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矗 87岁续写《大熊猫传奇》

2017-03-27邢大军

北广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熊猫熊猫传奇

胡锦矗 87岁续写《大熊猫传奇》

调查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是一生最难忘的时光,那段岁月,他常常和队员们吃泥水拌饭,露宿荒郊野外。胡锦矗现在身体依然硬朗,走路矫健,“这是我多年爬山锻炼出来的。”

胡锦矗,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长,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他被誉为我国的“熊猫教父”、“熊猫教授”、研究“国宝”的“国宝”。继《大熊猫的风采》、《熊猫史话》之后,“熊猫教授”胡锦矗再次提笔续写“熊猫传奇”。日前,87岁的胡锦矗教授完成《大熊猫传奇》一书,该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和众多鲜为人知的生活奥秘。用胡锦矗的话来说“这本书高中以上学历的人都能看懂”。

编写《大熊猫传奇》

胡锦矗和大熊猫打了半辈子交道,而今虽从三尺讲台上退下来,但他每天准时到工作室上班,为学生解疑答惑,参加学术研讨,编撰书稿。日前,由他主编的《大熊猫传奇》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续写他与大熊猫的缘分。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关于大熊猫研究的专业术语解释给大家听,要大家来保护大熊猫,特别是野外大熊猫,不要去打扰它,不要破坏它的生活环境。”谈及自己的专业,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胡教授思维清晰,“现在很多人想去野外看大熊猫,哪里看得到嘛。我们专业调查时都不一定能看到,要看就去动物园看,不要到大熊猫家里去,让它在野外自由自在地生活。”说到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和“国宝”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有些生气。“以前好些风景区都有野生大熊猫,现在人多了就把它们都撵走了。”

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胡教授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主动对记者讲起了大熊猫的趣事。近期有报道在人居住的环境发现野生大熊猫,胡教授解释说,这类大熊猫一般都是亚成体,即1.5岁左右的年轻大熊猫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出门去当“流浪汉”,外迁过程中无意闯入了人类生活的地方。

日前,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办公室,记者见到胡锦矗教授,他的座椅上套着一张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椅套,上面绣着一只俏皮的熊猫。编辑《大熊猫传奇》是胡锦矗晚年生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他献给西华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的贺礼。全书131页,以生动、通俗、趣味十足的语言,从形态、生态、生理、行为、遗传、进化及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和众多鲜为人知的生活奥秘。

大熊猫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对这个大家好奇的问题,胡锦矗在书中作出了解释。“黑色的部分主要分布于眼、耳和四肢,这些部位的血管是末端微血管,黑色的表皮有利于吸热保湿,以适应山区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胡锦矗说,当大熊猫蜷曲身体时,背白、肢黑似一幅太极图。

翻看《大熊猫传奇》,记者发现书中配有大量插图,其中不少插图都是胡锦矗和考察团队当年在野外研究大熊猫时所拍。“这些照片很珍贵,既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具有科学价值。”胡锦矗说,照片、演化图、图表与文字配合,就是为了尽可能方便阅读者,这本书高中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看懂。胡锦矗告诉记者,他编写《大熊猫传奇》这本书花了1年的时间,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学术研究解释给大家听,就是要大家一起来了解大熊猫,保护大熊猫。

获得“特殊贡献奖”

去年4月29日,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共同主办了“胡锦矗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为表彰胡锦矗在大熊猫保护事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向胡锦矗教授颁发了“大熊猫文化特殊贡献奖”。

胡锦矗一生从事动物研究,与大熊猫的缘分始于1974年。这一年,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了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对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进行摸底调查。“在卧龙研究期间,我曾用手电筒在夜间观察一只叫‘珍珍’的大熊猫采食竹笋。它慢慢地行走,嘴吻低垂着,在竹子前移动,好像是用鼻子嗅闻觅食。这种行为与白天情况不同。大熊猫偶尔先咬一咬竹子,然后又丢掉,似乎在觅食路径中品尝,或称之为取样。在进食过程中,竹子味道和坚韧性都可能是选择的指标……”翻开书页,胡锦矗笑着说,他把40多年间的研究成果都写进《大熊猫传奇》,书中不仅记录了熊猫“珍珍”,还记录了大名鼎鼎的熊猫“盼盼”。

调查过程中的艰难困苦是胡锦矗一生最难忘的时光,那段岁月,他常常和队员们吃泥水拌饭,露宿荒郊野外,谈及往事,胡锦矗总是感慨良多。胡锦矗现在身体依然硬朗,走路矫健,“这是我多年爬山锻炼出来的。”

建议年轻人沉住气

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世界中,大熊猫无疑是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种之一,也常常成为文学艺术形象登上银幕。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胡锦矗说,《功夫熊猫》虽然展现了中国功夫等中国元素,但却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我们应当更多地以大熊猫为载体,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胡锦矗说,早在公元685年,我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执政期间,就将一对白熊(即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由此拉开了大熊猫走出华夏的序幕。胡锦矗说,目前大熊猫已经租借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如今,除了照顾院子里的蔬菜,胡锦矗每天还要抽时间观看两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胡锦矗看电视还有一个习惯,会拿出《史记》进行对照。在看《史记》的过程中,胡锦矗发现《史记》中第一篇《五帝本纪》就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他高兴得像个小孩子……从退休到正式从教学岗位退下来,胡教授用了7年。要不是因为身体原因,可能今年他还在给研究生上课。“教师最好的路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光教书不做科研就不能了解最前沿的知识,照本宣科就只是个教书匠,教不好书;而光科研不教学,脱离教学岗位,就失去了作为老师的最基本职能。”说到科研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胡教授表示。

胡教授认为,老师教学好也是成果,不一定要强调非要有科研成果。“教学好也是一门技术,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不同的专业应该区别对待。”胡教授告诉记者,他以前教学时,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是事无巨细,自己制作了幻灯片500余张,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之中,对学生从理论课、实验课、毕业论文设计到野外工作联系和开展等,都亲自指导。搞了40年关于大熊猫的科研,成绩斐然,也教出了一批专家学者。谈到科研,胡教授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比较急,希望能短时间出成果。“搞科研,前两年都处于未开始的阶段,刚刚入门就想出成绩怎么可能?搞科研要沉得住气,不能急于求成。”他表示,搞科研是有可能失败的,“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对于期望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胡教授建议,首先要明确自己科研的方向,在研究中创新,而不是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

邢大军据《四川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大熊猫熊猫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我们都爱大熊猫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大熊猫
我爱“熊猫”
坚持,造就传奇
大熊猫也消暑
萌萌哒熊猫等
水中大熊猫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