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的思考

2017-03-29孔凡艳

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学案个性化文本

孔凡艳

个性化阅读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已经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国外母语学习中,也有耳熟能详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可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已成为各国母语学习的共识。新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个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发展个性,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因材施教,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中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然而,当前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教师“带领”学生,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基本是教师说了算;学生活动似乎不少,但是亦步亦趋。如何改变这种阅读教学现状,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

个性化阅读的理解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本身存在的应然状态。首先,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而阅读者的兴趣、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又各不相同,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所出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些足以说明阅读本身是极具个性化的。

个性化阅读应该如何理解呢?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刊载的曾祥芹“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一文中指出:个性化阅读要求读者在“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四重视界神游时,不唯书,不唯标,不唯师……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求得正解、增解、异解、圣解。这让我们体悟出:个性化阅读要高扬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达到深层感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在2007年第3期刊载的仲宁“论个性化阅读之六大关系”一文中提到:广义的个性化阅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是自主的、体验的、批判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也是阅读教学目标。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迪是: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目标,也是具体的阅读行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在2006年第7期刊载的吴怀义“个性化阅读与有个性的阅读辨析”一文中让我们知道: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活动中,一方面呈现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在建构个性,实现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以上文献学习,并结合实践的思考,我们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可以用“自主、体验、差异、个性、创造”等关键词语来解读。有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多元解读,多元有界”,也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我们要在探究文本意义的前提下来追求个性化阅读,在达成共性中发展个性,实现和谐统一。这样,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打下基础,促使教育向生命敞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既然“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本身存在的应然状态,那么,阅读教學理应对这种状态进行遵循、开发和延展,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获得“个性化”发展。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揣摩这段话,不难发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教师的引导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动力;揣摩这段话,还可以归纳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为“对话文本个性解读”是个性化阅读的起点。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读、批注式阅读,以及质疑解疑等方法,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以及理解 正如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老师说的: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引领学生的阅读,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我们都要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在真情感悟之后有分享汇报的机会,并通过自我体会、同伴碰撞、教师点拨,逐步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深层感悟”的追求。

对学生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 课堂是师生双方建构的生命课堂,学习探究中的目标确定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学习收获的交流分享需要教师梳理和提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需要教师来引导评价。也就是说,课堂中有了教师作用的发挥,才会有更理想的个性化阅读境界出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教师只是“导师”——激趣、启发、引导和点化。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学生个体的阅读是基于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是原初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合作是对话,是沟通,也是碰撞,其中会对个体解读有补充和完善,也可能有批判与争辩,这样必然会促进学生对文本形成正确、深刻的解读,其对于多侧面立体诠释文本、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在利用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来实现个性化阅读。合作学习可以在预习交流、自主探究、共议深悟、梳理提升的各个阶段使用,可以个人因需求而合作,也可以教师依学情而安排。只有用在必要处,用在关键时,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差异资源,才能促进阅读的深层感悟和个性张扬。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自然不限于以上这些,培养阅读兴趣、营造自主氛围、强化阅读反思、开展延伸阅读以及构建人性化的评价等,都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实现。

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

我们一方面从国内外优秀的母语教学实践及经验中,汲取营养,探寻规律;另一方面,可利用本地特色的“学案导学流程”来实现个性化阅读。本地的“学案导学流程”具体包括:初读生成学案——自探落实学案——共议交融学案——反思完善学案——拓展延伸学案。

“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模式构想 这里的“学案”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包括学习的目标、程序与方法。与社会上流行的学案明显不同:它是在学生经历课前预习和初读整体感知之后以学生为主体生成的,学习目标整合了学习规定性要求(包含课程标准、文本和编者要求)和学习期待,学生按照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自主探究、因需合作,实现“粗略读懂”,教师再引导共议交融学案,整合提升学习收获,并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总结完善、拓展延伸。通过与“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一般策略与方法”进行认真比对,我们发现具有“学案导学流程”可以很好地落实个性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深入思考之后,我们在原有“学案导学流程”的基础上,加入个性化阅读的元素,形成了“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见下图)。以这样的模式来学习一篇课文,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生成的学案,过程中凸显了以学为主,关注了生生交往,重视了学习方法,因为每一环节均向着个性化阅读的目标,从而最大化地展开了个性化阅读过程,有利于实现个性化阅读,同时尊重了个性,彰显了个性,建构了个性。

“依托學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操作 一是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突破。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基本模式的一次实践,这就是整体推进;而重点突破是指在研究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块状或者是主题的研究。先是从“初读生成学案,形成个性化学习思路”开始的每一环节都要经历一段探索时间,落实好“学案导学”这一环节,向着个性化阅读目标努力;同时也包括围绕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形成专题研究,比如“利用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化阅读”“在生成、交融与深化学案中发展个性”。这样日常的整体推进加上阶段的重点突破,不仅会将设想变成现实,而且会在交流与共享中总结出策略与方法。二是在系统探索中总结教学规律。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会促使“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研究的深化,我们要在系统探索中总结教学规律。即:当“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一轮完成以后,必定会回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从而逐步实现模式的灵活驾驭;“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不停留在完成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更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一类课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由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相关的一篇文章或者多篇文章的阅读,并渐渐由文章阅读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理想的境界是实现个性化阅读基础上的拓展性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

“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创新点 一是寻找到实现个性化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以“学案”作为依托。在研究制约个性化阅读影响因素后,我们找到了“学案”这个载体,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生成学案,构建与运用贯穿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使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实践历练机会、阅读经验交流、学习过程反思、个性探究情趣”得到全面尊重与开发,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美好境界。二是在“差异资源观”指导下,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尊重差异、整合需求后,不同学生可以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案;又利用了差异,通过不同学案的学习、交流与展示,呈现出“多路爬山”的状态,充分发挥了班级授课的优势,使学生个性化思考与群体多元思维产生碰撞交融,最终达到互启互生、立体感悟文本的效果。三是凸显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隶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个性发展,一般受制于文本内容规约性较大,但在“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中,因为彰显个性,不仅与教学内容很好的结合了,而且贯穿于阅读教学程序的各环节中,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是“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产生的内隐效益。

结束语

综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为主”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对教材规定性要求和学习期待的整合,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落实了“因势利导”的理念,在充分预设学情的基础上,追求开放、立体地解读文本效果;实现了以“学案”为依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关注学习方法的探究佳境。我们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学案自能阅读是必然的,实现个性化阅读、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也是可望且可及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猜你喜欢

学案个性化文本
乡愁导学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