多弧线形笔画。这种笔画在其他书体中也有应用。比如著名的《泰山金刚经》,为北朝摩崖石刻,字大如斗,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但是多用篆书笔法写出,起笔、收笔圆转,笔画很少直角形的棱角。颜真卿成熟的书体,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也是以篆书笔法写出,虽然是成熟的楷书,但是,笔画圆钝厚重,也有很多圆起圆收的笔画。其他书体如草书,怀素师从颜真卿学笔法,其狂草也是中锋运笔,线条起伏变化不大,但是草书可以多字连绵,所以,比如他著名的《自叙帖》,有很多回环缠绕的弧线,比篆书中的弧线形式还多。圆转的笔画,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内在张力,要么是铁画银钩,如李斯小篆,如怀素狂草;要么是敦厚如根根铁杵,分量感十足,如颜真卿的诸多作品。

三角。笔画的起收笔、转折处,也可以处理成近乎三角形。三角形状的加入,使笔画变化加入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三角形的角度变化非常丰富。实际上,多数书法作品,都有三角形的笔画。如撇、捺、点等笔画,本身就是一种三角形的变形形式。横划的起收笔可以是三角形,如隶书的“蚕头燕尾”;多数楷书,也包含大量的三角形笔画,如初唐欧阳询的《九成宫》,三角形的笔画俯拾即是;正楷的转折往往有45度的方形凸起,实际上是一个三角形收笔与同样的起笔的组合。行书,草书中有更多的三角形笔画,或起收笔。比如王羲之的唐摹本《寒切帖》,本来是草书,笔画形式就多变,书法家又将很多笔画处理成三角形,或带弧线的三角形,通篇看来,如柳叶纷飞,不胜旖旎。总之,三角形元素的加入,使书法笔画变幻莫测,同时笔画轮廓显得更美,增加了字的灵秀之气。

方、园、三角,可以说,大体概括了书法笔画形状变化的基本元素。除去形状变化,因为书法是用软笔(锥形毛笔)蘸水墨书写在传统手工纸上,所以,书法笔画还可以有粗细、墨色浓淡干湿等独特变化。下面我们可以加以一一考察。

粗细。粗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可以因为具体作品的语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描述。颜真卿和欧阳询,同样尺寸的字,颜书肯定笔画会粗一点。这里我们为了说清楚问题,可以考虑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上面提到的《泰山金刚经》,单字一尺见方,笔画宽度在5-10公分不等。笔画更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明清以来流行的匾额,其中不乏笔画粗重的大字。更极端的例子如山东邹城市的北朝摩崖刻石“大空王佛”,字大数米,笔画最宽处在50公分以上。細的例子,如南宋吴说的“游丝书”,草书笔画细如发丝。怀素《自叙帖》笔画较细,且粗细变化不大。颜真卿成熟的楷书用笔比较粗重,但是其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因为是草稿,再加上情绪激烈,所以,其中也不乏细如发丝的笔画。

浓淡,干湿。书法墨色,一般来说以黑为尚。但是,因为毛笔、纸张、墨汁的特点,书写时,必然会因为笔中的墨汁渐干,而呈现不同的干湿浓淡效果。即使是浓墨,书写也会有墨色的变化。其规律为,由浓润渐趋干淡,最后枯涩。所以,通观一幅书法作品,墨色往往有浓淡干湿的节奏性变化。元、明之前,书法家追求墨色的变化,是偶一为之。元明之后,书法家开始有意利用墨色变化增强效果,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不少书法家有意用淡墨书写,比如董其昌。清初的王铎、傅山的作品,墨色变化更丰富,如傅山的名作《丹枫阁记》,再如王铎的《书唐诗十八首》,甚至有单字笔画墨色变化如水墨画笔触的例子。视觉感受上,浓墨有分量,淡墨灵动。湿笔,墨容易洇化,出现独特的书写效果,傅山、王铎都爱用绫本书写,湿墨会随着绫子的纹理渗化,出现独特的笔墨效果。干笔,古人很早就有利用,比如飞白的笔画,因为毛笔水墨干涩,笔画出现纸墨摩擦的痕迹,文献中称,早在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就创立了飞白书。干笔在古人书法中大量存在,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干笔一方面富于速度感、力量感,一方面有一种苍茫的飘逸感。

书法的美学及鉴赏特征

将上面的所有元素,灵活运用,基本就能从视觉上找到书法笔画的美学特征。书法要求变化,无变不成书,变化少或变化太规律则无韵味;但是一些必要的元素和写法是不变的,否则就不是书法。没有任何规则的任性涂抹,称不上艺术。由此,变化无规律,但是书写有规则,可以说是书法美学的重要特征。笔画是书写的基本单位,能理解书法笔画的美感,按图索骥,单字以及作品通篇的美感,也就不很难理解了,它们无非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组合变化关系罢了。所以,欣赏书法,不要刻意去认字,首先看形式,看笔画质量。好的书法,一定有好的笔画和丰富的变化。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外文书法的美,正因为如此。

[1]王文治.快雨堂题跋[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16.

[2](俄)康定斯基.点线面[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志贤.书法与碑帖十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刘涛.书法谈丛[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 王爱萍]

A Form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y

Zhang Yulong , Wu Xiaoyong, Zhao Gang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alligraphy is a high-level art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it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that the calligraphy theory and comment of the ancients are difficult to grasp for outsiders without calligraph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ethod of situation analysis to reveal the beauty of calligraphy The visual basis. Stroke i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calligraphy, through the calligraphy strokes of the square, round, triangle, thickness and other forms of analysis, as well as stroke ink color of the analysis of dry and wet, so as to grasp the bas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y is irregular changes, writing rule. Appreciate the calligraphy, the first can not deliberately read the word, but to see the quality of the form and stroke.

Calligraphy; Stroke;Aesthetic;Form analysis

2017-03-28

1.张宇龙(1978— ),陕西省华阴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编辑;2.吴小永(1978— ),陕西省澄城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3.赵纲(1978— ),女,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科研课题“中国书法线条的审美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5020073.

J292.1

A

1008-4649(2017)02-0064-04

猜你喜欢

审美笔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找不同
书法欣赏
一笔画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