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的培育

2017-03-28林兆龙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培育人文

林兆龙

(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的培育

林兆龙

(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需要一大批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因素,高校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个人自律意识欠缺等因素成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培育人文素养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此,通过倡导社会良好风气,完善人才需求结构;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注重灌输人文知识;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文素养培育;端正网络阅读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在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制造;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包含个人的诸多个性品质①,应用型本科大学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迎合市场需求,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对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与社会对健全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的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和各种压力倍增,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也严重冲击、侵蚀高校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应用型本科大学在为社会输送符合制造业强国人才的同时,既要重视人才的技术性,也要重视提升人才的人文素养,努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且能感知他人和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精神成人的大学生。

一、人文素养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个性品质[1],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展动力。高雅的人文素养往往表现为自觉关怀他人、社会及感受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健全应用型人才人格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美国工程技术认可委员会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了明确的阐述:“人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工程师充分意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在决策中更好地考虑其他因素”,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仅有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可见,应用型本科大学要注重工程科学、技术教育以及人文素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分配,通过开设人文、经济、管理、法律等通识教育课程,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创造条件。

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不仅仅是培养普通的“工匠”,更要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匠才”。由于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处于社会一线岗位,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应用技术,还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需要具备面对挫折时的抗压能力,具备对他人善良的同情心,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等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需要

为获得在即将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竞赛中的领先地位,各国纷纷提出本国的工业革命构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通过整合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我国于2015年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③,并通过中德产业园等形式,全面对接德国工业4.0,设想通过“三部走”战略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在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新建本科高校为中国制造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有创新精神,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查、判断,整合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中的各项资源,实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资源配置。

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培育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竞争优势。而丰富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大学生不断向上发展的永恒动力。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应该拥有未来将从事行业的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操,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这样,应用型本科大学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效防范大学生在未来从事的职业中利用掌握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践踏善良的道德和良知。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的是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要经常和实验室打交道不同,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更多时候是必须与社会打交道,要处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能发挥较强的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感知他人,尽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毕业生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就是该大学办学成果的认可。这种社会的广泛认可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应有型本科大学的自身发展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需要有厚重的人文素养情怀。一所大学,缺乏人文素养,很难关注民生,其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导向与社会的发展难免会发生偏颇。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在讯息万变的时代中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模式。同时,应用型本科大学强烈的人文素养将促进高校不断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在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回馈社会以获得良性循环。

二、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不良的社会风气④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精神文明方面却没有获得同步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经常被批判、抛弃,但是,与时代变化相符合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健全。儒家提倡“由己”修身,以达“仁德”的思想,对当今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实现远大理想有积极的启示。[3]然而,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面临各种新旧道德规范选择的迷茫,诚信观念很容易被机会主义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常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

社会存在的诸多不良风气如物质主义导致人们过分以追求物质为主要目标,而对精神的追求却少之又少;消费主义往往导致人们把人生的价值建立在物质财富的消费上,以炫耀个人拥有的财富为乐;极端利己主义将利用他人甚至牺牲他人实现自己生命目的为手段,为了一己之力,出卖友谊、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传统道德在现实面前非常脆弱,整个社会面临严重道德滑坡。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加剧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困难程度。

(二)家庭教育存在功利性因素

家庭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受到传统“士、农、工、商”思想的影响,社会普遍认同“学而优则士”。家长为了赢在“起跑线”,进入唯分数论的误区,认为考得好就是学得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从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孩子学习人文知识的宝贵时间段都花在卷子和分数上。家长经常忽略孩子感知他人、社会和感恩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让孩子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部分家长总存在“自己的孩子最好”的误区,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助长孩子以自己为中心,人际关系僵化,自私自利等的不良习惯。在高考报考志愿和选择专业时,家庭往往鼓励孩子迎合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技术需求,把今后就业的难易程度排在第一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率的基础上。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很多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文类专业很难招到优秀的学生。可见,家庭教育中的功利性因素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偏差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使命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办学地位一般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的特点。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的设置方面普遍强调学生的技能性、应用性,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弱化其育人的功能,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重视程度明显偏低。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应用型本科大学从实用主义出发,把高校办学等同于学生就业和智力投资的过程。[4]在高校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有效建立,必然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失衡,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用型本科大学在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时,尽管都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但是有关人文课程往往仅限于公共基础课和校级选修课,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也是相当有限。在教学体系中,应用型本科大学一般都建立了以“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5]遗憾的是,其教学体系中鲜有人文课程或人文素质提高的课程安排。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中,应用型本科大学往往把实践基地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基地,通过平时教学中的实习或实践行为,在互动中完善学生专业技能。对教学平台的选择,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而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平台基本上不存在,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更是趋近于零。可见,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育模式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环节。

(四)个人面临网络和现实双重挑战时选择错位

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大学生群体中“低头族”不计其数,碎片化阅读,反主流阅读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在浏览电子屏幕时最主要的特征。各种迹象表明,“颜色革命”的阴谋在西方国家依然没有消亡,为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西方反华势力通过有组织的网络“写手”,编辑各种反主流网络“软文”,在各种社交媒体发布。大学生通过“快餐式”阅读,盲目相信网络推送的这类文章和不良信息,逐渐形成依赖网络搜索信息,放弃阅读人文经典著作的习惯。同时,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低俗、恶俗、媚俗的不良信息也缺乏抵抗力,他们在网络上有意无意的点击催生出像“干露露”“凤姐”“郭美美”等负能量的“网红”。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出现偏差,也直接催生网络上由大学生直接参与的“裸贷”“日日贷”等不良现象,甚至出现大学生因为无法还清这类非法贷款而自杀的悲剧。这些无不与大学生缺乏有意识提升自身“真、善、美”等基本人文素养有关。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现实主义倾向较为严重,认为念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找工作。大学生把大学阶段等同于职场竞技,尤其体现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担任学生干部,如何顺利入党,如何快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对于公共基础课以及人文课程的课堂,各种请假、低头看手机现象相当普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做英语四六级考题,很少有大学生主动阅读经典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知识。

三、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模式分析

(一)倡导社会良好风气,完善人才需求结构

应用型本科大学存在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特点,学生要经常参与各种课程实践和社会活动,其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在目前社会存在新旧道德标准更替的情况下,社会主流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新兴的社交媒体中,占领道德的制高点,通过政府的监督机制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依法依规,宣扬传统道德精华,抵制腐败、堕落文化。政府有关部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评价体系,倡导重义轻利,让基本的“真、善、美”人文元素深入人心。对于网络上和社会上出现的低俗、恶俗或媚俗等突破道德底线,践踏社会良知的不良行为,相关部门要严加惩戒,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挥政府应有的引导和监督职能。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着眼于长远利益考虑,不仅要强调人才的技术性,更要强调人才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素养是个人创新意识的源头和向上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要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大量的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更需要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精神和攻克科技难题的领军人才。尤其是,对特定行业的人才比如医务工作者和医疗管理者,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将面对一群特殊的群体,社会在选择这类人才时要特别强调考察其是否具备充分的伦理道德因素。只有那些人文素养浓厚,对生命怀有崇高敬意的医务工作者和医疗管理者才会在医疗行业保有怜悯之心,真正恪守良知,尊重生命。

(二)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注重灌输人文知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父母的举止言谈对孩子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将起到启蒙作用,直接影响孩子情商的发展。各种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的事业和家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非智力因素的高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抵御唯“分数论”,关注孩子的成绩之外的成长。通过配合学校幼儿教育,在孩子们的游戏学习中,逐渐灌输传统中国文化精髓,教育孩子学会感知他人和社会,学会感恩;通过鼓励孩子和他人的交流和游玩,逐渐对孩子的人文素养进行启蒙教育,培育其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和独立战胜困难的能力。同时,在孩子幼儿阶段,家庭要积极避免让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兴趣班,摒弃“赢在起跑线”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有意识播撒人文素养的种子。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中学阶段是孩子精神成人的关键期。家庭通过正确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义利之争,克服困难,自觉抵御不良思潮冲击,通过鼓励孩子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防止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利益主义倾向,有意识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阶段,要主动鼓励学生多学习历史、地理、自然和政治等人文课程。在报考高考志愿和专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专业强烈的兴趣爱好将促进大学生不断战胜学习困难,不断挖掘学习潜能。因此,从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到中学阶段的精神成人过程中,家庭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文素养培育

当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管理者集各方智慧制定优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迎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时,却不知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RichardCharlesLevin)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在莱文看来,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并为终身学习和获得幸福的能力打下基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才需要开始学习和掌握。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转变教育理念,适当弱化理工科课程,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对应用型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大校要重视课程交叉融合,兼顾科学和人文,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一定的人文课程专业必修课。通过完善课程设计体系,引导传统文化精髓进课堂,通过提炼地方文化资源的精髓,凸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引导大学生在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锤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6]打造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课外文化品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比如,文传院系的学生通过参与学生新闻社团,拍摄微电影等形式记录真实的社会生活,建筑工程院系的学生通过参与校外廉政基地以提高其职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育、文艺院系的学生通过协助妈祖信俗活动以弘扬妈祖大爱文化,等等。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在校内外建立相应的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学到技术技能,也在运用技能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与学的不断互动,实现高雅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切实提升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端正网络阅读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新媒体时代,网络是传播各种信息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战略依然存在。网络社会的大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信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在平时网络阅读过程中,要坚定主流的道德选择,对网络上低俗、恶俗、媚俗信息要有起码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对这些不良信息不传播,不评论,防止无意中对这些文化毒瘤的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一些恶意诋毁,妖魔化社会公众人物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在学校和主流媒体的引导下,大学生要积极在网络世界发现、传播“真、善、美”。同时,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学生也要通过阅读文学经典,系统化的吸取传统文化精髓,通过网络媒体和经典著作的共同作用有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

个人实践能力的差异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意志品格、情趣爱好、自我意识、认知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大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校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培育。首先、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交流实践,充分认识其他学生群体,增强其人性中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其次、在参与学校社团实践和学生会活动中,不忘初心,避免功利主义的活动选择和价值导向;在参与社会实践工作中,既要立足现实,避免现实主义,也要有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梦想精神。最后、通过参与不同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团队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课堂学习和课外的实践中,积极探讨研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团结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逐渐提升其人文素养,实现大学阶段的精神成人目标。

结语

应用型本科大学在为社会输送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要结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育。高校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入手,科学、合理的安排人文素养的体系化教育教学;并结合现代网络自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在新兴的舆论领域倡导传统文化精髓,获取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话语权,同时要积极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学习文化经典,参与社会实践,创造各项青年学生交流活动,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形成健全人格,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造条件。

注 释:

①“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s,意思是人性、教养;现在主要指人的内在道德素质;“素养”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人文素养”又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应,就其核心而言,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体内涵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参见史习明.论高职学校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4):72-74.)

②应用型本科大学又名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应用型大学,是指服务“中国制造2025”目标,以应用型的类型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职责使命的本科院校。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参见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③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我国政府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即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参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④所谓社会风气,是指在某种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或某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表现出的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行为,是该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群体性的、直接外化或体现社会意识的客观活动。社会风气具有群体性、习惯性、感染性、连锁性等特征。(参见谢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6):69-71.)

[1]谢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6):69-71.

[2]张红梅,王淑荣,孙晓东.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123.

[3]董正平.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J].昌吉学院学报,2016,(5):99-103.

[4]马文娟.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13.

[5]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5):130-133.

[6]饶品良.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与利用[J].昌吉学院学报,2016,(2):85-88.

G641

A

1671-6469(2017)-06-0082-06

2017-09-16

莆田学院思政专项资助项目“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的培育”(2015040);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福建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研究”(JAS160476)。

林兆龙(1979-),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法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培育人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