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干预预后观察

2017-04-01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源性尿路感染脊髓

程 华

(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西 临汾 041000)

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干预预后观察

程 华

(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西 临汾 041000)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予以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预后状况。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存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自主排尿时间和尿路感染产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而言,予以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将自主排尿时间缩短,并且尿路感染产生率明显降低,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现代临床上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干预;预后

神经源性膀胱实际上是脊髓损伤的临床患者产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更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中枢神经系统/附近的神经系统功能产生损伤成为致使其支配下的尿道功能、膀胱功能紊乱重要原因,若不能及时予以干预或是纠正,极有可能将严重后果产生[1],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存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5例经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十分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存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患者和神经源性膀胱在临床上诊断的标准相符,将合并有恶性肿瘤的临床患者与合并其他的系统性病变临床患者疑虑排除。对照组男44例,女2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5.8±3.4)岁,29例为腰椎骨折,16例为胸椎骨折,20例为颈椎骨折;34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31例为完全性脊髓损伤。观察组男45例,女20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6.2±3.3)岁,28例为腰椎骨折,16例为胸椎骨折,21例为颈椎骨折;35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30例为完全性脊髓损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在入院之后马上予以导管留置且在7天之内将引流开放,将导管定期夹闭,且把患者饮水状况以及输液状况作为放尿对膀胱冲洗的依据,在21天能够拔除尿管,且予以挤压排尿;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的内容包含:(1)开放尿管,将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作为依据,与膀胱叩诊及床边B超/膀胱扫描仪临床检验的结果相结合,进而判断出膀胱的充盈度,对放尿时间加以明确,并在开放尿管时可以对患者实施屏气以及排尿等训练作出指导,对膀胱压力增高以及尿液彻底排除进行促使,将患者的输液量和利尿剂应用的状况作为依据,进而对夹闭尿管的时间进行判断[2]。(2)间歇导尿,与饮水计划配合,实现自行将尿液排净,再利用间导管把膀胱内部剩下的残余尿有效导出,进而将排尿次数减少,对膀胱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的作用[3]。(3)综合康复训练,在平时每天对膀胱穴位进行刺激性理疗,可以规避导尿管进行反复且多次插入将尿路感染的风险状况增加,同时,在排尿之中,经对有关结构进行定时的碰触,将逼尿肌的反射诱发,将排尿相应扳机点找寻,有利于恢复排尿反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自主排尿时间和尿路感染产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在予以不同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自主排尿的时间(21.8±2.2)天,尿路感染产生率4例(6.15%);对照组自主排尿的时间(41.4±3.1)天,尿路感染产生率19例(29.23%)。观察组的自主排尿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短,尿路感染的产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t=41.5699,P=0.0000),(x2=11.8854,P=0.0006),并将分析价值提升。

3 讨 论

在正常的状况之下,机体膀胱功能遭受脊髓神经的支配,然而若是脊髓产生了损伤,就会将排尿功能的障碍引发,且表现为尿失禁与尿潴留等状况,伴随病情的进展将尿路感染诱发,严重的甚至致使肾衰以及死亡。所以,对于脊髓损伤之后的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患者予以积极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膀胱功能实现恢复以及有关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促使效果[4]。

康复护理服务在护理技术中具有专科性,也为康复医学十分重要的组成分支,旨意在于消除或是缓解功能障碍,对缺失功能在治疗中的重建加以促使。我院对比了予以常规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干预之后的临床效果,有显著的改善效用,与此同时,因为康复护理在实施中,需要对你个体差异进行充足的权衡,将脊髓损伤的不同类型予以对应膀胱训练,且依照患者膀胱的充盈度对放尿时间进行明确,规避尿管长期留置将尿路感染产生,然而反射性的排尿训练的开展,有助于对脊髓低位中枢和大脑间关系的构建[5],对形成自主排尿的节律进行促进,尽可能早日将反射性膀胱构建。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自主排尿的时间(21.8±2.2)天比对照组的(41.4±3.1)天短,且尿路感染产生率是4例(6.15%)比对照组的19例(29.23%)低,(P<0.05),以上研究成果和丁艺波,于喜勤[6]文献具有相同的研究内容与报道内容。证实: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以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获取理想的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将自主排尿时间显著缩短,将尿路感染产生率显著减低,鉴于此种护理干预服务在应用中获取的优势,值得现代临床深入借鉴以及推广。

[1] 荆莉萍,金培英,周 玮,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3515-3517,3518.

[2] 董慧珍,高 洁,王 晔,等.中医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2):159.

[3] 刘颖辉.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103-2104.

[4] 周 波,张威,李 璇,等.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133-134.

[5] 喻春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医学信息,2015(35):121-122.

[6] 丁艺波,于喜勤.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209-210.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18.8.02

程华(1983-),女,山西临汾人,本科,护师

猜你喜欢

源性尿路感染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