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至简 有情有爱

2017-03-28蒋书丽

书屋 2017年3期
关键词:十字街哈罗德旅程

蒋书丽

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干净的小说了,也好久没有这么毫无功利性地拿起书来读了。遗憾的是,多年的功利性阅读体验,不写点什么,就好像没有完成这一阅读仪式一样。而看过了太多的或阴暗扭曲、或荒诞无边、或奇幻无比的文字后,再看这些充满温情、语言纯净、不卖弄技巧的文字,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我那被各种现代派、后现代派文字弄坏了的胃口,显然需要像小米粥一样的文字的滋养。

《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个女人写的一部中老年男人的故事。我以为,也只有女人,能将这个半生平庸度过的退休男人写活了,就像那个满怀希冀到绝望自杀的爱玛,只有福楼拜能写出来一样。作者不仅把他写活了,还把他写出了神韵来,让他在新世纪的喧嚣的文学试验田里,成为最能撩拨你心底最柔软之处的一个文学人物。合上书,他那微微佝偻的远去的背影,变得如此清晰、如此亲近。一个人的孤独的旅程,让他走出了朝圣的崇高之感,只是来自他最初那朴素的愿望,他每走一天,他的老朋友就会多活一天。事实是,他的确做到了。他不仅从死神那里赢得了时间,让老朋友终于在见过他之后才闭上眼睛,他也通过这一段孤独而虔诚的旅程,重新活过了一回,也重新赢回了爱情。

就那么毫无预兆地、出门去寄信的哈罗德,突发奇想,从家门口的邮筒开始,從南到北,徒步走出了六百二十七英里,历时八十七天,就为了去看看那个身患癌症、曾经短暂共过事的女性朋友,因为他坚信,只要他走一天,他的朋友奎妮就能多活一天。他用信念和行动战胜了死神,更让他这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这是一部关于友情的书。哈罗德和奎妮已经有二十年不通音信了。突然有一天他收到了来自北方某疗养院奎妮的一封信,信里告诉哈罗德她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正是在出门寄回信的途中,哈罗德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并付诸实践,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完成了自己最初的诺言。其实,哈罗德和奎妮有多么深厚的友情吗?或者像大多数读者最初很落俗套的猜想,他俩有私情吗?都不是。在酿酒厂工作了半辈子的哈罗德,在一个凶残暴戾的工厂主手下工作,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兢兢业业。他与奎妮最初的友情,不过是在大家都嘲笑讽刺挖苦这个长相普通、需要养家糊口的新任会计员时保持了沉默,并在偶然撞上奎妮委屈落泪时发自内心地安慰了她几句。就是这么简单,而且符合人之常情,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个瞬间之一而已。但就是这一场景奠定了两人今后的友谊,虽然这一场景后来甚至让两人颇为尴尬。直到后来他俩被老板安排一起外出查账,才逐渐建立起纯粹的友情。而高潮则是在哈罗德遭受儿子自杀的打击下,因醉酒闯下了大祸,奎妮为他承担了下来并永远地在哈罗德的生活中消失了。而这一切,哈罗德并不知情。

当然,这里的友情不仅仅指哈罗德和奎妮,还有他一路上遇到的许许多多给予他帮助和鼓励的人,有那个“加油站女孩”,有那个举止粗俗、却为他清洗包扎脚伤的清洁女工,更有许许多多被他所感动、并追随他的真真假假的朝圣者。当然,最感动读者的,还是主人公哈罗德。

这也是一部有关亲情的书。其实生活对于哈罗德来说是残酷的,因为无论是从他的原生家庭,还是他自己的小家庭,他得到的亲情享受并不多。幼时母亲离家出走一去不回,而他十六岁就被自己的父亲赶出了家门。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人,当自己做了父亲,并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因此,当他颇有天赋、读了剑桥大学的儿子毫无预兆地自杀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这一事件更直接导致了他和妻子长达二十年的分居,两人仅像朋友一样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再无任何亲密的关系。

正是这趟旅程,让他从深深的自责中走出来。那个叫维尔夫的小男孩——陪伴他走过很长一段路程的追随者,更是实实在在地唤起了他心中深藏的父爱。让他最终明白,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对他所做的和没做的一切,而只想要回自己的孩子。当然,已为时过晚。所以,与其说该书带有朝圣的意味,更是一个不善言辞、缺乏和孩子沟通的父亲的救赎之路、忏悔之路。

这也是一部有关爱情的书。正是由于徒步看望老朋友这一壮举,让哈罗德和莫琳重新找到了爱情。被丧子之痛击败了的莫琳,将怨愤的情绪发在了哈罗德的头上,而丈夫徒步去看老朋友的决定更让她内心里失去了平衡。像大多数平凡的女性一样,对这个与丈夫关系亲密的工作伙伴,莫琳曾经充满了妒意,以至于当年奎妮来家做最后的告别她也没有告诉丈夫,当然也没有告诉丈夫奎妮最后对他的帮助。然而一路的电话、一路的信,让莫琳对丈夫的感觉在一天天复苏。并最终决定来到丈夫身边,和他一起面对奎妮的死,并最终牵起了彼此的手。合上书,仿佛都能听到二人在海浪中的笑声。

显然,这样一本“在路上”的书,其实是一部有关治愈的书、一部有关救赎的书。这段让主人公向着目标勇敢前行的旅程,更是他不断回望过去、审视自己心灵的一段旅程,并为他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查令十字街84号》

这个世界上,因为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而成为旅游胜地的地方有很多,“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这样一处所在。说它是景点,其实不过是一个门牌号,而那个令万千读者心心念念的古旧书店也早已不在了。但同名小说和其后改编的电影,却让这一景点成为世界上很多读者心中的圣地。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组通信集。这是一组有关寻书与买书的故事,是读者和书店的故事,当然也是一个未能成行的旅程的遗憾故事,也唯有这遗憾,也更增添了该书的魅力和诱惑,才能够让读者沉醉于那美好的想象中。

因为孤陋寡闻,《查令十字街84号》是在看过了和它毫不相干的国产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二情书》之后才找来看的。全书不过是作为读者的、远在大洋彼岸的海莲·汉芙和伦敦一家书店的老板和店员们的通信集而已。

我以为,只有心地纯洁、为人善良才会写出这样的书信和文字来。如今,这家书店已多次易主,但“查令十字街84号”却因海莲·汉芙的文字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各地读者的朝圣之地。这家专营古旧绝版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与海莲的结缘是源于一则广告,并从此拉开了他们之间长达二十年的友谊和通信的序幕,直到当年的通信人相继谢世。

作为读者和顾客的海莲·汉芙,在她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她那火热、体贴的心肠。刚刚通信不久,她就体贴地给店员们寄上了“六磅重的火腿”,要知道,战后的伦敦很多民生物质是相当紧俏的,这对于那些“太久没能见到一块完整的肉了”的店员们来说,其欣喜若狂又充满感激的样子甚至能透过文字出现在读者面前(而这样的馈赠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们更要知道的是,对于海莲来说,如果能亲自来伦敦拜访这家书店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趟旅程,尽管书店的员工们也一次次做好了迎接海莲的准备,甚至安排好了她的住处,但她都因为经济拮据而未能成行,但海莲对他们的物质馈赠却是如此地慷慨!当然,又是如此地遗憾,海莲说,“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其实我们知道,她给予那些店员、给予这个世界的何其多也。

翻开书页,透过那些或幽默或佯装生气的文字,我们似乎能清晰地看到海莲那张纯净的面孔上,一双真诚、善良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每一个读者——友谊就是这么简单,给予就是这般美好。特别深有意味的是,该书的中文译者陈建铭,原为台湾诚品书店古旧书部的店员,由他译出这一读者和书店之间缔结的美好缘分,真应了那句话,上帝做了最好的安排!

其实,偶然读过的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爱。这样的爱,很具体,关乎友情,关乎亲情,关乎爱情;这样的爱,又颇具普遍性,只是普通人的甚至未曾谋过面的人间大爱,琐碎而具体,又超越时空。当我们用精美的食物喂饱我们的皮囊之后,是时候用爱来填充我们饥饿的灵魂了!

猜你喜欢

十字街哈罗德旅程
旅程
渴望浑身是铁的人
《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遗失的美好
孤独温暖旅程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哈罗德的帽子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生活中的爱与宽容
2016,无忧旅程再出发!
犹太小伙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