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探析

2017-03-29谢莉莉谭雪晴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移情榜样

谢莉莉,谭雪晴

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探析

谢莉莉,谭雪晴

利他行为的产生是儿童发展成熟的标志,学前儿童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利他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学前儿童产生利他行为是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依托文献对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进行分析。认同、自尊、移情、榜样的作用、自我决定等是利他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内在动机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与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可通过移情训练、树立榜样等方法培养儿童的利他行为。

学前儿童;利他行为;内在动机

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普遍关注的一种行为,其产生、发展及影响因素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利他行为的深入研究,对于品德心理学家来说,有利于为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实证材料;对于发展心理学家来说,利他行为的出现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之一。利他行为的研究可对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趋势的研究做出一般性描述,为我们培养自身及后代的良好品质提供借鉴,利于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提升,在助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研究发现,利他行为最早出现的年龄是在学前儿童早期。目前,我国关于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利他行为的发展及利他行为与其它变量的关系,对利他行为的动机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内在动机的角度对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一、利他行为的界定

最早提出“利他”一词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利他行为的定义是“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1]。Dani elBar-Tat[2]等人认为利他行为是指由助人者出于自身意愿做出的有益于其他个体而又不是以得到外部奖励为目的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为方式。而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学习、交际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谦虚礼让、互帮互助、合作和共同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3]。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区别:一是助人者是否出于自愿;二是行为发出的目的是否仅出于为他人考虑;三是是否以得到外部奖励为目标。

另一个与利他行为较为相近的概念是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指没有明显自私动机、自觉自愿关心他人并提供帮助的行为[4],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出于自愿,关键看是否以得到外部奖励为目的,助人行为的目的有可能是期望得到外部奖励的。

二、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研究发现,半岁大的婴儿已展现出对帮助其他个体成员的社会性偏好。10个月大的婴儿会有明显的想要安慰受到伤害的亲人的行为,15个月大的婴儿即会对公平感到敏感,并能参与利他性质的物品分享,l 4到l 8个月大的婴儿在没有任何暗示和奖励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帮忙捡起掉落物体的行为。W arneken等发现18月龄儿童能理解他人的意图并提供工具性帮助,有84%的儿童甚至不需要他人求助或无需目光接触即主动提供帮助。一般认为,学前儿童最早在一周岁左右已能表现出类似利他的行为[5]。张和平[6]认为学前儿童会在2.5岁到3.5岁时表现出模仿性的利他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许多学者如李丹[7]、李伯黍、郑建成、潘洁[8]和李闻戈[9]等做的预设情景中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表明,从中班到大班(约四岁半到五岁半)的学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利他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利己行为呈现下降趋势。中班幼儿的利他行为还不明显,在分物情境中的表现多以自我为中心。到大班时,幼儿在分物情境中已能顾及到他人,利他行为表现明显。总体来看,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呈现出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趋势。

三、学前儿童利他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

内在动机是引起儿童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笔者将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在动机的角度对学前儿童的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1.认同。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最早是由奥地利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 gm und Freud)提出的,他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指出:认同是“基于同病相怜的同化作用”[10]。其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认同理论。他认为认同具体来说是指个人通过模仿,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或规范逐渐内化为自身价值规范的趋同过程[11]。一般认为认同可通过从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来为个人带来很难得到的满足或增加个人的自信。利他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个人品德,其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和外化阶段[12]。认同阶段是连接认知阶段和外化阶段的重要环节,儿童只有将利他性认知转化为内在的利他性认同才能进入到利他性认知的外化阶段,只有完成了由认知到认同的转化才会将利他认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自尊的强化。自尊也叫自我价值,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方式。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把自尊等同于成功除以抱负水平[13]。一般认为,自尊属于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绪情感感受,属于个体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评价意义[14]。自尊主要包含了两大维度,即能力与价值。侯积良[15-16]认为当个体的成功使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进而提高了个体自尊时,个体对他人需要的感知也会显著提升。而关注他人需求能力的提高,会促使个体的利他动机变得积极而活跃,并更有可能促使利他动机向利他行为转化。此后,吴小琴[17]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内隐自尊与内隐亲社会行为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张显亮、张婷[18]的研究也表明自尊与利他行为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3.移情。内在动机中所说的移情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移情理论不同,精神分析中的移情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的移情,具体来说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要方法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指导师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而内在动机的移情理论则是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19]。研究证明,移情的出现能够使个体出现利他行为,并且相对于群体外部的成员,人们更加容易对群体内部的成员产生利他行为,这点与社会生物学派的观点相同[20]。移情能够促进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这已在心理学界达成共同认识[21]。在生活中,学前儿童在面对其他人处于困境且需要帮助时,出于帮助利他对象走出困境的需要,学前儿童会表现出利他行为。

4.对榜样的模仿。利他行为是模仿与强化的结果,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社会学习理论流派。该流派认为人的行为不仅是直接学习而产生的,而且也是对他人进行观察、模仿的结果。之所以出现利他行为是因为个体在某个情境中习得了这种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模仿、强化。在这个观察模仿的过程中,榜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利他行为的出现能够加强观察者表现习得的利他行为,即榜样的行为能为学前儿童可以做什么提供启示。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榜样的行为得到了奖励或惩罚,学前儿童将会体尝到替代性的奖励或惩罚,进而改进了自身习得的行为。

5.自我决定。自我决定理论(Sel f-Det erm inat i on Theory简称SDT)最开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 L和Ryan Ri chad M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自我决定是人们如何决定自身行为的动机过程[22]。强调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23]。个体拥有着潜在的自我决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引领他们发出自己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而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追求恰恰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24]。Deci和Ryan研究表明,当个体从外部世界得到更大的自主支持时,他们也会倾向于给予外界更多的自主性[25]。也就是说如果把学前儿童置于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性信息时,这一环境就会有意无意形成利于助人的氛围,并会随之影响学前儿童助人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增强时,利他行为也就更加容易产生。自我决定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利他行为中的主动性。

6.胜任感。胜任感又叫自我价值感,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26]。早期著名心理学家Jam es认为影响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是成功和抱负。学前儿童胜任感的获得是产生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胜任感较低的学前儿童在面对利他对象时,就很难产生利他行为。例如,当一群小朋友在建构区活动时,儿童A需要拿许多建构材料去搭建“房子”,但是材料多不容易拿,另一个并没有在搭建房子的儿童B看到了这种情况。如果儿童B的胜任感水平较高,则更有可能出现主动帮助儿童A拿取材料的利他行为。

四、学前儿童利他行为内在动机的培养

1.进行移情训练,培养学前儿童的移情能力。移情训练是指一种以提高幼儿察觉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产生与之相同情感体验的训练方法。可以利用表情识别、讲故事、分享感受等方式进行训练[27],并让幼儿对训练体会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训练,幼儿的利他行为能够发生很大的改变。

2.树立榜样,并对榜样的作用进行强化。儿童善于对榜样进行模仿。因此,应注意利用榜样对儿童的利他行为进行培养。周强[28]对幼儿园大、中、小班进行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证明,幼儿的利他行为可以通过模仿发生改变。在生活中的具有更强的可懂性和直观性的榜样比故事榜样的影响力更加强大。所以,在生活中应注意为幼儿树立榜样,并通过对榜样的表扬来强化幼儿对于榜样的模仿,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3.加强训练,提高学前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角色采择能力是指个体具有把其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区分开的能力。科尔伯格的实验证明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发展落后会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乏。上海师范大学李丹[29]教授的研究证明学前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中的捐献行为存在着中等以上的相关,这就说明,角色采择能力强的儿童捐献行为也会更多。所以可以通过训练学前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来提高儿童的利他行为水平。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顾鹏飞,李伯黍.5-13岁儿童利他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3).

[3]张萍.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4]李幼穗,韩映虹,陈淑芳.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5]刘步云,静进.儿童的利他行为发展及其相关神经机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8).

[6]张和平.2岁半到3岁半幼儿交往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8(1).

[7]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9(5).

[8]郑健成,潘洁,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

[9]李闻戈.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3).

[10]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白苏婷,秦龙,杨兰.认同概念的多学科释义与科际整合[J].学术界,2014(11).

[12]马源.利他行为养成过程:儿童从认知向认同阶段的转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13]尤祺.青海省高中留守儿童自尊-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学业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4.

[14]田录梅,李双.自尊概念辨析[J].心理学探新,2005(2).

[15]侯积良.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通讯,1990(2).

[16]侯积良.自我与亲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1991(4).

[17]吴小琴.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8]郑显亮,张婷,袁浅香.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通情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4).

[19]Hoffnan LM.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M].C am bri dge:C am bri dge U ni vers i t y Pres s,2001:63-64.

[20]SturmerS,SnyderM,OmotoAM.Prosocial Motionsand Helping:Moderating Role of Group Mem bershi p[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ychology,2005(3).

[21]周志荣,刘丽.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22]刘丽虹.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3).

[23]林桦.自我决定理论—动机理论的新进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

[24]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理论[J].心理科学,2003(6).

[25]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6]肖崇好.自我监控概念的的重构[J].心理科学进展,2005(2)

[27]李福芹.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J].上海教育科研,1994(10).

[28]周强,杨梓.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29]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责任编辑:苏航

G 610

A

1671-6531(2017)02-0073-04

谢莉莉/湖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湖北黄石435000);谭雪晴/湖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黄石435000)。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移情榜样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