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7-03-29

创作与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悬崖话剧文体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读到了戴潍娜不同类型的作品,或是诗歌,或是随笔,或是论文,或是访谈,或是译作。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现为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著有诗文集《面盾》《瘦江南》与童话小说集《仙草姑娘》。翻譯方面,则有米克洛什论文集《天鹅绒监狱》、卡尔维诺小说《组合与反组合》等等。尤其是《天鹅绒监狱》一书,出版后受到不少关注。像这种写作能力均衡,自由出入于各种文体,兼具作家、批评家、学者等身份的写作者,在年轻一代作家中在日渐增多,戴潍娜则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戴潍娜的文章,有灵性也有识见,有锐气却不失礼节。

在《青春的梦呓 诡谲的灵慧》(拟刊发本刊2月号下半月刊)一文中,房伟对戴潍娜的写作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在他看来,“戴潍娜的写作似乎带有80后一代人共有的鲜明印记:华丽的文笔、不羁的奇想、灵慧而又不着现实的文风。但与此同时,我更看重的是她独有的女性书写风格。在青春的苦闷与真诚之间,在世界的多维体验之间,戴潍娜笔锋大胆越轨,却干净透亮,想象奇特却诚恳坦荡……戴潍娜以独特的感知力与创造力营造出了独特的写作空间,在她的作品当中,青春的梦呓与诡谲的灵慧并存,独特的女性化书写为读者开辟了崭新的阅读空间。”房伟的解读,不是将文本视为一个封闭的、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将之放置在文学史和作家个人创作的景深之中进行打量,细致,亦有深度。

崔庆蕾的《跨文体与先锋性》一文,主要是对戴潍娜的小说《在悬崖边》进行解读。他将《在悬崖边》视为“话剧体小说”,“因为它内置了一个典型的话剧式结构,同时在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上也更接近话剧的常规范式。小说有八个标题,八个标题其实就是八幕剧,每个标题下的故事各自对应着一个固定的场景,这些场景是作者精心安排和搭建的,预设好了配合主题内容的幕布、道具、灯光,包括人物的衣着服饰也相当考究,八幕剧的场景根据故事情节的延展而不断变幻和调整,小说也因此被分割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画面感和场面性极强。” 他在文中还指出,这种跨文体的形式实践,跟小说的内容是紧密契合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两篇文章,还都注意到了戴潍娜作品所透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在房伟看来,“戴潍娜是一名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作家,在她的作品当中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不过,不同于极端的女权主义者,戴潍娜极少用‘性以及那些极具对抗性的话语来拓展自己的写作空间,相反,她通过对个人无意识层面的细致描摹,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成就了独抒性灵的‘夜书写。”通过对《在悬崖边》进行解读,崔庆蕾同样注意到这篇小说中“那些带有哲学之思的人物对白,不停地启发和启蒙着现实层面的读者,对于两性问题、双性问题、同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革新了人们对于性别问题的认识。”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不作更多引述,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细读原文。

猜你喜欢

悬崖话剧文体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另类文体巧谋篇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悬崖逃生记
话剧《惊梦》
悬崖上的小松树文
悬崖边的树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