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即培训”的有效策略

2017-03-28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第二小学张卫星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研笔者培训

□文/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第二小学 张卫星

“课堂即培训”的有效策略

□文/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第二小学 张卫星

“课堂即培训”就是把课堂当做教师培训的核心载体,教师培训应基于课堂并围绕课堂展开,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课堂即培训”是对当下一些学校校本培训思路的厘清。因为只有围绕课堂展开的培训,才能吸引教师们主动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才能造就优质教师,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2014年下半年,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学校2013学年的“课堂即培训”实践,撰写了《课堂即培训,怎么做?》一文,结果文章先后在《浙江教育报》《师资建设》《青年教师》等刊物上发表,表明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即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2017年7月12日至7月29日,笔者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组织的“小学数学教师校本研修指导力90学时培训”。在其中学员论坛环节,笔者在没有PPT辅助的情况下阐述“课堂即培训”的做法,结果全体学员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听完笔者的发言,实属罕见!事后,国培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巩子坤教授高度肯定了笔者的发言并给予积极评价,让笔者信心满满!现将自己坚持四年的“课堂即培训”工作再做一次梳理,再做一次提炼,与大家共享!

一、唤醒——“课堂即培训”的前提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受当下多元思潮的影响,农村教师的想法也变得多元起来。如一些中老年教师,自以为职称已经到顶,常常以“把机会让给年青人”为借口,让自己远离校本培训的主战场;一些青年教师则因为工资、爱情、生活等原因,虽人在学校,但心却在校外,对校本培训工作不上心,不愿投入智慧与思考……凡此种种,在农村学校真实而又较大面积存在。因此,若想在农村学校做好校本培训——“课堂即培训”工作,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先唤醒教师的成长意识、成长灵魂。

1.讲座唤醒。凭借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历,利用学校“教育大讲堂”这一平台,笔者多角度、多侧面畅谈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力求唤醒全体教师成长的灵魂。四年来,笔者先后在“教育大讲堂”上作了20次讲座,平均每年5个。这些讲座既有教学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教师心态调整方面的。由于不断变化讲座主题,既吸引了教师,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讲座《爬山与教育》,让大家感受到上山很吃力,下山也吃力,既然都吃力,还不如选择上山——成长,这一观点让一些中老年教师颇有感触;如讲座《走进中庸》,让大家感受到“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师可能一辈子都是穷者,因此我们要独善其身——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这一观点让广大中层干部感触很深;如讲座《吃苦是福》,让广大教师感受到吃苦是一种福气——苦尽甘来。可见,作为管理者在全体教师面前适当谈谈自己的教育感悟,有利于教师心态的改变,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课堂即培训”的积极性。

2.表扬唤醒。表扬是唤醒教师成长灵魂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每周一次的周前会上都要表扬5到8位教师,其中上过教研课的教师始终表扬在前面。试想一下,校长当着全校教师的面表扬几位教师,既是对他们的一种价值肯定,又是对全体教师的一种价值引导。事实表明,表扬了四年,大部分教师的上进心被充分激发。

3.倾斜唤醒。如何让教有专长的教师尽早出成绩,关键是要给予他们倾斜的政策。如笔者到下属的完小去调研,发现有一位一年教龄的老师上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可以说是特别精彩。细细询问,才发现这一堂课没有经过试教(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这不得不坚定了笔者的决心,她是一个有教学天赋的教师,应该给予倾斜培养。为此,笔者专门安排她上了几节公开课,并安排她去兄弟学校送教,第二年让她参加县语文优质课评比,竟然获得了二等奖。可见,这位教师的成长灵魂已被倾斜政策充分唤醒。

二、引领——“课堂即培训”的价值

“课堂即培训”的最高境界是学校要给予全体教师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即培训”产生最大的价值。如何引领?关键是要捕捉“课堂即培训”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的提炼。

例如,笔者在“课堂即培训”中发现一些年青教师上课思路天马行空,完全脱离教材,从而导致效率极差,埋下严重的质量隐患。笔者认为,参加工作5年内的教师必须要学会钻研教材的方法,力求用好教材。5年之后,才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拓展等创造性的改进,即用活教材。针对学校青年教师不会钻研教材的现状,笔者把2014学年学校“课堂即培训”的主题定为“正确研读教材”,并在学校首届课堂节上作《研读数学教材的四个维度》专题讲座(语文由县兼职教研员讲),让年青教师学会从“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公开信息、背后秘密”四个维度钻研教材。结果,笔者的这个讲座经整理后在《教学与管理》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小学数学教与学》杂志全文转载。

再如,根据一些教师上课时问题繁冗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学校2015学年“课堂即培训”的主题是“核心问题导学”,并在学校第二届课堂节上作《提炼数学核心问题的四个步骤》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初步学会一种提炼核心问题的方法。结果,之后的每一次教研活动,教师们都充分关注核心问题的创设与运用,使得问题繁冗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变。笔者讲座的内容在2015年“长三角”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再如,根据一些教师上课“以讲为主”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学校2016学年的“课堂即培训”主题是“顺学而教”,并在学校第三届课堂节上作《顺学而教:数学教学的应然追求》专题讲座,让教师们明白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让教路和学路互相融合。至此之后,“以讲为主”的现象明显减少。

又如,根据一些教师上课时只关注一些细节的打造而缺少一种整体意识时,笔者想到了学校2017学年“课堂即培训”的主题是“整体建构”,但还没最终确定。结果,笔者在7月份学校安排的疗休养过程中,发现到千岛湖旅游,导游必然要带游客上梅峰,到西湖旅游,导游介绍第一站最好上雷峰塔。究其原因,上梅峰可以饱览千岛湖的全貌,上雷峰塔可以观看西湖全貌。疗休养之后,笔者坚定了“整体建构”这一主题的决心。

试想一下,这样针对实际情况,一年一个培训主题,几年下来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显著提高,这也许就是主题引领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吧!

三、氛围——“课堂即培训”的保证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课堂即培训”能不能产生实效,关键是看学校有没有形成培训的氛围。培训的氛围一旦形成,即使不想上进的教师也会很快融入培训中。但氛围需要创设,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引导。

为营造“课堂即培训”氛围,笔者把70名在职教师分成8个教研小组,分别是低段语文组、低段数学组、中段语文组、中段数学组、高段语文组、高段数学组、英语组和综合组,并选择年青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每学期末,学校根据各教研小组开展的教研次数及教研材料积累的质量,评选优秀教研组长,这一荣誉与评先、评优、评职直接挂钩。这样一来,各教研小组组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他们会主动调动组内教师开展活动。据了解,评上优秀教研组长的老师,他自己会掏腰包请组内教师吃饭。由此可见,学校“课堂即培训”氛围已基本形成。当然,成立教研小组的目的是促进群众性教研活动的开展,即促进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形成了,“课堂即培训”工作也就事半功倍了。但骨干教师的培养,还是需要由学校统筹安排,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目前,学校已确定10位教师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这10位教师的公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主要安排他们上观摩课、展示课、送教课等。当然,其他规定的任务也应当按时完成。通过这样分层次的培训方式,我们学校的“课堂即培训”工作已经落在实处,并初见成效。

四、方式——“课堂即培训”的生命

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是促使全体教师自觉参与“课堂即培训”的重要手段,也只有多种培训方式共存,才能让“课堂即培训”充满生命活力。

1.挂牌上课。即8个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由组长自行安排,但必须在学校微信群——家园二小中挂牌,公告时间、地点、主题和执教教师。只要是挂牌上课的,全部按镇级公开课对待,以此激发各组教师踊跃上公开课的积极性。

2.联合教研。联合教研可以做到优势资源共享,其效果大于普通教研。我们的联合教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和城区优质学校联合,让城区学校教师到我们学校送教,让城区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式、实用教学技能流进我们学校。第二种是到比我们薄弱的乡村学校送教。走出去送教,对送教教师压力更大,因为送教事关学校的信誉,所以教师成长也就特别显著。经统计,我们学校每学期的联合教研次数多达7次,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3.大练课。即以赛代训。学校规定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语文学科大练课,第二学期进行数学及综合学科大练课。通过连续三年的坚持,教师们的参赛经验比较丰富,课堂教学水平大大提升。

4.课堂节。学校每年下半年举办课堂节,现已连续举办三届。课堂节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专家讲座环节,要求专家围绕课堂节的主题作专题讲座。第二环节是课堂展示环节,分语文专场、数学专场、英语专场、美术专场(学校特色),每个专场时间为一天,每个专场都是城区教师和本校教师共同演绎。三届课堂节,既让全体教师感受到学校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从而用心改进自己的课堂,同时又让全体教师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

5.大讲堂。能说会道,即一个教师要既会上,又会讲,这是我们对优秀教师的要求。为此,我们学校每学期安排三次“教育大讲堂”,为教师们的讲创设了载体。其中,以“我的精彩教学片断”为主题的大讲堂,深受全体教师的喜欢,现在已成为每学期必备。

6.课题研究。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就是上课,“功”就是研究。为此,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如本校数学组2014年立了一项台州市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本色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结果成果被评为台州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年又立了一项课题《小学数学长作业的实践研究》,现正在研究中,但阶断成果已在《浙江教育科学》上发表。事实证明,参与课题研究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思维含量,更有思想体现,更有丰富内涵,从而让“课堂即培训”走向一个较高的境界。

五、规矩——“课堂即培训”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即培训”工作也是如此。为此,我们在仔细分析学校“课堂即培训”现状的情况下,立下一些规矩,目的是让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到培训中来并有所收获。

1.日常课。日常课是“课堂即培训”的落脚点。关注日常课,才能把“课堂即培训”工作做实。为此,我们学校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施行推门听课制度,即校领导班子及业务科室领导每周必须听两节推门课。听课是随机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记得刚实施那一回,有些老师不理解,经常到笔者的课堂来听。为此,笔者也认真准备,带头上好每一堂日常课。结果,一个月后老师们就习惯了。可见,推门听课已被老师们接受,走向正常。

2.公开课。我们学校的公开课流程一般是“研读教材→教学设计→组长审核→3次磨课→互相评价→书面评价→实录与分析→撰写论文”。其中“组长审核”环节的目的是保障试教课的质量,决不能因为试教,就把一个班级教砸了。“书面评价”环节主要是针对参与听课的老师,要求他们听课后要撰写不少于300字的评课稿。“实录与分析”和“撰写论文”两个环节主要针对执教老师,要求他们把上课过程详细的整理出来,特别有感触的可以撰写成文并积极向正规教育杂志社投稿。如2015年12月,笔者上了一节《植树问题》公开课,根据上课的感想撰写的《“植树问题”的两次教学比较与思考》竟然荣获2016年“长三角”“我的教改故事”征文一等奖。

3.大练课。我们学校的大练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现场设计,淘汰25%;第二环节是模拟课堂,即在现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淘汰25%;第三环节是现场展示,即在模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展示,淘汰25%;第四环节是课后反思,要求参与的教师撰写比赛后的成败得失。最后根据综合成绩,确定比赛奖次。这样的大练课,围绕一节课,层层递进,层层改进,可以极大地激发参与教师的竞争力和创造力。2016年参加县优质课比赛,有2位老师获县二等奖,3位老师获县三等奖,可以说是效果显著!

4.听课节数。有压力才有动力,听课节数其实也是一个压力。我们既要统计一个教师一学期来的听课总节数,还要统计一学期来在本校的听课节数。我们学校规定,在本校听课一学期达不到10节的,不允许外出听课。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全体教师参与校本培训,让“课堂即培训”工作落在实处。

六、共享——“课堂即培训”的提升

教育共享,是“课堂即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共享,才能让教育形成合力,从而让教育更有成效。

1.资料共享。我们学校要求执教教师在上课后一个星期内把修改好的教案及课件上传至学校网站“资源共享”栏目,这样就可以让平行班的教师借鉴或采纳,从而让大家感受到“课堂即培训”所带来的便捷,让教学少走弯路。

2.点评共享。专家点评往往会给一线教师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学校每次安排的教研活动,我们都会请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或骨干教师来学校做最后点评,从而为学校带来新鲜的教育信息。每当请不到上述专家,笔者就充当专家亲自点评。由于笔者至今都在一线任教,又由于笔者当了15年的校长,因此笔者对小学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即时点评,最高水平能做到听一节课马上评一节课。事实上,学校所有的公开课笔者都听过,也都指导过。因此,笔者亲切地被大家称为全科教师,这在县里也许还找不到几个。笔者发现,笔者经常点评或听过笔者点评的教师进步都很快。可见,点评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理应共享!

总之,“课堂即培训”这一做法在当下校本培训中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因为它既指明了校本培训的方向,也指明了校本培训的载体。随着“课堂即培训”的践行,我们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一年比一年好;随着“课堂即培训”工作的推进,其做法必将得到推广;随着“课堂即培训”工作的推广,必将给兄弟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一个强有力的推动。◇

猜你喜欢

教研笔者培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老师,别走……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