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旨与担当:亚洲食学论坛的创立与追求
——2016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日本京都)致辞

2017-03-28赵荣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亚洲研究

赵荣光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宗旨与担当:亚洲食学论坛的创立与追求
——2016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日本京都)致辞

赵荣光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组委会要求亚洲食学论坛创始人、主席赵荣光向大会阐述亚洲食学论坛的宗旨与追求。是食生产、食生活发展的时代需求与国际食学界的推动、中国食学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促成了年会制的亚洲食学论坛自于2011年一路坚持发展到今天。每届论坛都是环球性的前沿,食学家汇聚的时代食学重要课题研究的高端盛会。历届论坛的主题确定都是基于国际视野食事热点、难点的重大问题,前瞻人类食生活与食文化趋势,提出并展开理论思维。向世界各国食学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食生产、食生活的知识与经验,促进中国食学研究的科学、健康进步,也为国际食学的发展贡献努力是亚洲食学论坛创办的宗旨。亚洲食学论坛是国际食学界同仁的民间学术联谊、联合组织,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没有任何政府支持,论坛组织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工。亚洲食学论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情态的一个特例,一种代表未来希望的“亚洲食学论坛现象”。“文化有根,文明无界”是亚洲食学论坛学术主张的基本原则。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与该种文化的独到创造,她们都是人类大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论坛期待并尊重、感谢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包容任何批评和不同意见。论坛组委会正在筹划并不断推动亚洲食学论坛的更长远发展。

食学;亚洲食学论坛;创立;宗旨

尊敬的主席先生:

尊敬的各位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受本届论坛组委会委托,在这里就亚洲食学论坛的宗旨与追求,向诸位禀报。

一、亚洲食学论坛的创立与宗旨

诸位都知道2500年前中国历史上那句“民以食为天”的名言,今天许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这可能是个片面化了的误解。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宗法和专制制度的紧密结合使小农经济土地上的中国一直因“吃饭”问题困惑,“饿乡”是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的自况。在我生命的前30年里,我一直因我和我的家庭经常饿肚子而忧心忡忡。20世纪50―60年代之际,我如同无数城市居民一样更深深为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所苦,后来知道中国广大农民的情况更惨。因此,我一直关心自家人和思考我们炎黄族群的吃饭问题。这或许是我所以走向食学研究的隐性心理因素。

其后,我有10年时间的农村生活经历,吃饱饭是我每天都要应对的现实。80年代初我作为直属于黑龙江省政府的一个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始了部门经济研究,关注的是粮食生产、食料供应、百姓餐桌与“吃饭”相关的几乎所有问题。然后我在大学里相继开授饮食文化、饮食民俗、食学典籍等食学相关的课程,那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筚路褴褛。

由于文史哲学、政治理论、经济商业等学科的爱好、教学与知识积累,使我的食学关注一开始就是历史路径与国际视野。事实上,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学术研究都是在不断汲取国际成果的前提下展开与拓进的。近代以来的食学研究则尤其如此,中国内地的食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时间进程上滞后了日本、韩国约20年。是日、韩、港台地区以及美、欧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率先开始了中华食学的文化与历史研究。滞后开始的中国内地烹饪文化、餐饮文化、饮食文化的研究者们总体的国粹心态与“弘扬”方式,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因此我明确坚定地认为:中国人的食学研究,我本人的食学研究必须穷索历史、放眼世界,努力获取一切滋养,扎扎实实进步。

于是,汇集国际食学家共同研讨彼此关心的问题,就是理所当然的任务。而在当今中国国情的学术生态下,这样高规格、大规模的严肃的学术会议,对于一贫如洗的读书人来说,几近天方夜谭。早在20多年前,我就与杰出的食学家石毛直道先生在书信中讨论过这一想法与愿望。

但是,我逐渐感觉到了时势和民心:环球时代食生产、食生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而“中国有话说”——人类食事的历史博物馆与现实博览园——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亚洲食学论坛可以做到“天下归心”。尽管困难重重,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和争取之后,我们终于于2011年成功举行了第一届亚洲食学论坛。来自亚、欧、美、大洋洲四大洲的食学家汇聚一堂研究时代食学的重要课题。

向世界各国食学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食生产、食生活的知识与经验,促进中国食学研究的科学、健康进步,也为食学——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发展贡献华人的热情与努力。这就是我们亚洲食学论坛创办的宗旨,也是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二、历届主题与组织

鉴于能力、精力以及会议质量诸多因素的考虑,创办亚洲食学论坛最初的设想是两年一次。但是,社会需求让我们不得不实行了一年一届的年会制。迄今为止,中国国内的省、市、自治区,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代表均已表达了主办亚洲食学论坛的意愿。

历届亚洲食学论坛的主题确定,均是基于国际视野食事热点、难点的重大问题,前瞻人类食生活与食文化趋势,提出并展开理论思维,以期积极影响社会风气良性演进。历届论坛主题分别是:2011杭州第一届“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2曼谷第二届“传统与现代化”;2013绍兴第三届“健康与文明”;2014西安“文化有根,文明无界”;2015曲阜“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以及我们正在隆重举行的京都——大阪第六届“饮食文化的交流——过去、现在与将来:通过交流的视野来揭示亚洲饮食文化的原动力”。每次论坛主题都代表了国际食学界同仁的前沿思考。

亚洲食学论坛是国际食学界同仁的民间学术联谊、联合组织。这是一个高度自由松散的读书人和学者学术交流平台。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没有任何政府支持,有限的经济支持都一次性完全投入到历届论坛的组织运作过程中。我创办并至今仍担任所长职务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属的会务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工。为了第一届论坛的圆满完成,本人从个人的中国杭帮菜博物馆设计方案酬金中支持了20万人民币。应当说,亚洲食学论坛的维系始终都在经济困窘中坚持。

除了在曼谷举行的第二届以外,几乎历届论坛的全部会务工作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的同事们全力承担的。他们主要是周鸿承博士、王斯博士、吴昊博士、郑南博士、马琼博士、吴欣博士、刘征宇博士预备、陆颖博士预备、郑思阳、叶方舟、巫云霞,以及正在美国访学的叶俊士博士预备等。正是因为这样一批以民族和人类事业为己任,竭诚奉献学术事业的青年才俊的努力,才维系了论坛的运转。亚洲食学论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情态的一个特例,一种代表未来希望的文化现象。海内外学者们一致高度评价并认可“亚洲食学论坛现象”,这给了我们青年人很大的鼓励。历届论坛,我们都得到了对我们事业充分理解的社会贤达的支持,他们是我们服务所在的浙江工商大学前校长张仁寿先生,我的朋友戴宁先生、赖江健先生、邵田田女士、王喜庆先生等。为了集思广益,为了体现亚洲食学论坛的国际性、高端性、公正与公平性,我们组建了亚洲食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常务组委会。正是有石毛直道、纽曼、萨班等这样一些国际知名的食学家的睿智指导、积极关心、热情帮助才让我们始终保持敏感神经、前沿思考、炽热激情。

在时下中国政府特定的期刊严格控制下,我们在《饮食文化研究》坚持了10年之久的大型期刊被迫停止之后又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开创了发表国际前沿水平学术论文的“食学研究”专栏,已经近40期,刊出论文一百几十篇。同样是我们支持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饮食文化研究”专栏则坚持了12年,发表了论文600余篇。同时我们也在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信息与思想。

三、我们的学术主张

“文化有根,文明无界”是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的主题,是我们对“丝绸之路”精神与历史贡献的概括,它同时也应当是我们学术主张的基本原则。我们谦卑地尊重任何一种文化,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与该种文化的独到创造,她们都是人类大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世界的食学家与一切同道、热心人共同关心人类大家庭的食事,我们期待并尊重、感谢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包容任何批评和不同意见。我们关注人类食事的所有有意义的问题,尤其紧密关注时下民众小餐桌——大餐桌的重大问题。我们期望食学研究不断掘进拓深的民主、自由蓬勃发展。

四、期待、收获与企盼

我们希望亚洲食学论坛能够越办越好,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早日发展成为更具吸引力、凝固力的国际食学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服务全体人类健康、幸福、进步食生活的目的,履行我们一代和以后无数代公知的历史责任。

我们期待“中华食学基金会”能够尽快成功建立。时下正在试行义卖本人的著作、书法作品等方式筹集资金。有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才可能维系论坛运行更有效、更规范、更长久的生命力;也才能稳定、有力、有序地支持年轻学者们的食学研究。

亚洲食学论坛正在成为国际食学界同仁的精神家园,但目前的规模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更多国别的更多学者更加紧密地交流信息、切磋共进。我们的名称虽然是“亚洲”,但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视野,却从来没有地域界限,我们是立足亚洲看世界,我们关心的是全体人类和当今世界的“大餐桌”。

由于全世界食学同仁的联袂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收获。但我们有更多的期待与企盼:总结评议食学研究成果;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选题;有计划地组织翻译多种语言的优秀食学著作;创办多种语言的食学期刊;促进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等等。

也许,已经古稀年龄的我等不到看到这一切都实现的那一天了。但是,人类文明就是前赴后继、后来居上,每个人的努力都是一块砖石,每一代人的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罗马却是一天天建成的,今天就是新的一天,非常有意义的一天。

谢谢!

(责任编辑 陈 兰)

Substance and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ment and Pursuits of the 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 - Speech on the 2016 Sixth Annual 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 in Kyoto

ZHAO Rongguang

(ChineseCulinaryCultureInstitute,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ZhejiangProvince)

The committee of Sixth 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 (‘AFSC’ for short) asked its founder and chairman Zhao Rongguang to illustrate the substance and pursuits of it. It is the time requirement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promotion of food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and efforts of scholars in China finally obtained this annual meeting since 2011 and never stop its developing even today. Every meeting is a high-leveled worldwide with food scholars and research highlights. Each theme of previous conferences is based on world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on food, while makes foresights of human’s food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future, brings out theoretical thoughts on them. Its pursuit is to learn from food researchers and advanc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n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orldwide; to promote Chinese food studies; and to make our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tudies. AFSC is a non-governmental academic org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on food studies, without any political interference nor financial supp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Besides, all its staff are volunteers. Nowadays, AFSC turns to be a uniqu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cademic situ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even a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future. The so called ‘AFSC phenomenon’ has consistently

high praise and recognition from scholars domestic and overseas. ‘Rooted Cultures, Boundless Civilization’ is the basic principal of AFSC. Every ethnic group in the world has its food culture with creation, all of them are indispensable to the human’s dining table. It expects, respects and appreciates any positive advice, as well as any criticism and different opinions. The committee is making efforts for its promotion in the long term.

food studies; 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 establishment; substance

2016 - 12 - 20

赵荣光(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饮食文化。

TS971

A

1671 - 7406(2017)01 - 0001 - 03

[主持人语]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于2016年12月5―7日在日本成功举行,作为重大的国际食学研究动态,本刊发表了论坛主席的致辞与综述两篇文章以飨读者。高成鸢、赵建民、李建刚三位先生都是食学界名家,他们的三篇文章是对新近出版的赵荣光著《中华饮食文化史》的评介。《中华饮食文化史》是赵荣光积四十年之功的食学研究积淀,同样是中国乃至国际食学研究的要事,读者当能从中获得有意义的资讯。

学科主持人简介:赵荣光(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城市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饮食文化。

猜你喜欢

亚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亚洲足球
全新的亚洲市场——东盟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