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走出困境

2017-03-29刘洁

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综合性语文课程素养

刘洁

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并将其与阅读、写作等作为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内容之一。所谓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崭新的特殊学习领域,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课改多年来可谓推进缓慢:许多基层一线语文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热情不高,重视也不够,其开展综合性学习往往是简简单单地走个形式,草草收场,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走出困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全面分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陷入困境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方法。

综合性学习陷入困境的原因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还在探索阶段 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对于基层一线语文教师而言,已成为常规教学内容,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易于掌握和开展。而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举措,综合性学习如何开展、怎样开展才能富有成效,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的东西不多。各类公开课、教学大赛,一线教师也很少选综合性学习,因为挑战确有难度,他们大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组织耗时费力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综合性学习相对其他常规教学更为复杂,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组织能力和教学资源开发能力,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确保实效,还需要一定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基层一线教师本身工作压力就较大,尤其语文教师大都兼作班主任,更是事务繁忙。

学习效果较难检测 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成效,可以通过简单的纸笔测试,较为直观快捷地体现出来;而对于综合性学习,新课标指出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因此,仅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来检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成效,既有一定的难度,也不一定全面科学。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不明 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质也在于拓宽学习空间,架构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实现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和应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课改以来,我国各中小学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虽然新课标针对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与要求,但是各种版本的教材对其处理却不尽相同。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就是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才明确设立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因此,一谈到综合性学习,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认为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开展学习还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譬如对师生外出实践时的安全考虑。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感受富有情趣的语文学习。由于学生外出,不确定因素增加,導致安全问题实际上已成为束缚当前学校和教师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关机构是否积极支持配合,活动资金来源是否充足顺利等,都成为制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因素。

走出困境的对策与方法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语文教师从观念上能正确认识综合性学习是解决其陷入困境的前提。首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造成许多教师死盯着语文课本,学生们死啃着语文课本,大搞题海战术,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发展,以致于出现了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对此,新课改大胆创新,求真务实,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语文实践这条主要途径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学校、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与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爱上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其次,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社会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倡导课程回归生活,追求综合化,通过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最后,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应用,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与同伴分工协作、与他人交流沟通,学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这种能力的提升更为全面,更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挖掘资源,为深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就是说语言学习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语言素材。各地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不断提升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处处留心,及时发现身边可利用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努力挖掘各不相同各具特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对此,笔者所在的太原市迎泽区有不少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家峰小学所在的王家峰村,果园面积达750亩,尤以梨树居多,远近闻名。于是,该校因地制宜,开设了“梨园文化课程”,带领学生走进梨园,赏花,吟诗,画画,作文等。位于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文化积淀深厚,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曾久居松庄;顾炎武等硕学大儒曾不远千里来此与其共议时事,切磋学问。于是,松庄小学充分挖掘这一地方资源,开设了“小松教育课程”,让学生探寻傅山足迹,感受诗歌、书法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高质量的综合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一是学校应以年级语文学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策划,制订方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集中智慧,确保了学习方案的最优化。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努力做到精细化。即:学习主题要明确,方案要具体,组织要严密,分工要合理,步骤要清晰,方法要多样,总结要全面,评价要多元。学习要融听、说、读、写于一体,让每一个学生都高兴地参与其中,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素养。三是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贪多贪大,力求扎扎实实开展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每次学习活动后,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相对固定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科整合,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突出语文性 课程统整,是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它既包括“学科内统整”,又包括“学科间统整”。新课标就明确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和多元;同时,也强调综合性学习虽可以跨学科学习,但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特别是综合实践课教师联手,开展好综合性学习。例如: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内容為《诚信,从我做起》。活动包括阅读诚信小故事、撰写读后感;收集诚信成语、格言,制作书签;围绕“善意的谎言是不讲诚信吗”,举办主题辩论会;当回小记者采访周围人,寻找身边的诚信故事等。整个活动过程需要学生听、说、读、写,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界限,是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要发挥主要指导作用,适时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辅导;综合实践教师则应侧重于学生活动方案的制订、资料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指导。二者要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良多。

开拓创新,保障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 确保师生安全,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但不能因噎废食,禁止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外出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前,应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案,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开动脑筋,寻求相关机构支持配合,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比如:太原市新建西路小学多年来与山西省博物馆携手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为便于开展活动,解决安全问题,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山西省博物馆的支持下,该校引进部分展品仿制品,建起了校园博物馆,成为了校园文化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的乐园。

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在近年来的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中,综合实践已成必考内容,这促使初中学生平时的语文试卷中就有综合实践试题。因此,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初中语文教师更为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试题质量?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试题愈来愈注重整合考察点,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中,显示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八年级语文试卷曾出现的综合实践题,就涉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网球运动员李娜、航天员刘洋等时事热点人物,要求就公开人物的特殊性谈看法。该题把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要点,获取主要信息”的阅读教学目标相结合,紧扣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原则,答案不唯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建议小学语文试卷中增加综合实践试题,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素养的内涵是综合的,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综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是综合的。因此,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玉玺主编.试题“红黑榜”[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综合性语文课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