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2018-05-14邓晨曦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心理学高职

邓晨曦

[摘 要] 网络影响着高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途经包括从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促进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从网络道德品质角度引导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通过情感认知的加强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这些途径对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促进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關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136-01

积极心理学自20世纪以来,取得了心理学家的广泛认可,他们将更多的心理学课题放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其中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广泛研究的一项课题。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始于信息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的利他行为更具有现实意义。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注,能够从发展和解决问题的眼光入手,培养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1]。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从个体主观幸福感研究开始,关注个体自身的积极个性品质,强调自我管理和沉浸体验等内容,在心流当中体验到持续的幸福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个体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网络环境,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他们社交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与以往的利他行为相比,网络利他行为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的易得性,他们将网络作为一种手段,提高了利他行为的效率。另外,网络信息的匿名性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更有利于他们表达真实的想法,同时对其他人进行帮助。如在校园论坛等网络平台上开展的学习互助、健身互助、情感互助、重大灾难互帮互助等,都是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2]。

总之,高职学生将网络作为利他行为的一个新媒介,新的媒介使利他行为更易于发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时给他们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传播速度快且影响范围大。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引导

(一)从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促进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个体会寻求归属感的人际交往中实现需要,而最高层次的需要即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学生阶段,通过网络上的交往能够获得人际交往中归属感等需要。同时在网络当中的利他行为,能够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中,高职学生更能够发现自我的闪光点,与以往时期的教育经历相比,这更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尊、自信,促进其自我实现[3]。

(二)从网络道德品质角度引导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与传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相比较,网络道德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缺乏相应的限制,因此应对高职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规范。而有关网络道德的培养,越是限制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疏导不如引导,因此可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利他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品质的塑造又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

(三)通过情感认知的加强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通过情感对行为的促进作用,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通过无形的精神奖励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进行积极强化。或者对具有榜样作用的个体进行专题宣传等活动扩大影响,引发其他高职学生的模仿行为[4]。

(四)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通过对积极个性特质的培养,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秀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诸如奉献、爱、责任等。通过这些积极品质,促进和鼓励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对高职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网络利他行为能够给高职学生提供沉浸体验和积极的情绪,为后续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提供基础[5]。

总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利他行为对于高职学生道德意识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在网络利他行为中不仅能够形成积极人格,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芹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3):24-26.

[2]郑显亮,丁亮,袁浅香.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7(8):80-87.

[3]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183-190.

[4]郑显亮,王亚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科学,2017,40(1):70-75.

[5]刘勤为,徐庆春,刘华山,等.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4):426-434.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心理学高职
“没有用”的心理学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好奇”的代价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