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越的受众观初探

2017-03-29白晓清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播音员听众受众

白晓清(沧州师范学院 齐越传媒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齐越的受众观初探

白晓清
(沧州师范学院 齐越传媒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齐越在长期的播音实践和理论思考中,形成了独到的受众观,他认为受众是播音员的良师益友,应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还要深入实际,加强与群众的联系;采编录人员是“第一轮听众”,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听众心心相通是播音创作的源泉和动力。齐越的受众观体现了求进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亲民意识、合作意识,体现了谦卑好学、平等待人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一个播音员坚定的党性意识和群众观念,体现了一代播音艺术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齐越;听众;受众观;意识

齐越是我国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我国播音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长期的播音实践和理论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受众观。他认为:“听众是我的良师益友”“听众来信是送上门来的老师”“编辑、记者、录音员是我的第一轮听众”等等。显然,齐越没有把播音宣传视为从播音员到听众的单向影响,没有简单地把听众当做播音的被动受众,而是注意到了听众能动性的一面。这些认识对于齐越的播音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齐越播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齐越受众观基本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几个“意识”来体会其受众观中所体现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情操。

一、以听众为师,体现求进意识

齐越一向把向听众学习作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齐越认为“听众的来信是送上门来的老师”[1](P88)。齐越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听众可以提供最为直观的生活感受,向听众学习就是向生活学习。齐越从事播音工作的年代,播音员和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就是信件,齐越作为当时的“明星”,自然会有众多“粉丝”,封封来信道出了人们对这位明星的热爱和信赖,齐越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忘乎所以,而是认真阅读,悉心保存,并且力争做到每信必复,这是其他人很难做到的。齐越没有把听众看作节目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把他们看作影响和制约节目的重要因素,了解他们的心声,向他们学习,是提升自我、提高节目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听众来信,称赞他的,他感到兴奋鼓舞,但他特别重视批评性的信件,往往亲自抄录在小本子上,用红笔勾出。比如,他从志愿军战士的来信中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他给其中的一位叫崔鲜疆的战士回信说:“同志啊!你们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要努力学习你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2](P110)上世纪50年代后期,有听众来信批评:“我常听广播,无形中和你交上了朋友,你报告新闻有个特点,就是善于结合新闻内容,声音里充满感情,可以强烈的感染听众。不知为什么近来这个特点消失了。恕我直言,甚至有时给人以无精打采的感觉。”[1](P88)这位听众直言不讳,对症下药,给齐越送来一付“清醒剂”,使齐越认真思索,并端正了创作方向。1961年一位听众在信中说,比较喜欢听他播出的政论、声明一类的节目,但觉得播别的稿件就“嫌逊色”了,好像一个“味儿”,希望他播抒情的稿件再准确,再“美”些。[2](P111-112)齐越对此铭记在心,力求改正。他征求听众林栋甫对他播音的意见,并把回信一字一句抄录在小本上,加了眉批:“知我者栋甫也。”他认为林栋甫说到了点子上很是折服。齐越由衷地感谢这些严厉而中肯的批评,除了回信表示虚心接受、衷心感谢外,只要有机会就登门拜访,当面求教,收益匪浅。“齐越在与听众的交往中,受到鼓舞,获得力量,更坚定了他为广播事业献身的信念,在播音艺术上精益求精,在道德品质方面不断自我完善。”[2](P128)

受众反馈是一个参照系,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传播者的光鲜亮丽,也可照见瑕疵和不足,可以起到督促改过的作用,播音员理应主动接受、分析反馈信息,让自己的业务日渐精进,让节目更受欢迎。“听众来信是送上门来的老师”这一观念是接受反馈主动性的体现,当然,只有这样还是不够的,还应广泛获取信息,去体会群众的甘苦,去听他们的心里话,因此齐越多次上门跟听众请教,深入到生活中去,去感受和体会群众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齐越主张播音员“到群众中去,到我们的服务对象中去,拜他们为师,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广泛汲取营养,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群众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样播音时才能把话说到听众的心里去,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是做好播音工作,取之不尽的源泉。”[1](P57)齐越的播音创作没有只停留在对稿件的理解上,没有只注重播音员的单向传输上,他深知,播音创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了解接受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识修养,在这一点上,齐越先生是值得学习的典范和楷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颂教授所言:“齐越老师十分重视听众的反馈,不仅是对节目、对播音的反馈,还包容了对播音员思想、态度、追求的反馈。”[3](P20)“这种显性评价性反馈,是高层次的反馈,是十分可贵的反馈。这样的反馈,现在有多少呢?清醒的严肃的播音创作者,一定会学习齐越老师身体力行的这一倡导,不但提高播音质量,也提高人格质量,成为真正的改革者、开拓者。”[3](P20)

二、以听众为友,体现平等意识

播音员是媒体的代言人,是公众人物,有些人就觉得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样往往会脱离群众,走入自我意志为中心的误区。齐越从来不以“名播音员”自居,他和听众交知心朋友,听众也把他当做知心人,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把自己和听众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在播音表达上就会表达出一种人民情怀,情感中透出平等交流的意味,把听众当知心朋友,声音出来才会暖听众的心。

齐越不仅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把听众当做真正的朋友,和他们进行精神的交流,做到了“眼前无人,心中有人”,平时保持和听众通信,倾听他们的心声,还和他们交知心朋友。他心里惦记着那么多的听众,能一口气说出好些人的名字:重庆的黄玉衡,工厂的先进工作者;宝鸡的王震学,30多年前陈毅进藏慰问时的警卫战士;吉林的张平,“文革”中被迫害右手残疾,如今左手练得一笔好字;牡丹江的李振友,当年在南下途中收听开国大典;新疆的杨金柱,那渴望学习播音业务的基层播音员。有志于配音艺术,后来在配音、主持、演绎很有建树的林栋甫,喜欢朗诵的学生郑民和其父母两代人都和齐越成为了朋友。他们不仅通信,齐越还给他们诸多帮助,有业务上的,有生活上的,齐越的品格也影响和鼓舞着这些良师益友。40年来,他不知和多少听众交上知心朋友,这些朋友中的很多人甚至在他老年体弱多病的时候,还到家中和疗养院去探望他。

关于播音员和听众的关系处理,齐越也有着他的反思:“跟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是从1957年开始的,这主要是由广播内容决定的,从此‘严肃有余,亲切不足’的问题,在播音中一直延续下来,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到大跃进年代,随着浮夸风的官气,广播里‘高产卫星’的‘捷报’频传,播音中的高声呐喊又一次兴起。到‘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高调门的播音发展到登峰造极。”[1](P53)从这段阐述中可以看出,齐越认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播音是背离听众心理需求,会失去受众信赖的。他也并没有象有的观点所说的“听众就是上帝”,而是把听众当做知心朋友,这体现了他的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人格品性。在和听众交往过程中,齐越拒绝接受礼品馈赠,也没有试图得到什么好处,但却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或写信给他们解答有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帮助一些心怀播音梦想的听众圆梦,或给他们寄去所需的书籍和资料等等。齐越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化着他的听众,他也成为了听众心目中播音艺术精湛、值得信赖的人民播音员和忠实的朋友。

三、对播音对象要动真情,体现责任意识

齐越说:“播音创作最关键的是要真动心,动真情。对所播内容真动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4](P8)齐越认为不同的对象节目,应该有不同的播音风格,对听众谈问题的方法、语气等也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被他们接受。每篇稿件也都有特定的具体的对象,如青年、妇女、儿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只不过范围大小不同罢了。在话筒前,播音员看不到听众,但是他的心中必须装着具体的听众,意识到是为他们广播的。这样,就能激发播音员的热情,播得亲切自然,仿佛掏心窝同他们说话,并且根据对象的特点,达到广播的特定目的。从广播的具体对象出发,归根到底是从人们大众出发,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样才能迸发出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1](P132-134)要做到这些,只想通过运用技巧来达到,这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有较深厚的生活积淀,有对听众需求的深入了解,有对稿件的深入把握等等。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所以,动真情,不单单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齐越曾说“听众是我的宣传对象、服务对象,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使我不断明确和解决思想、业务中的问题,坚定事业心,增强责任感。”[1](P87)齐越深知,听众是宣传对象、服务对象,做好这个宣传员服务员没有责任意识是绝对不行的。齐越曾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播音员,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以此引为自豪。”[1](P182)正是有着心系祖国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发出这样的铮铮话语。

齐越对于听众的态度,可谓是一腔赤诚,真情付出,但他和听众交往并没有陷入‘哥们儿义气’的误区,因为他没有失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有了这个方向,对听众的态度,就会把握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就不会偏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之间桥梁”的定位;有了这个方向,齐越在播读稿件的时候才会感情那么真挚,才会深深感染着那么多的听众。所以,这种赤诚中体现了一位播音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体现亲民意识

“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一次次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齐越指出:“播音员经常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才能对稿件内容和服务对象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在心中掀起表扬所爱、鞭挞所憎的感情波涛。”[1](P52)齐越一直主张到生活中去,向群众学习,以获得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无论是在他做播音员期间,还是在做教师期间,都主张、号召并带领播音员或学生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去寻求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乡村、部队、厂矿、学校都留下了齐越及同事或学生的身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徐曼是齐越上世纪60年代带出的一位年轻的播音员,据她回忆:“齐老师要求我们向听众学习,和听众交朋友,组织青年播音员到饭店端盘子,和老工人座谈,到工厂、农村朗诵,到幼儿园给孩子讲故事,直接和听众交流,安排的既紧张又活泼,使我们在话筒前,眼前无人,可心中有人”[2](P147-149)。齐越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期间,十分注重生活实践,大庆油田、淮南煤矿、哈尔滨兵工厂、河南兰考焦裕禄的家乡、山东荣成鸡鸣岛解放军驻地以及各地多家电台电视台等等,都留下了齐越和学生的探访、体验的足迹。

齐越说:“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当我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我的播音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P140)齐越的这一思想,既体现了他重视善于学习,重视实践的一贯作风,也体现了他强烈的亲民意识,正如原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研究员黄勇所说的:“齐越先生的爱民、亲民,始终融入他的思想和行为。”[5](P4)在下放河北沧县姜庄子期间,他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还亲自参与创建、管理姜庄子红旗广播站,传达党的声音,反映百姓心声,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吉林台录音,他把200元演播费捐献给了吉林台幼儿园;带研究生去鸡鸣岛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大包书籍赠给战士,还充满激情地为战士们朗诵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齐越和几位专家、教师重访河北西柏坡张虎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时,不忘去看当年的老房东温三娃,老人握着齐越的手,含着泪说:“走,老齐,回你的家歇歇去。”手足之情,不减当年。亲民爱民是齐越精神的重要体现。

五、采编录人员是我的“第一轮听众”,体现合作意识

齐越认为采、编、录人员是自己的第一轮听众,播音员要与他们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搞好播音工作,这是齐越受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齐越虚心学习、乐于求教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强烈的合作意识。无论是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对与“第一轮听众”的合作都有深刻的认识。齐越说:“在长期的播音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编辑、记者、录音员等同志是我的老师,是工作中离不开的战友,是我的第一轮听众。没有他们的帮助与合作,播音创作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编播之间互知甘苦,彼此尊重,相互帮助,密切合作,是人民广播事业的好传统。”[1](P89)

1979年齐越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人物回忆录《在彭总身边》,据当时与齐越合作的文艺编辑洪虹后来回忆:“每回录完了,他总是征求我的意见:‘导演,你说哪儿不行,咱们重来’,他是广播电台的元老,而我是年轻的编辑兼导演,他还这么虚心问我的意见。我们合作的很愉快。”[2](P95)齐越在谈到播录《把一切献给党》的感受时,他提到:“多亏刘淑清同志(北京电台节目编辑)在录音时给予启发和指导,使我能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尽可能掌握好感情的分寸。在这次《把一切献给党》的播录实践中,我又一次体会到广播节目的录制和播出是所有参与工作的同志共同劳动的成果,而不仅仅是朗诵者一个人的劳动。”[1](P126)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齐越为了能够提高播音质量,为了能为广大听众奉献质量上乘的精神食粮,不居功自傲,善于向编辑录制人员求教的认真态度和合作精神,这是值得当下播音员主持人崇尚和学习的。齐越先生指出的编播之间不正常现象:“有的楼上楼下,如海角天涯;有的一墙之隔,常视同路人;有的对门相望,竟各行其是;有的同坐一室而互不讲话。甚至还有重编轻播、编播严重脱节的现象,有碍于广播质量的提高。”[1](P99)这些现象,在当下现实中也是存在的,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并引以为戒。

六、结语

齐越的受众观念绝不是“我播你听”的简单认知,也不是“受众就是上帝”的盲目尊崇,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谦卑好学、平等待人良好品性,体现了一个播音员坚定的党性意识和群众观念,体现了一代播音艺术家崇高的精神境界。齐越的播音创作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齐越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齐越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 刘淮.齐越和他的播音生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3] 齐越奖励基金办公室编.永不消失的声音:缅怀齐越教授(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 杨沙林,姚喜双.把声音献给祖国——齐越的播音生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5] 黄勇.在京津冀语言传播教育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3-4(彩插).

ASimpleAnalysisofQiYue’sViewofAudience

BAI Xiao-qing
(Qi Yu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of broadcast practice and theory study, Qi Yue has formed a special view of audience. He considers the bond between broadcasters and audiences as a vital part of the broadcast work. Broadcasters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udience and delve into practical work. The production group, he considers, should be the “first audience” whose advice he always listens to. The faithful connection to audienc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assion for broadcasters’ creation. Qi Yue’s view of audience highly reflects a sense of self-improvement, equality, responsibility, connection and corporation, which in turn shows his self-progress and kind personality. It reflects a broadcaster’s stable sense of loyalty for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as well as the sublime pursuit of broadcasters of his Age.

Qi Yue; audience; view of audience; sense

G224

A

2095-2910(2017)03-0001-04

[责任编辑尤书才]

2017-07-29

白晓清(1968-),男,河北青县人,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播音员听众受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