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女性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基于新疆清水河哈萨克乡女性的个案分析

2017-03-28孙业成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家乐清水河哈萨克

高 婕 孙业成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民族地区女性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基于新疆清水河哈萨克乡女性的个案分析

高 婕 孙业成*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近年旅游业迅速的发展,旅游地女性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同时开拓了自身的视野。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乡不同民族女性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环境、个人组织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提高家庭收入、建设家乡形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方便照顾家庭的参与动机。当地女性成为“农家乐”“牧家乐”老板或雇员、采摘园的雇员,组织成立刺绣合作社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旅游开发,也为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保护和传承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民族文化。

女性;旅游发展;社区参与

民族地区旅游业是一种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为资源,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旅游形式。民族地区旅游以其特殊的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大步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推动使民族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繁荣的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为女性的就业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女性在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旅游发展对于女性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民族旅游地女性作为旅游地发展的重要支持群体对当地旅游业的变化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关注。但是目前学者多关注于西南地区女性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在西北地区的研究十分有限,且现有研究中涉及民族较为单一。

以社区参与为视角通过对清水河哈萨克乡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观察和对参与其中的哈萨克族、汉族、回族女性进行深度访谈,探索当地女性参与民族旅游发展的动机、方式、影响与问题。清水河乡的哈萨克族、汉族、回族女性从之前的家庭主妇、农村劳动妇女、乡村女性干部、女性进城打工者等工作转变为“农家乐”“牧家乐”的老板和雇员,不同民族、不同工作的女性其参与动机、方式与结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访对象主要有:“农家乐”老板、“农家乐”雇员、刺绣合作社员工,包含汉族“农家乐”老板6人,回族“农家乐”老板1人;哈萨克族农家乐雇员2人;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员工1人。调查方式以逐户访谈、观察和参与观察等方式为主。

一、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乡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地处天山北麓中段,位于玛纳斯县南部76千米处。南以天山主峰古尔班多博克达山之分水线与和静县分界,东与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毗邻,北邻旱卡子滩哈萨克民族乡,西隔玛纳斯河与沙湾县东湾镇、戈壁明珠石河子市为壑。乡政府驻地在月牙台子村。全乡辖:牙湖、团庄、乔亚巴斯陶、贝母房子、坎苏瓦特、芦草沟村及月牙台子居委会。辖区面积2876平方千米,东西宽32千米,南北长87千米。全乡人口约7230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塔塔尔、土家族等6个民族,哈萨克族占80.3%。长期以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聚居、富有民族特色的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

清水河、玛纳斯河、塔西河将蕴含宝藏的山峦缠绕。南部山区苍松翠柏,冰川晶莹剔透,更有天然的肯斯瓦特水库在山畔旁。大自然赋予的优美环境,为清水河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自然的地理环境。2015年初,清水河哈萨克乡开始重视旅游发展,同时肯斯瓦特水库库区基本建成,以“农家乐”“牧家乐”、民族手工艺产品的销售、自然风光欣赏为主要形式。如红坑村的农家乐,全村依托肯斯瓦特水库和玛纳斯南山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家乐”,到2016年8月,全村“农家乐”餐饮接待户达到9户。提供给游客的肉类基本都是当地牧区放养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其中两家“农家乐”还有百亩苹果树、杏子树、海棠果树提供游客免费采摘;有贝母房子村的刺绣合作社,生产出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哈萨克族传统民间手工艺绣品;有团庄村、五道崖景区和大石湾景区的各个“牧家乐”分布。

二、当地旅游发展中女性社区参与的方式

社区参与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物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承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从狭义的角度讲,社区参与概念则仅仅指居民的参与实践。社区参与的结构分为:参与的主体—社区居民,参与的客体—社区内和各种事物,参与的心理动机—公共的社区参与精神,参与的目标取向—社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2]。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田野调查,了解到清水河乡的女性在与政府进行相应的沟通之后自己进行规划、管理参与到旅游发展当中来,发现清水河哈萨克乡的女性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是多元的:当前,女性在社区参与旅游主要表现为经济方面,即从旅游业中获得部分经济来源。清水河哈萨克乡女性取得收入的主要方式有开“农家乐”“牧家乐”、果蔬采摘园和刺绣合作社这样多元化的形式。

(一)农家乐

“农家乐”旅游,是结合自然生态环境满足游客身处大自然、舒缓生活压力、放松心情和娱乐的旅游需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在村民家庭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以“餐饮、住宿、欣赏风景”为主要内容,给游客带来了集游玩、体验、娱乐等活动为一体的旅游方式[3]。根据笔者的了解,清水河哈萨克乡的“农家乐”主要分布在红坑村,共有9户,另外月牙台子社区有1户。其中有6户“农家乐”老板都是女性,所有的“农家乐”都有女性雇员参与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肯斯瓦特风情园农家乐”老板:这位女性曾就职于玛纳斯县中医院,2016年6月决定回家乡开“农家乐”,无论是“农家乐”房屋装潢的设计,还是养生特色菜的调配都有亲自参与。平时琐碎的活比如:配菜、收拾台面、打扫卫生、洗碗等也都亲力亲为。

(二)牧家乐

“牧家乐”就是以牧业和牧区为基础,并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是以牧区文化景观、牧区生态景观、牧业生产生活活动及其传统的游牧民族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清水河哈萨克乡地处天山北坡,有着大片的草场,团庄村位于玛纳斯县以南55公里处,正在进行旅游生态村的规划。但是目前在运行当中的项目只有3家“牧家乐”,经营者全部为哈萨克族女性。目前团庄村的“牧家乐”也仅仅是提供吃饭、住宿、旅游观光,这些哈萨克族女性只负责做饭、收拾毡房等工作。随着旅游生态村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女性会参与到地区旅游发展当中。

(三)采摘园

采摘园融合了旅游观光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等多项功能,把观光采摘纳入农产品增值服务范畴,使旅游成为农民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重要手段。农业与旅游的对接,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找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旅游与农业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实现旅游与农业的双赢。贝母房子采摘园占地面积150亩,乡政府大力支持投资10万元为其园区内修柏油路两条,园区内供采摘的果树有苹果树、海棠果树。采摘园内植物种类杂多,由于资金问题现在缺少统一管理,仅有两名哈萨克族男性和一名哈萨克族女性在打理园区。在采摘园中这名哈萨克族的女性与参与“牧家乐”的女性工作相同,如果有客人提出采摘鲜果的要求则会由哈萨克族女性带路进行采摘。

(四)刺绣合作社

近年来,花毡作为地毯、装饰品逐渐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目前,政府开始支持哈萨克族的花毡工艺的发展,在贝母房子村、牙湖村、坎苏瓦特村开展刺绣合作社,大力组织哈萨克族女性学习花毡的制作方法,以这样的方式,传播与继承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政府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扶持刺绣合作社的发展,分别在贝母房子村、牙湖村、坎苏瓦特村成立刺绣合作社。牙湖村刺绣合作社和坎苏瓦特村的刺绣合作社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合作社,贝母房子村的刺绣合作社规模相对较大,由贝母房子村的前妇代主任和本村十名哈萨克族女性组成,涉及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家庭装饰等多个领域。平时手工或者使用机器做出的刺绣产品就挂展在合作社中供客人挑选,如有客人定做也可以在家完成工作。清水河哈萨克乡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利用当地文化发展旅游生产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刺绣旅游纪念品、实用工艺品的同时,传承了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

三、当地旅游发展中女性社区参与的动机

动机的根本是需要,但只有当需要与个人的某种想要到达的目标相结合时,才能转化为动机,此时的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真正动力。动机的直接表现是动力,但动机只有在合适外部条件下才能表现为外显的行为。清水河哈萨克乡的女性由于个人的种种需求,加上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参与到旅游当中来。不同的身份、角色有着不同的动机,作为“农家乐”的经营者来说,女性的参与动机是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相结合的,其主观原因是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客观原因是建设家乡形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等。作为打工者的女性其参与动机主观原因多一些,表现为方便照顾家庭成员。

(一)提高家庭收入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较其他产业而言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相对较少、经济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污染少等特点。旅游作为直接层次上的最终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社会资金、促进居民消费、带动民间投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水河哈萨克乡正处于旅游开发初期,目前参与旅游发展的人还是少数,提高家庭收入是许多女性最基础的要求。杨女士在开“牧家乐”之前在当地县城打工,一个月能有2300元的收入,但是随着孩子花销的增加,杨女士的收入也变得紧张起来。现在开起了“牧家乐”,因为杨女士是回族,有自己固定的穆斯林客源,相比较之前在县城打工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个案1:杨女士,回族,42岁,“牧家乐”老板:2015年5月开始在山上一个人开起来了牧家乐,丈夫承包牛圈羊圈,搞点小工程。从小儿子上初中开始,就在县城陪孩子读书,照顾孩子。孩子在玛纳斯县上学的时候我一直在县里的饭馆、干洗店、蛋糕房打工。后来儿子考上新疆内地高中班了,越来越大了,花的钱也越来越多了,给人打工就那么点工资,就想着自己干干吧,看怎么样,的确干下来发现比给别人打工要强一点。现在收入比种地来说有所提高。种地农民都是春天把钱投进去冬天才能见钱,这个不管怎样是有点活动的钱,孩子在学校需要用钱了,打起钱也方便一点。

(二)建设家乡形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是带动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途径之一。在玛纳斯县管辖的7个镇、1个乡、3个民族乡中,清水河哈萨克乡的经济发展是相对落后的。清水河哈萨克乡依托南部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红坑村整村推进“农家乐”旅游,为当地农民探索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村民李女士之前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其丈夫在乌鲁木齐工作。今年,夫妻投资40多万元,在自家林地建起了“农家乐”。毡房、KTV、台球、生态采摘鲜果等娱乐项目一应俱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前来游玩。李女士想借着这个机会,来推动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对于传统农村家庭来说,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单一的收入方式,更多的村民通过提供住宿、餐饮、开放自家果园等方式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农家乐”刚开始运营,收入仅仅可以弥补支出,但是李女士的这种行为给村民起到了带动的作用。村民看见李女士的“农家乐”开得有声有色,也计划在玛纳斯河沿岸投资开“农家乐”,致力于发展成为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库一线旅游景区,以提升家乡的形象,走向致富道路。

个案2:李女士,汉族,“农家乐”老板:当时开“农家乐”的时候有一些想法,我虽然出去闯荡几十年了,93年下去(玛纳斯县)的,现在有23年了。但是每次回来我看我们家乡这些村民的精神面貌、住房、建筑等各个方面的条件确实是比较落后的,现在清水河乡是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最贫穷的乡了,那我就回来发展吧。我还动员我侄子过来开“农家乐”,以后这东边还要有7、8家“农家乐”呢,这样连起来做,打造旅游景区形成竞争,肯定做的好。对于我自己来说,挣钱不挣钱都是次要的,搞出点特色产业能把家乡经济各方面带动一下,让我的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就如我所愿了。

(三)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花毡作为地毯、装饰品逐渐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花毡制作手法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后,加上现代工艺方法下制作出来的地毯及化纤地毯在市场中的层出不穷,同时因为花毡的价格十分低廉,造成了现在愿意学习花毡制作方法的哈萨克族年轻女性越来越少,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哈萨克族的花毡工艺,在贝母房子村、牙湖村、坎苏瓦特村开展刺绣合作社。通过大力组织哈萨克族女性学习花毡的制作方法,使更多的哈萨克族女性了解、精通哈萨克族的花毡工艺。以这样的方式,传播与继承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个案3:古丽娅女士,哈萨克族,51岁,刺绣合作社组长:我是由之前村上的妇代组长现在全职做花毡,现在组织十名女性于2015年7月组成了刺绣合作社。很多人喜欢,会来定做。以前都是手工做的,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妈妈、邻居学会了。4米长,宽两米的花毡,两个人要做一个半月。也有机子绣的,比手工做起来要快一点,是我们最近才学会的。现在的年轻女性,尤其是出去上学的,会做花毡的越来越少了。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它发扬出去、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哈萨克族的文化。

(四)方便照顾家人

为方便照顾家人,很多女性都选择就近就业。因为不能及时地照顾到家人,即使在距离不远的县城工作,也是不放心的,这样的想法在中年女性身上体现较多。而年轻女性大多数情况下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考虑就业问题。这些女性的子女也已成年,多在乌鲁木齐、昌吉谋职,更趋向于留在城市工作。对比之下中年女性多数以照顾自己的家庭为主来选择就业问题。

个案4:努尔古丽女士,哈萨克族,40岁,度假村雇员:来这里工作两个月了,才从玛纳斯县回来的。去年在玛纳斯县一个私人开的食堂里拉面,一个月2300元。现在在度假村一个月1700元,但是家在这个(清水河哈萨克乡)地方,可以把钱存下来。我老公在大石湾(景区)宰羊、蒸抓饭,晚上回来。我在度假村就是干杂活,配菜、洗碗、搞卫生。晚上回来洗衣服做饭、烧点奶茶、煮点肉、做酸奶给家里人喝。

四、女性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方式过于单一

清水河哈萨克乡的女性参与方式在旅游发展的初期过于单一,这也是由当地的经济条件所造成的。女性在参与民族旅游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旅游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清水河哈萨克乡的女性没有固定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和家庭中每人平均3亩土地以及自己饲养的牲畜获得收入以外再无其他经济来源,使得很多女性难以以更好的经营方式进行参与,从而限制了社区中女性参与的范围与程度。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旅游开发的设想得不到实现。从前的发展多为村民、牧民自发组织,政府缺少统一管理与投资,个人资金不到位,只能开一些中、小型“农家乐”“牧家乐”。目前旅游项目也仅限于“农家乐”“牧家乐”、采摘园和刺绣文化项目。单一的旅游项目给女性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局限性,使女性的工作停留在做饭、打扫卫生、配菜、做手工等方面,长远来看不利于女性的职业发展。

(二)个人的职业能力有限

女性参与旅游业给女性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有了更多地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女性的生活进入了公共领域。参与旅游的发展唤醒了各民族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意愿,为女性创造了就业的机会,使女性的身份发生了转变。由于个人经营能力的不同,有的女性从之前的家庭主妇、打工、务农等职业开始转变成自己计划中的职业,成为农家乐老板,自己经营一份事业;有的女性组织能力较弱,在农家乐给他人帮忙也是乐在其中。这些女性在旅游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转变了职业的轨迹,实现了自我价值。

但根据笔者调查,参与旅游发展的这些女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仅有一人,并且仅仅这一名女性也不是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的。乡政府的各项管理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但是具有系统性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女性人才是空无一人的,缺乏专业的旅游开发决策、设计等高层次人才的严重的直接后果是,在设计旅游发展的蓝图时不能充分地把握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涵,也不能专业的从整体性的角度研究和把握旅游区的民族特色和发展规划方向。在清水河哈萨克乡的具体表现为旅游开发层次低,服务项目重复且单一,多为“农家乐”“牧家乐”,导致旅游地开发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并没有充分展现出当地的特色,肤浅地将有着宏大精深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乡开发成一个个吃饭、喝酒、唱歌、跳舞的场所。并且“农家乐”之间相互模仿,例如:一户“农家乐”有KTV,那另一户“农家乐”也会置办音响、显示屏等设施,且很可能不追求质量。

(三)政府的开发力度过小

很多女性从外出务工投入到当地的旅游发展中,无论是自己投资做老板,还是为别人打工,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外联系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可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也有限。但当地政府对清水河哈萨克乡未来的旅游发展也做了相应的规划。首先,将团庄村打造成为旅游生态村,该村位于玛纳斯县以南55公里处,旅游生态村规划占地8平方公里,全村有324户1326人,其中哈萨克族占82%,旅游生态村主要是以哈萨克民俗风情为主题,以牧民定居安置、哈萨克民俗风情体验、林果采摘休闲、生态农业休闲为主要功能,最后融合民俗生态旅游业、牧业、林果业和科技农业四类产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民俗旅游生态村。其次,打造肯斯瓦特水库旅游综合体,依托玛纳斯河沿岸和水库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建立水上漂流、画舫游览、岸上生态采摘、哈萨克美食、民俗表演和玉石赏玩项目。目前政府扶持开发的仅有五道崖景区和刺绣合作社,其他项目在乡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均由女性个人家庭自发组织开发。但毕竟民间的力量以及资金来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的开发,从而影响了女性的参与度,同时清水河哈萨克乡的旅游发展状况对于乡政府的规划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对女性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应当把女性参与旅游业发展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中。这样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并为旅游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府可以对参与旅游发展的女性给予政策性扶持,从规划、引导,充分整合人社、旅游、农业等各部门优惠政策及项目资源等方面出发,给予女性参与更多支持[5]。如开发资金(包括政策性扶持贷款)、税收、信息服务和提高组织化程度方面等给予优惠,同时政府应为女性争取一些用于旅游发展的项目基金。鼓励女性个人通过合法途径吸引资金来源,可以在接待游客,与游客交谈过程中,积极寻求有投入能力和意向的个体或单位团体进行合作与赞助,资金充足才能使女性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政府要将各种给予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实到个人身上。在民族地区经济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资金扶持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取得良性循环。

(二)加强对女性的专业培训

要真正使旅游发展得更好,就要对更多的女性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政府部门需加强社区参与的观念,提高认识拿出一部分专项用于发展当地的旅游培训教育,专门用于培训当地的女性参与者。发挥当地妇联组织的作用,激发女性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举参与民族旅游的女性精英与骨干,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积极汇集参与到清水河哈萨克乡旅游发展中的人民群众进行经验分享与心得交流,集思广益去解决他们在旅游参与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积极有效地给出相对的建议或解决的办法。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从事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参与到旅游发展中的女性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培训的费用问题可以尝试由政府和参会的群众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担,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参会的群众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培训内容方面,可以是对社区民族旅游参与者的旅游接待、旅游规划与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运作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可以是对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方面的培训,等。

更是要发挥当地民族特色,重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劳动舞、白天鹅舞、熊舞、冬不拉制作技艺、木雕、根雕、石雕、民间黑肥皂的制作技艺和民间摇床子的制作技艺等,支持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参与和文化的传承。通过教育和学习,使更多的女性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结论

民族地区旅游正在成为少数民族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清水河哈萨克乡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扶贫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发展离不开女性的参与,旅游发展能够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传统民族工艺产品制造业。女性积极地参与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出建议,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应适当的介入,为女性的参与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使旅游发展走向多元化,全面促进女性在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

[1]孙新.基于性别分析的乡村社区妇女参与民族旅游问题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县小庄村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伟庆.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创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聂爱文.关于“观光农业”与“农家乐”之辨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5,(4).

[4]聂爱文.牧家乐:游牧文化展演与牧区和谐发展——以呼图壁县哈萨克族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中农村妇女就业与发展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07,(1).

F592.7;C915

A

1671-6469(2017)-06-0036-07

2016-10-02

高婕(1993-),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孙业成(1963-),男,安徽巢湖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家乐清水河哈萨克
深圳市家乐威顿家具有限公司
清水河边
深圳市家乐威顿家具有限公司
深圳市家乐威顿家具有限公司
Removal of GaN film over AlGaN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BCl3/Ar atomic layer etch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一件与卫拉特人有关的清代哈萨克文档案文书研究(哈萨克文)
陆西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走不出清水河
一条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