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语“补思姑”与彝族“二月八”插花节

2017-03-28李绍华李开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彝文彝语插花

李绍华,李开春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大姚县昙华乡人民政府,云南 大姚 675408)

彝语“补思姑”与彝族“二月八”插花节

李绍华,李开春

(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大姚县昙华乡人民政府,云南 大姚 675408)

彝语“补思姑”原指二月初八祭拜虫类神灵的宗教活动,后来演变为祭拜孕育生命“生育神”的宗教活动,在大姚昙华彝族地区演变为“二月八”插花节。从原始意到现代意经历了彝族原始宗教化、民俗化和汉化三个发展阶段,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揭示和展现文化接触对彝族社会、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和语言的影响;也客观再现了彝族古今社会的文化变迁。

彝族;彝语“补思姑”;二月八;插花节;文化变迁

在中国西南,彝族与汉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客观上为彝汉民族广泛深入交往提供现实可能,文化接触更是越来越频繁,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各自的社会及其文化,但彝族汉化则是主流。彝族汉化自古迄今从未间断,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下,彝族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嬗变。彝语“补思姑”①补思姑:彝文廃垜囑国际音标为[bu11s33k33],义为“农历二月初八祭拜虫类神灵仪式及其宗教节日”,后演变为祭拜生育神灵仪式及其宗教节日,现为祭拜各种生育神和祭拜花神的插花节。文化内涵从祭拜虫类神灵到祭拜生育神再演变为“二月八”插花节,折射出彝族社会及其文化变迁。

一、彝语“补思姑”及其文化解读

1.彝族历法与彝语“补思姑”

古罗婺部禄劝、武定彝族历法多种多样,有以十二生肖命名一年十二个月的,如彝族以虎为图腾,并以此作为第一个月,彝语称为“罗农”②罗农:彝文蘞螄国际音标为[lo55oW2],义为“虎月”。,意思是“虎月”和正月,折射图腾历法的特征,从正月到腊月依次为寅虎月、卯兔月、辰龙月、巳蛇月、午马月、未羊月、申猴月、酉鸡月、戌狗月、亥猪月、子鼠月和丑牛月;有以节日为历法的,如正月彝语称为“库昔农”③库昔农:彝文曶哯螄国际音标为[khoW55i55oW2],义为“过新年月”。,义为“过年月、新年月、春节月”,体现文化历法的特点;有以宇宙天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为历法的,如腊月彝语称为有“招农”④招农:彝文敒螄国际音标为[tʂ33oW2],义为“太阳回归月”。,义为“太阳回归月”,反映天体历法特色;有以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荣为历法的,如农历三月彝语称为“扫尼农”⑤扫尼农:彝文侅儓螄国际音标为[s1133oW2],义为“果木变绿月”。,义为“果树变绿的月份”,体现物候历法的特点;有以动物活动规律为历法的,如农历二月彝语称为“补思农”⑥补思农:彝文廃垜螄国际音标为[bu33s33oWWW2],义为“昆虫苏醒、爬行月”。,义为“昆虫类复苏、苏醒、爬行的月份”。月份的命名如此,季节、时辰的命名也不例外,体现彝族独特的历法。

彝语“补思姑”一词中,“补”本音为[bu33]、[bu11]是连读音变现象,作名词,义为“虫、蚕”,泛指昆虫、毛虫、蠕虫等有脊椎和无脊椎的虫类;作动词,义为“蛀”。“思”*思:彝文垜国际音标为[s33],义为“血、血液”;彝文礡国际音标为[s33],义为“走、行走;行、爬行”。作名词义为“血、血液”,作动词义为“走、行、爬”,昆虫是冬眠的冷血动物,春暖花开之时通过血液循环才能苏醒,有生命迹象,进而爬行走动、繁衍生息,故而垜[s33]又因音同通假为礡[s33]。“姑”*姑:彝文囑国际音标为[ku33],义为“跪、跪拜”,引申为“祭拜”。作动词,义为“跪、拜”,引申为“祭拜”。如此一来,彝语“补思姑”则有这样几层基本意思:其一,历法意义上的农历“二月初八”;其二,表虫类复苏、苏醒、爬行的自然现象;其三,象征农历二月初八祭拜“虫类乃至生命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及其节日。

2.原始宗教与彝语“补思姑”

彝族是万物有灵观支配下天地自然神灵和祖妣神灵崇拜的民族,包括宇宙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和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以及人类自身都有灵,构成彝族最初庞大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彝语“补思姑”不仅表示农历二月初八,彝语“补思”包含“虫类复苏、苏醒、爬行”的自然现象,还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活动有关。在崇拜万物、崇拜鬼神和灵物信仰盛行的古代,最初在二月初八这天要进行祭拜虫类及其神灵的宗教活动。蛇,彝语称为[bu33ʂ33],被视为虫类,当地汉语方言也称为“长虫”,虎和蛇是有脊椎动物,虎也称为“大虫”,熊和蛇一样是具有冬眠特性的动物,进而又特指祭拜孕育万物生命神灵的祭祀活动,包括孕育人类自身的生育神,并过宗教节日,祈求万物复苏、繁衍生息,希冀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丁繁衍。

3.“二月八”与生殖崇拜

象征万物复苏、繁衍生息的“二月八”逐步演变为生殖信仰崇拜。在彝族地区,二月八这天举行祭拜“公母石”活动,特别是新婚夫妇祈求早生贵子,已婚但是未孕未育的夫妻更是祈祷早早生育。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花彝族新婚夫妇带上香、纸和祭品到子米地拉乍们生殖崖下祭祀,祈求早生贵子。武定县万德乡“二月八”节就是祭拜代表孕育生命的公母石神。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香格里拉)三坝乡彝族每年二月八到白水台祭祀,青年男女向白水台上端一处落水洞投掷粮食、钱币,然后到白水台下端象征女阴的出水洞捞取,以是否捞获来预测能否生育。无独有偶,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彝族沿袭着世代相传祭祀落水石洞习俗。发窝乡以东十公里的大洗衣彝村附近两山相连处,山垭口下有落水石壁,石壁分三台,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人们认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是当地彝族妇女祈求生育的理想之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际,彝族妇女准备好鸡和鸡蛋等祭品,先到上两台石洞旁边祭祀,求子者向洞内投掷石头,如若一次或几次就丢中,就认为求子有望、求育有验;如若不然,再待来年祭祀求孕。

二、各种版本的彝族“二月八”节

1.“二月八”节与“扎大路”故事

古时彝人观看旺庆荡藤秋,罗姓土司抢走旺庆情人凤妹,这一变故惊动旺庆,他手一松便跌入万丈悬崖而死。土司迫于群情激愤、不犯众怒而放走凤妹,此情此景凤妹也跳入万丈深渊一起殉情,这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八。现在彝族过“二月八”节之前都要举行“扎大路”活动,严禁外人入村,保住村寨安宁。节期,还要举行荡藤秋、飞越深箐比赛。有的村寨还有在道路入口用树枝、石头、木棒、柴禾等把路封堵的“扎大路”的风俗,禁止外人入村,以使节日安宁。由此可知,此“二月八”节属于禁忌的节日。

2.“二月八”节与民族战争

据传,古时彝族与另一民族因土地、山林、水源、矿山和石场等资源纠纷而开战。彝族部队被团团围困,有全军覆没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彝族首领急中生智、突发奇想,在山顶、路口各处烧起熊熊大火,并集中全体官兵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纵情狂欢,犹如神兵天降,胜似千军万马奔腾于天地之间,一时浓烟滚滚,尘土飞扬,威震四方。敌方误认为彝族援兵从天而降,于是撤出包围,这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八,为了庆祝战争胜利,把它定为民族节日。有鉴于此,此“二月八”节是庆贺战争胜利的节日。

3.“二月八”节与庆丰收

云南哀牢山彝族“二月八”则是过年节和庆贺旧岁丰收的节日,各村寨要举行不同形式的仪式和活动。王丽珠《哀牢山彝族“二月八”节的起源及其发展》认为,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华山一带口碑资料显示,“二月八”节源于远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之后,人类始祖带领民众战胜自然灾害,走出饥荒而拯救人类。为了缅怀和纪念彝族始祖而把农历二月八作为民族的节日。届时,舂粑粑、酿米酒、杀鸡宰鸭,甚至杀猪宰羊共同庆贺民族佳节。饭后,扶老携幼,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4.“二月八”节与踏青

唐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农历二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正是踏青、郊游、野炊和交友的大好时节,特别是年轻人更情钟于此。“二月八”节青年男女白天赶场,夜晚相约聚集打场、歌场围着篝火进行“踏歌”*踏歌:彝族常见的集体育、娱乐、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俗活动,称为“左脚舞”、“达体舞”或“蹀脚舞”。、对歌活动。中原失“礼”,求之四野。这正好是李白笔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民间“踏歌”场景。禄劝、武定、元谋等县金沙江畔彝族在二月八这天,从四里八乡来到武定万德乡赶场郊游,年轻人交友对歌跳舞,从中挑选意中人。由此形成“万德二月八”之民俗活动。

5.昙花“二月八”节

(1)“二月八”与插花节

传说古时云南大姚昙华山上有位名叫咪依鲁的彝族姑娘,能唱许多彝家调子,会绣各种各样的奇花异兽。一天她在山上放牧,突遇饿狼,青年猎手朝列若救了她和羊群,感激之下她送给他一朵雪白的杜鹃花,猎手又把它插在姑娘的头上,从此两人相亲相爱。昙华山上残暴的土官谎称在家中建了一座天仙园,请来仙女织布绣花,要每个村寨长得漂亮的姑娘送去伺候仙女,实则供他享乐。咪依鲁得知后义愤填膺,想搭救姐妹于水火之中。二月八这天,她在山上采了一朵有毒的鲜花插在头上,只身闯入天仙园,佯装与土官成亲,伺机将毒花泡入酒中,端给土官,与土官同饮,饮毕一起毙命。朝列若狩猎归来,发现咪依鲁已死去,抱着她哭得双眼流血,染红白色杜鹃花。彝族人民为了纪念除暴安良而献身的咪依鲁,把马缨花、山茶花视为吉祥的象征。每到二月初八,四里八乡的各族人民到昙华山采摘鲜花,在村前、寨口、路边搭起花牌坊,以示缅怀咪依鲁。

(2)“二月八”与洪水泛滥

此故事流传于云南大姚昙花山彝族地区,分“洪水泛滥”、“兄妹结为夫妻”、“生下肉团”、“寻找爹娘”和“定居”五个部分,这一传说现在也演变成云南楚雄彝族传统节日——“二月八”插花节。此节又称“马缨花节”,节期举行祭花神仪式,毕摩手持法铃,口诵经文,祈求花神降禄赐福、人寿年丰。人们采来马缨花编成花环挂在门上,遍插门楣、房角、畜厩、牛羊角、田园、农具和各种神位上,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花插在长者头帕上,祝福健康长寿;插在情侣发髻上,祝愿感情天长地久、终成眷属。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头戴鲜花,带着米酒、干粮到花会场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会场旁边伐枝搭棚,砍柴烧火,出现临时的花海“村寨”。花会开始后,吹起唢呐、芦笙,弹起月琴,拉起二胡,打跳左脚舞(跌脚舞),通宵达旦。

(3)“二月八”与马缨花

马缨花别称“索玛花”,彝语称为“麻”*麻:彝文尵国际音标为[mɑ2],“吉祥如意、顺顺利利”之意,是彝族植物图腾之一。,花称“麻薇”*麻薇:彝文尵値国际音标为[mɑ2viW2],义为“马缨花、索玛花”之意,是彝族植物图腾之一。,树称“麻思”*麻思:彝文尵丏国际音标为[mɑ2siW2],义为“马缨花树、索玛花树”之意,是彝族植物图腾之一。或“麻载”*麻载:彝文尵尦国际音标为[mɑ211],义为“马缨花树、索玛花树”之意,是彝族植物图腾之一。,是彝族植物图腾之一,其名称就包含“吉祥如意、顺顺利利”之意,讨亲嫁女、乔迁之喜、新春佳节等喜庆场合折枝带红色马缨花插在门楣之上,祈求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新居吉祥、新年新气象、喜事圆圆满满。即使是丧葬场合也折枝带白色马缨花插在门楣之上,代表丧事圆满顺利。

昙花彝族传说马缨花最初是御花园花王而遭牡丹花嫉恨,牡丹向皇帝进谗言而当选为花王,失势的马缨花逃离御花园到昙花山落脚,花官报于皇帝,派人搜寻到昙花山。当地彝族想留下马缨花并请求花神保护,官兵仍不罢休,把昙花山围得水泄不通。彝人情急之下与花神商议,急中生智用泥巴涂抹马缨花树干树枝,官兵看不出改变面貌之后的皱裂、厚皮的马缨花,马缨花由此得救。这一天时逢二月初八,彝人插马缨花祝福生活幸福美满、人寿年丰。

三、彝族“二月八”节与其他民族“二月八”节

1.傈僳族“二月八”节

彝语支民族傈僳族农历二月初八是本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中国民族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传统的刀杆节,主要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为‘下火海’,把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者在火炭上翻滚,用火炭洗脸,把烧红的铁链子拿在手里玩耍。第二天‘上刀山’,就是爬刀梯,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4丈的木杆上成为梯子形,表演者双手抓住刀梯,脚踩在刀刃上,一级一级往上爬,一直爬到顶上,有的还能在上面做些杂技表演。”[1](P244)现在有些地方此节成为带商业性质的旅游观光演出。

2.纳西族“二月八”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全民族法定的传统节日——三朵节,祭祀本民族本主神灵和最大的保护神“三朵”。此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称“三朵颂”,即祭祀“三朵神”。三朵又称为“阿溥三朵”,据传是一位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现灵,并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当年木氏土司奏请中央王朝敕封其为“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从此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未羊日云集到玉龙山麓三朵庙,并用全羊牺牲举行“三朵颂”隆重的祭拜仪式和活动。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傣族“采花”节

岩峰《景谷傣族采花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傣族采花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群众性节日,傣语叫‘囊迈’。……因而跟傣历新年(泼水节)结合在一起。”[2]云南部分地区傣族在泼水节(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相当于阳历四月中旬)前过“采花”节,如景谷县永平镇傣历“泼水”节前夕,沐浴净身,换上新装,到山上采摘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祖帕照,祈求佛祖降幅赐禄。休息之余,男女青年随着象脚鼓音乐节奏跳起民族舞蹈。男青年将杜鹃花、梨花、桃花、李花、墨水花等山花编成或扎成花环送给心爱的姑娘。所以,也就成为年轻人择偶求偶的民俗节日。此节最初源于宗教活动,即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约七世纪中期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宗教活动,后来融入郊游、踏青、交友和商贸的民俗活动事项,现今成了集宗教和民俗活动于一体的节日。

四、从彝语“补思姑”到汉语“二月八”演变看彝族社会的嬗变

彝语“补思姑”从原始意到现代意前后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宗教和汉文化的影响自始至终,无论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还是外来文化都作出各自的理解和注释,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并深深地刻上历史印记。由此也揭开彝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1.彝语“补思姑”原始宗教化

恩格斯曾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3](P223―224)彝族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因无法理解宇宙间各种奇异现象,并归于神灵,原始宗教由此而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力量形式。”[3](P666―667)彝语“补思姑”最初形态就是祭拜虫类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而后成为泛化了的祭拜孕育生命神灵的宗教节日,最后演变成融宗教节日、民族节日和世俗活动为一体的复合变体。

2.彝语“补思姑”汉化

彝族汉化现象和趋势势不可挡,其加速度越来越明显,影响和改变着彝族社会及其文化。在汉化方面,《凤氏本末》说:“(凤)英之在官也,正己爱民,勤于政务,四礼正家,一经教子,开辟田野,教民稼穑。”[4](P9)所谓“四礼”,指的是内地中原汉民族为主的封建伦理和道德规范,“一经”即“儒经”,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教民稼穑”,即边疆民族人民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彝语“补思姑”汉化也反映彝族社会及其文化变迁。

当今,彝语“补思姑”一词对于中老年人可能还略知一二,对于年轻人就可能陌生了。即使知道也仅仅限于汉语“二月八”及其民族节日,更多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而知了。彝族“补思姑”节庆文化汉化方面,随着汉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日趋式微。上世纪还蔚然成风的民俗事项,进入新世纪之后便逐步消失,有些地方处于完全消亡境地。

五、彝族“二月八”节的保护和传承

1.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心理动机是求异,不仅追求不同的自然景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追求异质的文化体验,从文化旅游考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及其传承人是保护和传承濒危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彝族“二月八”节也必须走申报非遗的路径方能更好地对其保护和传承。彝族“二月八”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应以逐级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插花节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下一步目标是国家级甚至世界非遗保护名录。各种形式的“二月八”节中,昙花山插花节可以利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信仰广泛、群众基础牢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申报更高层次的非遗保护项目,内容包括:一是以昙花山为核心涵盖和辐射周边村寨的区域范围;二是祭花神仪式,包括毕摩祭辞和诵腔、道具及其制作工艺流程、禁忌、仪式传承人;三是围绕插花节的其他民俗事项,篝火晚会、百灵鸟山歌比赛、服饰赛装、“花仙子”选美比赛、跳舞比赛、青年男女传统求偶活动等。

2.旅游线路规划

昙花坐拥中国非遗保护名录——《梅葛》、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中国《彝剧》诞生地、咪依噜故乡、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世界100个著名的民族传统节日——插花节、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维也纳森林、中国彝家第一寨——彝园、省级“生态乡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插花节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非遗保护并非为了保护而保护,其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就要与现实结合,贴近人民生活,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旅游开发不失为有效利用的方式,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又产生积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语言自然消失一样,民族文化的消失消亡将不可避免,但是也不是无能为力、袖手旁观。在文化自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今天,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然形成共识,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现实结合过程中,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能达到文化与旅游双赢。面对五花八门的非遗和雨后春笋般的旅游项目,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值得思考也值得做的事情。昙华现在正在积极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把彝园彝家寨门、十八月太阳历广场、咪依噜公园、莲池公园、杨森广场、文化馆、二寺(昙华寺、觉云寺)、菜西拉特色民居、昙华石刻、滴水岩、姑娘房、蒸人甄子煮水锅、奈何桥、鬼门关、千柏林、千柏林跳脚台、拉乍们昙谷瀑布群、虎身佛面像、赤石岩红石壁、天然花园和昙华夕照等景点串联起来丰富充实昙花山景区,打造一条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的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3.打造旅游品牌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彝族“二月八”旅游品牌,申请商标和专利,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如彝文祭花神祭辞及其经书,提供可读可学的文本,满足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仪式和各种活动的影像资料,提供可视的光碟、下载的电子产品,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拍摄微电影,即可在掌中观赏;出版图文并茂的画册;制作纪念性工艺品;推出极具个性的旅游项目;展演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风情和民族服饰;插花花艺比赛及展演;打造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的“千柏林”歌舞晚会;现已形成彝族树葱炒火腿、荞粑粑蘸蜂蜜、龙凤汤和松茸羊汤锅等特色饮食文化,还可再挖掘、推出其他独具特色的饮食;酒水方面现已成功推出昙花矿泉水,与之配套,再推出昙花彝家小甄酒,弘扬彝族酒文化等。

希冀彝族“二月八”插花节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一朵瑰丽的奇葩,为当地民族文化事业、旅游发展、经济社会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引擎的作用,发挥正能量,服务现实,活在当下。

[1]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岩峰.景谷傣族采花节[J].山茶,1993,(3):6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何耀华.凤氏本末笺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祖鑫)

OnBuSiGuin the Yi Language and the Flower Arrangement Festival on the 8thDay of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Yi People

LI Shaohua & LI Kaichun

(SouthwestInstituteOfYeLangCultureOfMinZuUniversityOfGuiZhou,GuiYang550025,GuizhouProvince;People’sGovernment,TanhuaTownship,DayaoCounty, 675408,YunnanProvince)

The Yi languagebusiguoriginally refers to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sacrufucing insects? gods February 8 and late refers to the festival of “February 8”.It has undergone YiZu original religionalization and chinezition two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history,and was given the new cultural meaning,which announces and reveals influence to YiZu society,MinZu culture,folkways and language of cultural conflict,and objiectively represnts ancient and modern social changes of YiZu.

the Yi People; the Yi Languagebusigu;Flower Arrangemeng Festival; Society Change

2016 - 12 - 26

李绍华(1979―),男,彝族,文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副译审,研究方向:彝文文献整理、彝学。

K281.7

A

1671 - 7406(2017)01 - 0090 - 06

猜你喜欢

彝文彝语插花
插花吟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插花由易到难
贵州彝文信息技术研究概述
阿库乌雾彝语诗歌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以《招支格阿鲁魂》为焦点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
讽刺插花欣赏
黔西彝文文献中的孝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