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语的亲属称谓管窥中国职场文化

2017-03-25

关键词:辈分年长职场

梁 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语言研究·

从汉语的亲属称谓管窥中国职场文化

梁 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汉语的亲属称谓分类精细,体系严密,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职场环境中,汉语亲属称谓随处可见,一方面体现了年轻人对年长者或者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公司如家,同事如亲人”的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析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职场文化中的应用,探寻中国职场所具有的讲究礼貌、等级森严、重人情等文化特征。

亲属称谓;泛化;职场文化;人情

一、汉语亲属称谓及其特点

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呼,是一定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亲属制度反映婚姻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因素[1]。

在中国的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聚居在一起,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讲究尊卑与贵贱、辈分与长幼,因此就有了非常严格的称呼,由此而产生的亲属之间的称谓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类精细。《尔雅·释亲》解释家族称谓约100种,赵元任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ChineseTermsofAddress)中列举了亲属称呼语114种。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数量多、分类细,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复杂而系统的称谓系统。这个系统体系严密、语义明晰,对各种亲属关系的区分极为细腻,可以准确地表示被指称人的性别、辈分、长幼等情况,并具有长幼有序、父系母系自成体系、亲疏有别、血亲姻亲有别、注重辈分等特点。

二、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及其在职场的运用

(一)亲属称谓的泛化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称被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2]。

有人认为,“这类词大约兴起于50年代中期,主要在熟人熟识的邻里街坊间使用,它们的出现有特殊的原因:当‘同志’的革命色彩还很浓时,街坊邻居间不适用,而当它淡化了这种色彩之后,用起来又显得不亲切。于是邻里街坊间交往时就选择了这些类似于亲属称谓的词语来填补放弃使用‘先生、太太、小姐’之后社会称谓上出现的空白。”[3]

也有人认为,“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4]

(二)亲属称谓在职场中的广泛使用

如今,这些亲属称谓在非亲属关系的职场中也广泛地使用,起到了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姓+叔/阿姨

“叔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是亲属称谓泛化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称谓语,适用于跟父母同辈的年长男性。“阿姨”是在亲属称谓词“姨”的前面加了前词缀“阿”构成的,指称与父母同辈的年长女性。在商业活动中,职员在面对年长的男性和女性客人时,往往会用“叔叔”和“阿姨”来称呼他们,不仅仅体现了尊重,还增加了亲切的感情色彩。

2.姓+哥/姐

在中国职场中,同辈的同事之间,年龄相仿的职员和客户之间,年幼者往往会对年长者采用“姓+哥/姐”的称呼方式,如“李哥”、“王姐”等。有时,商业企业的职员在不能准确判定客户年龄的情况下,也往往称其“哥”或“姐”。

“哥哥”、“姐姐”属于亲属称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称呼,当使用在非亲属关系的时候,其中表示血亲关系的特征消失了,“辈分”和“性别”两大特征继续保留。由于“哥”、“姐”有年龄长于己的涵义,蕴含了高看、景仰的意味,称呼年长一点的同事、客户为“×哥”、“×姐”不仅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表示亲近,还有尊重的意思,远比“先生”、“小姐”来得亲切得多。

3.职业+亲属称谓

“职业+亲属称谓”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而产生的称谓。如“司机大哥”一定是驾驶员,并且是成年男子,“售货员阿姨”是卖东西的,而且是年长的女性,诸如此类的称呼还很多,如“解放军叔叔”、“警察叔叔”、“农民伯伯”等。

其中,“哥”、“姐”、“嫂”等亲属称谓语在职场中使用较多,人们用“的哥”来称呼男性出租车司机,用“的姐”称呼女性出租车司机,称女性空中乘务人员为“空姐”,称男性空中乘务人员为“空少”(“少”是由过去的“少爷”一词而来),称那些专业护理产妇与新生儿的人为“月嫂”,这些称呼里都准确地指称了职业和性别。这些亲属称谓在使用的时候其实已经扩大了语用范围。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称呼,如酒店中的“客房大姐”、“保洁阿姨”、“餐厅大哥”,快递员被称为“快递大哥”等等,这些称呼都属于汉语亲属称谓在职场中的泛化应用,透露出对这些劳动者的喜爱和尊重之情。

(三)亲属称谓在职场中的使用原则

从上述的例子看,亲属称谓在职场中的泛化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尊敬”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考虑了交际双方的辈分和年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讲究“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在亲属关系中,亲属称谓与辈分、年龄密切相关,尤其是辈分的高低是绝对不可以弄错的。而在非亲属关系中,虽然体现了辈分和年龄的差异,但是不存在辈分的严格区分,年龄的差异有时会起主要作用。无论是年龄还是辈分差异,充分说明亲属称谓的泛化带有显著的尊重意味,把交往对象当作长辈或同辈的年长亲属来称呼。

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不同辈分中,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可以泛化,如称年长的客户为“叔叔”或“阿姨”,而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一般不泛化,可直呼其名,也可称他的姓,前面加上“小”字,如小王、小李。在同辈的称谓语中,年轻的对年长的称谓语可以泛化,如称年长的同事或者客户为“哥”或“姐”,而年长者对年轻者的称谓语一般不泛化。

三、中国职场文化的特征

中国职场文化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是传统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具有以下特征:

(一)充分体现礼貌原则

顾曰国将中国文化的礼貌用语特征归纳为四点:尊重(respect)、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文雅(refinement),并在此基础上,效法他的老师、英国人Leech院士提出了中国文化的五大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原则和德、言、行准则,[5]其中称呼准则是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6]。

(二)重视身份高低、等级森严

中国社会讲究“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作为礼仪之邦,称呼是非常讲究的,恰当的称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般来说,职场强调庄重正式、办事规范、权责分明,常见的称呼方式有:

(1)称职务:在工作中,最常见的称呼方式是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如赵总、孙经理、王局长、刘主任等,既体现了尊重,又突出了对方的身份,还保持了必要的客套和距离感,得体恰当。

(2)称职称: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还可以加上姓名或姓氏,如张工程师、周研究员、李明教授等。

中国人普遍拥有官本位和地位崇拜的观念,因此在职场中偏好职务、职称等表示身份的称谓,这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认知,即拥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应受他人的尊重。

(3)称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如医生、老师、教练、律师、警官、会计等,还可以加上姓或姓名,如张老师、张华医生。

(4)称姓名:对年龄相仿的同事可以直呼其名,也可只呼其姓,并在姓氏前加上“老"、“大"、“小",而“老"、“大"、“小"则是交往对象不同的年龄和资历的体现。

从上述职场称呼形式不难看出,中国的职场非常看重职务高低,尤其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这一类单位里,非常强调等级秩序和距离感,讲究职责分明、公事公办,职位名、职业名或职称名等社会称谓非常微妙地显示了对方的职位和等级,表达对对方社会地位的认可和尊敬。

不过,亲属称谓在职场广泛使用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亲切感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工作场合的正式和严肃,同时又不乏尊重礼貌,更凸显人情味。

在商业企业、服务业中,亲属称呼语的使用可以充分体现尊敬的意味,商家为了拉拢客人,会千方百计地抬高顾客的身份,采用亲近的亲属称呼语有利于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同事之间虽然彼此熟悉,但也可以通过使用表示尊敬的亲属称谓,把交往对象的关系定位确定得离自己更近,显得非常礼貌。不过,即便是在职场中使用了亲属称谓来称呼同事、客户、工作伙伴,也有一定的规矩,不同辈分中,长辈对晚辈一般不使用亲属称谓,在同辈中,年长者对年轻的一般不使用亲属称谓,刻意与晚辈、位低者、年幼者保持距离,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同时,亲属称谓使用在职场也显示了职场对人情关系的看重。讲究情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和讲求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扩大到家以外的社会关系中去,使这种称谓能够缩小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密切彼此间的关系。”[7]亲属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亲属称谓的双方的关系必定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好很多,血浓于水,血缘关系在中国人眼里的重要性是一般人际关系无法相提并论的。亲属关系源于血缘关系,这是一种很原始的很玄妙的关系,家人亲属之间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即使是亲属关系很远,久未联系很生疏,一旦发现双方在亲属关系中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人们情感上的距离就会缩短一大截,心与心的距离瞬间就会拉得很近。所以,中国的职场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广泛使用亲属称谓,其实是向非亲属关系的人、陌生人表示一种亲切的情感,将其看成家庭成员,从而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显示出一种亲密感、亲切感,有利于营造一种家人般的气氛,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谐友爱。

四、亲属称谓在职场泛化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一)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作为基本的社会结构单元,在此基础上是放大了的家,即“家族”和“国家”,因此,家和国在结构上是对应的,家有家长,族有族长,天子是地位最高的大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常常把社会看作一个大家庭,把社会成员视为家庭成员,即便是在更为严肃正式的职场中,也是如此。

(二)人际交往中注重亲属关系

中国社会普遍重视亲属间的关系,这为亲属称谓的泛化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差序格局”、普遍化的亲缘秩序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费孝通先生说:“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一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8]

(三)对社会称谓缺位的弥补

称谓语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称谓语并不能满足人们在某些场合的需要,导致人们在交往中不知如何恰当地称呼对方。于是,需要一些新的称谓语来填补空白,泛化了的亲属称谓得以扩展到社会称谓中以弥补不足。

(四)言语交际的需要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需要谈话双方在一定的友好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言语交际,因此交际双方会对双方的关系有一定的期待和定位。在不同辈分的交际双方中,晚辈对长辈可以使用泛化了的称谓语,在同辈的交际双方中,年轻的对年长的可使用泛化的称谓语,无形中将双方的距离拉近,降低了自己的地位,满足了对方对双方关系的期待,使交往对象获得非常愉悦的心理感受,有利于接下来的进一步交往。

总之,亲属称谓体现了中国家族、家庭的复杂亲属关系,分类精细,语义明晰,数量众多,并延续至今。在今天的职场中,亦有它的影子,员工们广泛运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同事、客户,使用准确的话,可以融洽工作关系、活跃工作环境,从而使同事、工作合作关系更加和谐友好。目前,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用法呈现衰退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随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泛化的历史文化基础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大量追求个性自由的“90后”年轻人步入职场,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随意的社交方式,也更愿意使用表达人人平等、带有距离感的称呼方式。

[1]胡松柏.赣东北方言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与合称[J].上饶师专学报,2000(2).

[2]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3]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J].语文建设,1996(1).

[4]李树新,杨亭.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5]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63-164.

[6]魏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

[7]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32.

(责任编辑:刘晓红)

2017-03-10

梁 京(1970-),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H13

A

1004-342(2017)03-92-04

猜你喜欢

辈分年长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倒下的长颈鹿
问 路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奇怪的辈分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辈分
兄弟缘分
排名
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