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育的自然和社会影响因素

2017-03-31郭兴

百科知识 2017年5期
关键词:饥荒智商学历

郭兴

2016年1月1日,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2016年12月,全国妇联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辽宁等10省(市)21个市(区)0~15岁儿童父母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一孩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

生育的正反馈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不愿再生育?调查的归因是,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照料负担都极为沉重。这些情况表明,人们的生育基本上是一种受自然和社会环境调控的行为,在不出现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是调节生育的总设计师。

人类的生育离不开一个基本规律,不低于总和生育率(2.1),如果低于这个基数,一个种族和一种文化就会衰落,因为文化的最大载体是人,没有人就不会有文化以及文明的创新和传承。

在人类演化的历史上,基本上是没有人为干预生育的,尤其是以行政手段阻止人们生育,人的生育只是受物种和生物繁衍规律调节,既遵照“少已够用,多则何益”的原则,又遵循鼓励生育的自然规律。在现实生活中,自愿生育的家庭和女性极少,因为在生育和抚养后代的过程中,除了让女性遭受痛苦、麻烦、耗时、耗费精力外,还需要家庭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

尽管养育孩子可能会有回报,如养儿防老,但是,一旦经济发达,每个个体的积蓄足以支付养老时,为了养老而生养孩子就不再是充分理由。所以,人们更不愿意生育。然而,自然鼓励人类养育后代首先不是基于养老,而是基于物种的繁衍,即便生育非常痛苦,也要鼓励人们生育,这就是从生育的行为和本能上给予人的愉悦,把有性繁衍的整个过程都设计和演化成正向回报,并且有一些正面回馈直到今天才为人所知和逐渐明白。

大量的研究表明,为了鼓励女性生育,自然给出的奖励办法是,让女性更聪明、更长寿和更健康。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奥斯卡·维勒罗尔亚等人一项刚刚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怀孕会改变女性的大脑,使她们大脑特定区域出现灰质减少。灰质减少并不会造成认知能力退化及记忆力减退,反而能提高女性的认知能力,更好地了解其孩子的需求,以及增強快速识别社会威胁的能力。

原因在于,这是一种突触修剪现象和机制,类似在青春期发生的情况,衰弱的神经突触会被剪除,以便形成一个更成熟、更高效和专门化的神经网络。并且在生育之后,灰质反而有增长。之前也早就有无数研究证明,孕育后代有助于保持女性大脑的年轻和提高智商。

此外,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危地马拉人社区的75名妇女所生的孩子的数量,以及她们的端粒长度进行研究,发现生育更多孩子的女性,端粒缩短的速度更慢,也意味着更长寿。这可能是由于孕育孩子期间雌激素急剧增加的结果,因为雌激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避免端粒缩短。而且,生育也会让女性更不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

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自然鼓励,即正反馈,即便生育比较痛苦和耗费精力、时间和钱财,自然的规律也是在鼓励人们生育。但是,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只有正反馈而没有负反馈,就可能让事态失控。

生育的负反馈

生育这件事,自然也有强大的负反馈机制,就是通过饥荒、战争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左右人们的生育,以及生育的愿望。当处在战争和饥荒中,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1959~1961年间中国的大饥荒,人们的生育自然而然减少,人口也停止了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13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时期,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顿。1959~1961年中国的三年大饥荒则导致生育率逐渐下降。195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是29.22‰。1959~1961年间分别降至24.78‰、20.86‰、14.33‰。此外,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58年是17.24‰,1959~1961年分别是10.19‰、-4.57‰和-3.8‰。

即便如此,自然也为人口增长留下了另一种修复和重启机制,即在灾害年代生育的女孩多于男孩,为未来人类繁衍留下了希望和本钱。这一点也已经有大量研究予以证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社会学家、人口统计学家宋诗歌,对从1929年9月至1982年7月之间分娩的超过30万中国女性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段时期包括中国的三年大饥荒(始于1958年秋季,并于1959年1月遍及整个中国,直到1961年年底结束),发现在这场饥荒开始后仅一年,生男孩的比例便开始急剧下降,从1960年4月的每100个女孩对应109个男孩,跌落至饥荒结束后两年的1963年10月的每100个女孩对应104个男孩。这一比例直到1965年才返回到饥荒前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12年3月27日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网络版)。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性别比调整假说,该假说认为物种会改变后代的性别比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在灾荒年代,为了保持饥荒时期的人口数量,女性会生育较多的女孩,为未来的人口繁衍和增多创造条件。这就是一种生育的自然选择。

现在,在欧洲国家,当经济增长和生活富裕起来时,由于不愿陷入生育的痛苦和麻烦,人们自然不愿意生育。欧洲人不愿意生育的结果便是,欧洲的文化难以维持和传承。

不愿生育的另类原因

现在,中国人不愿意生育是一个警讯,但还有另一个情况是人们并不太注意的,即高学历女性的不婚不育,这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中国的人口素质。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12月24日起举行,共有201万考生参加考试,考试人数大幅增长。并且,考研群体中男少女多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女生选择考研深造,她们的婚恋和生育成为一个难题。

此前在北京发布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一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特别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研究生》指出,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女研究生一半以上的人不结婚的主要原因是,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她们找不到在学历上适合的嫁人对象。按照中国人的观念,男女根据受教育程度在婚嫁上的配对排序是, A男配B女,B男配C女,剩下的是C男与A女。当然,还有一个配对是A男配A女,但这样的概率也不多,因此便剩下了大量的C男与A女。

为何A女不愿与C男相亲和结合,原因既在于A女不愿下嫁比自己学历低的男性,也在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在经济、社会地位、教育和身高上的“男高女低”模式。绿皮书也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具体为: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程度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

按照ABC理论以及多年来的婚配现象,女大学生以上(大专生至博士)基本都要求男性要比自己的学历高或同等,否则就宁可不嫁,当然也就会不育。目前中国的人工妊娠技术也不对单身女性和男性开放。

母亲素质与后代培养

女性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本来是一件对各方面来说都是利好的事,尤其是对于提升后代的素质以及未来中国人的素质都极为重要,因为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是母亲,孩子是站在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的,父母能够站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眼界、知识面和未来的发展高度。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同样,如果后代會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就首先是要站在母亲和父亲的肩上。

从遗传来看,研究人员早就发现了诸多决定智商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对于男孩而言,由于只有一条X染色体,母亲的基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女孩来说,拥有两条X染色体,遗传上当然是父母各一半。因此,父亲的聪明基因只能传给女儿,儿子无法继承。当然,这只是理论值。

关于智商有非常多的研究结果,其中一个是美国研究人员统计了2000多个家庭父母与孩子的智商,发现母亲和儿子的智商相关程度为0.443(相关程度数值为0~1,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越接近0,相关性越低),父亲和儿子的智商相关程度是0.411。也就是说,母亲与父亲遗传给孩子智商的差距并不大,但是也还是有0.032的相关性差异。

不过,结合智商的后天环境和一个人后来的情商培养,母亲的作用就明显提高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襁褓到成人通常都是母亲付出得多,父亲投入得少。再以经济条件和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来看,很多人提出培养孩子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其中有两点是共通的,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以身作则母亲最为重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需要经济基础,这方面一般情况下是父亲的贡献大,但是,如果母亲也能提供经济支持的话,将会有双倍的效果。研究发现,学历高挣钱也多。

明了这些情况后就会清楚,当一半的女硕士、博士,或者包括本科生都因为找不到与自己学历相当和更高学历的男性而不婚不育的话,其损失不止是她们个人的,也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因为,最有可能培育出高素质后代的人主动放弃了婚育。

解决的办法当然是,让女大学生、硕士和博士找低于自己学历的男性婚配。然而,如果没有环境条件的改变和观念的变化,很难实现这种构想。法国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青年男子减少,高阶层的女性只好“下嫁”低阶层的男性。这是环境的改变逼迫的,并且也说明婚配男女的ABC定律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但是,在中国造成这一问题的凸显一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二是社会环境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观念,让高学历的女性下嫁低学历的男性。随着这样的趋势发展,未来的解决方式还有可能更为极端,即女性会找智能机器人为伴侣。

例如,一位叫作莉莉(Lilly)的19岁法国女子自己动手,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个叫作InMoovator的机器人,并与InMoovator订婚,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一年多。莉莉称,一旦人类与机器人的婚姻在法国合法化,他们将马上结婚。

莉莉并非因为学历问题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而是因为她在19岁时意识到机器人对她有着强烈的性吸引,而对于人类同类,她却很排斥与他们产生身体接触,这种结果似乎也比找不到合适的伴侣而宁愿独身的选择更好。

【责任编辑】张田勘

猜你喜欢

饥荒智商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饥荒是你造成的
饥荒是你造成的
知识无力感
智商欠费的男友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