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辩证关系分析

2017-03-30邹亚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城镇职工失业社会保险

邹亚南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经济理论

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辩证关系分析

邹亚南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就业与社会保险制度是影响国民经济及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辩证角度分析二者的关联、矛盾有利于了解就业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内部关联性,便于从制度外的角度来发现制度内部缺陷.本文从就业和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借助二者的辩证关系,从反向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发展.

就业;社会保险;辩证关系

1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映出不穷,其中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根据历年来我国GDP增长及就业人数情况,统计局预测GDP的增长比和新增就业人数比为1:1000000,每年我国依旧1600万人口处于失业状态.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201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然而目前对就业带动效应还不够,因此就业问题依然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影响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险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社会保险制度在建立初就是为了保障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风险,虽然后期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普及至各种群体包括未就业的城乡居民,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保险制度中就业人口仍然是这项缴费制度的支柱型对象.因此,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项民生任务.

2 就业与社会保险关系分析

2.1 就业是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基础条件

从社会保险制度模式角度来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其内容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对象为城镇职工,制度模式为统账结合.另一类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类其内容目前只涉及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对象为城乡未就业的居民,此类型的制度没有个人缴费只有现收现付的统筹账户.以养老保险为例,截至2015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29341亿元,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2855亿元,不足前者的十分一,因此可以说城镇职工保险决定这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追溯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制度关联性可以发现,城镇职工之所以替代率高是因为其统账结合的模式,而统账结合模式依赖于职工社会保险两个缴费来源即企业和职工个人,这两个来源中企业的缴费率为30%左右,个人为10%.因此只有就业才能保障企业的缴费率进而保障统账结合、高替代率及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2.2 社会保险制度是促进就业的保障性条件

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及整个社会稳定情况,从就业的影响因素角度看就业情况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待就业者个人情况如个人的健康状况,知识技能条件.个人的健康状况除了受自身先天性因素影响外主要靠医疗条件保障,而社会保险制度中医疗保险通过基础的医疗费用报销和个人大病保障等措施为个人能够充分享受已有的医疗条件提供经济条件,从而保障就业者健康状况.另外,知识技能条件的保障体现在社会失业保险中,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内容有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金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前者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后者保障再就业能力.其次,就业环境如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国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抵御劳动者日常风险来预防劳资矛盾,保障社会稳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就业环境.

3 就业、社会保险现状的辩证分析

3.1 就业现状的辩证分析

3.1.1 总量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就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预测,我国每年有700万新增劳动力,而根据《2015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新增就业人口为198万,也就意味着我国有将近500万的新增失业人口.失业人口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当其冲的是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的支付对象和支付金额会随之增长,继而对失业保险基金产生压力.此外,我国新增失业人口具有年轻态的特征,90后人群占失业比重逐渐增加,此特点却与失业保险中先缴费再给付的条件相悖.年轻态的失业人群大多未就业未缴费就已失业从而无法得到失业保险的保障.

3.1.2 结构

近年,中国正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调整,其影响就业人口大量的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渐缓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容纳量逐渐减少,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人口.此现象源于我国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系,由于历史性原因农村人口无法自由流动,即使有流动也属于暂时性流动不纳入城市就业管理.虽然我国农村45%的城镇率下每年8000多万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最终长期居住的只有20%——25%.从社会保险的角度看,第一产业劳动力由于较频繁的流动性经常被摒除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基本风险保障条件不足减少了流动后的稳定性,最终导致人口转移不成功.

3.2 社会保险现状的辩证分析

3.2.1 制度不公平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整体体系内容完整,从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个方面抵御国民的生存风险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但从受保者身份来看,社会保险分成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存在制度分裂待遇不公平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职工缴费高而待遇标准相对也较高.究其根本原因是二者的从业状态不一致,制度默认居民缴费者是未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而实际情况不然,城乡居民劳动力中除了部分非自愿性失业外,自愿性失业、个体户、个体创业者等缴费能力较高的群体由于制度设置被隔离在高待遇制度外.此外,从地域角度来看,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市级统筹,这种分炤吃饭的局面不仅影响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管理及制度的公平性,由统筹层次低所带来的社会保险基金的转移交接程度也严重影响就业流动性.目前已经有部分省开展了省级统筹,但由于利益调整、省级信息不对称、系统不兼容等问题效果不明显.

3.2.2 项目基金支出不均衡

社会保险制度根据风险类型不同分成缴费率不同的五种保险项目,老龄风险与疾病风险属于必然风险型而其他为非必然.虽然缴费率不同但是缴费率的大小与所对应的国民风险需求应该是对应的即应该满足现收现付的初衷.但实际不然:一方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处于入不敷出,养老保险的支出需求给社会保险制度带来巨大压力,国家除了积极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之外还开放二胎政策寄希望通过家庭养老来缓解社会养老的基金压力;另一方面,失业保险基金由于严格的支出条件限制了有缴费积累但自愿性失业的群众和贫乏的支出方向而处于基金滞胀局面.目前有地区通过降低缴费率解决滞胀问题但只能暂时解决基金滞胀却没有根本的改善基金滞胀与失业风险日益增加的矛盾.

4 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良性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促进就业模式改变

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的必要举措,然而在各行各业就业容量逐渐饱和的情况下,转变就业模式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就业改进的重点工作.大众创业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因素共同引导如:政府政策支持,资金筹备、创新项目等.在这些硬件条件之外还有一些软性条件,如基础保障即是否有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创业风险发生时创业者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参保人是否工作分为居民和职工两种:以职工缴费为基础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种类齐、保障水平高,而居民类社会保险种类只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缺乏生育及失业等基本项目并且保障水平较之城镇职工较低.其制度设置导致待就业者在选择风险较大创业时确只有低水平的基础保障.为了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创业风险期的生活水平,应增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及提高保障待遇水平.

4.2 增加失业保险中对技能培训的投入

我国的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之一,制度设立之初是通过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来保障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础生活.目前各省我国失业保险由于失业保险给付条件过于严格导致失业保险金出口窄从而造成失业保险金滞胀的问题.各省通过降低失业保险金缴费率来解决失业保险金滞胀,虽然暂时缓解了失业保险金的尴尬局面但是却没有发挥失业保险的最初目的.扩大失业保险金的出口提高失业保险金使用率如放宽失业保险对象的限制性条件,使得潜在创业者即部分自愿失业者也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如增加技能培训的内容,由于目前失业保险只针对非自愿性失业所以培训内容层次较低,增加多方面技能培训和国家政策引导不仅可以缓解失业还可以促进创业.

4.3 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改变就业城乡结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割据及其所带来各种制度的城乡二元化现象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比较严重,而第一产业劳动力具有技能少、学历低、流动性差等特点.提高其基础生活保障、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城乡二元化局面及目前的市级统筹层次使得医疗养老的待遇给付方面存在地域限制从而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层次,打开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的地域差别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带动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改变城乡就业结构.此外,统筹社会保险制度城乡二元化,提高农村基本保障种类和待遇水平从而促进农民创新创业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对策.

4.4 通过就业模式转变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来源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无论从受保人的规模还是缴费比例来看社会养老保险都是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及制度转换成本等因素影响一直处于支付困境,而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其特殊使命很难进行收益高风险大的保值升值投资.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激化了由于养老保险支付代际转移所引发的代际矛盾,国家实施二胎政策来缓和矛盾.由于二胎政策有很长的时间效应,若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就业,改善就业模式不仅可以将部分个体创业者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增加养老保险的缴费来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进一步缓减养老危机.

4.5 引导就业流动性,促进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

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存在人力资源错配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就业结构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流动性不够.虽然新经济给二三线城市开发了很多岗位,但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仍然无法跟一线城市竞争,就业流动性依然得不到改善.就业流动跟社会保障统筹问题相互关联,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流动性,相反就业流动性的提高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层次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问题早年就出现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系统设计及利益调整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需求不强烈.通过就业形势分析发现虽然整体流动性不强,但是从局部看农村劳动力、应届大学生等社会保险覆盖不到的群体流动较频繁.正是因为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群体经常受不到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在流动时不会考虑社会保险产生的障碍自然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没有需求.通过政策引导,打破由于户籍制度,法律限制,地区歧视的限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社会保险需求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

〔1〕陈翠玉.保障生存到促进就业:论有劳动能力低保群体社会保障权改革 [J].理论与改革,2017(01):156-163.

〔2〕王婉怡.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吕茵.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1):94-97.

〔4〕格朝斌,张宁宁.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1):27-28.

〔5〕刘俊霞.人力资本投资、就业促进与社会保障[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3):28-32.

〔6〕罗卓渊.中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两者关系演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F241.4;F840.6

A

1673-260X(2017)09-0058-03

2017-06-25

猜你喜欢

城镇职工失业社会保险
崇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执行情况调研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