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重度药物中毒患者采用急诊床边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7-03-31廖青锁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血液灌流

廖青锁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应用急诊床边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急诊床边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昏迷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床边血液灌流能够有效清除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体内的毒素,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率和治愈率,能安全有效治疗急性中毒药物中毒,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血液灌流; 急性重度; 药物中毒; 急诊床边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118-02

药物中毒是中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大多数药物会抑制丘脑、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致使患者严重昏迷,诱发患者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甚至丧失生命[1]。以往临床上常常采用内科治疗来对急性中毒药物中毒患者进行医治,但该治疗方案往往效果不佳,为探讨治疗急性中毒药物中毒患者的更有效方案,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中毒药物中毒患者90例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90例,9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45.20±4.5)岁;中毒类型:苯妥英钠中毒患者12例,巴比妥类中毒患者15例,利福平中毒患者8例,氯丙嗪中毒患者

10例;中毒程度:轻度昏迷患者14例,中度昏迷患者16例,重度昏迷患者15例。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18~76岁,平均(44.35±4.6)岁;中毒类型:苯妥英钠中毒患者11例,巴比妥类中毒患者17例,利福平中毒患者13例,氯丙嗪中毒患者4例;中毒程度:轻度昏迷患者16例,中度昏迷患者17例,重度昏迷患者12例。两组患者病症、性别、年龄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内科治疗,即实施内科常规治疗药物中毒的抢救措施,包括呼吸抢救(选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呼吸机进行呼吸抢救,将通气模式设置成S/T模式,氧流量为4~8 L/min,频率为14次/min,呼气压在4~8 cm H2O,吸气压在8~14 cm H2O,取患者半卧位)、补液(先对患者进行扩容,然后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扩容时秉持着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等[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液灌流治疗,即将0.9%的氯化钠配置成3000 ml的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灌流器,将灌流器与静脉端管路连接,然后固定于血泵上。保持血流量在200 ml/min,连续治疗2 h[3~5]。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昏迷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死亡率,并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昏迷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昏迷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一些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如氯丙嗪、苯妥英钠、巴比妥等)与蛋白质紧密结合,是临床上较难治愈的中毒药物[6]。有研究顯示,血液灌流可以显著提高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成功率,显著缩短胆碱酯酶的活性恢复时间[7-9]。另有研究证明,重度药物中毒患者应用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治愈率可高达90%[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大致相同,且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昏迷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给予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实施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昏迷时间,急诊床边血液灌流是一种新型血液净化技术,该治疗方案的机理是应用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机制达到清除患者体内毒物的功效,且血液灌流对吸附血液中的大分子的效率极高,也有一定的脂溶性,能够迅速与血液中的毒素结合将其清除,降低患者血液和内脏内的毒素,抑制机体重要脏器对毒素的摄取,对患者体内的毒素进行重新分布,急诊实施床边血液灌流能够有效维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

综上所述,急诊采取床边血液灌流是临床上治疗急性中毒药物中毒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案,该方案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昏迷时间,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是现临床治疗急性中毒药物中毒的首选方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清圈,李卫芝,舒宝瑞,等.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液灌流治疗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3(13):28-30.

[2] Hu S L,Wang D,Jiang H,et al.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sustained low-efficiency hemodialysis plus hemoperfusion and continuous hemofiltration plus hemoperfusion for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J].Artificial Organs, 2014,2(2):43-45.

[3]陶少宇,李宛霞,齐协飞.低分子肝素联合床旁持续血液滤过对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2,16(33):11-15.

[4]宋雪霞,王英.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9(27):13-16.

[5]赖登攀,任晓华,姚菊平,等.血液灌流对口服泰诺中毒患者血清中主要药物成分的清除效果[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24(22):10-14.

[6]高峰,李晓辉,原文进,等.血液灌流床旁抢救急性药物及毒物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12(10):19-23.

[7] Dhillon O S,Narayan H K,Quinn P A,et al.Interleukin 33 and ST2 in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Comparison with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Risk Scoring and NT-proBNP[J].The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1,6(6):2-23.

[8] Vidal S,Richebe P,Barandon L.Evaluation of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in conjunction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after cardiac surgery[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2010,3(3):333-349.

[9] Knaak J B,Dary C C,Power F,et al.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dictiv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QSARs and PBPK/PD models for human risk assessment [J].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2004,2(2):10-14.

[10]劉莉,尉玉红,杜海岭,等.血液灌流救治阿维菌素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12(20):10-14.

(收稿日期:2016-11-19)

猜你喜欢

血液灌流
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瘙痒症临床观察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效果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中毒引起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浅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动脉置管在血液灌流中的护理体会
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观察
盐酸戊乙奎醚联合血液灌流救治重度有机磷中毒效果分析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