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城地名源流考

2017-03-25彭雪开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望城长沙县长沙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望城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望城县域,昔时属长沙、善化县地。民国2年(1913)后,属长沙县地。1951年析长沙县西境,置望城县,县治望城坡,因以为名。同年底县治迁高唐岭。置县时间短,境内望城坡、靖港、铜官、乔口、高塘岭,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望城坡;靖港;铜官;乔口;高塘岭

望城县域,上古为三苗国地,春秋为荆楚地,战国为楚黔中郡、洞庭郡地。秦始置临湘县,属之,西汉为临湘、湘南县地。三国初,吴、蜀以湘江为界,彝陵战后,县境属吴临湘、湘西县地。隋为长沙、衡山县地。唐为长沙、湘潭县地。北宋为长沙、善化县地。明、元、清沿袭之。民国元年(1912),撤长沙、善化两县属长沙府。民国2年(1913)后为长沙县地。1951年5月,析长沙县西部置望城县,以县治望城坡得名,属长沙专区。1951年12月,县治迁高塘岭(今城关镇)[1]P58。

望城置县晚,但境域有古地名望城坡、靖港、铜官、乔口、高塘岭,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一 望城坡

望城坡,何以得名。望,古文中有向远处看之义。《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战国策·齐策》:“其母曰:女朝出而晚归,则吾倚门而望。”《说文·壬部》:“望,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商承祚古文考:“象人登高举目远瞩。”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向远处看。

城,古文中多指都邑四周之墙垣。《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偶。”《战国策·中山策》:“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邑曰筑,都曰城。”《说文·土部》:“城,以盛民也。”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城池。

坡,古文中多指地势倾斜的地方。汉以前,多通古文阪。《说文·土部》:“坡,阪也。”段玉裁注:“《阜部》曰:‘坡者曰阪。’”汉代黄香《责髯奴辞》“离离若缘坡之竹,郁郁若春田之苗。”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为地势倾斜之处。唐宋时,诗文中多有所见。

望城坡,即站在坡上望见城池,故名。得名于何时?若在唐宋之交。一是长沙古城,据考证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战国至西汉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古城向南北向略有扩展。隋朝以后,历为郡县或州、府、郡、县治所在地,略有扩展[2]P551。隋、唐、五代时,古城向南已拓展到今南门口一带;唐代向北已拓展到今潮宗街与营盘街一带,北向城墙有长乐和清泰两城门。《资治通鉴·后汉记》载:五代楚王马殷死后,马氏兄弟内斗,马希萼引兵从常德、岳阳攻长沙,长沙守将即从长乐门、清泰门出城门迎战。其时,向东已扩展到今浏城桥至天心阁一带。1978年,青少年宫影剧院前,发掘一座西晋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瓷器,足证古城北界今五一路北侧。隋唐之交,古城有较大规模且繁华,南来北往客商较多。出城西渡过湘江,于今望城坡一带,置有递铺,渐成聚落。客商于此眺望城区景象,故名望城坡。

二是唐代古城多有望江亭、望楼、望江楼之称。明嘉靖《一统志·南昌府》载:唐代韦丹筑南塘堤以抗涝,建亭以纪之,故称望江亭。《全唐诗》“即谒显茂楼”诗云:“繁华朱翠尽东流,唯有望楼对明月。”唐代元稹《长庆集》连昌宫词云:“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欄于立。”《新唐书·武宗纪》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于神策军作望仙楼。《望城县志·行政区划》:“望城境域自北宋元符元年(1098)至民国元年(1912)明,分属复长沙、善化两县,其分界线湘江以西自溁湾镇、望城坡、长善庵、木马坳、青天寨、古冲,至茆江桥东岸三邑寺(今友仁乡大胜村)为长、善、宁三县交界处。”这表明望城坡在北宋,便已知名三县;唐代组词地名,多有“望”字开头。由此可推知,望城坡得名于隋、唐之交,最有可能。

三是自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置宁乡县以来,望城坡即为长沙通往宁乡的交通要道。《宁乡县志·大道》:“驿道,清代有3条,总长110公里。东路由县城出发,经历经铺、夏铎铺,进入善化(今望城县境),全长15公里。”[3]P327

《望城县志·古道》载:清至民国前期,交通干线有长(沙)岳(阳)古道,长(沙)宁(乡)益(阳)古道。“沿途五里一堆,十里一铺,境内从望城坡至惊马桥有瓦店铺、山枣铺、桥头铺、枫树铺、白箬铺、黄泥铺。”[1]P427益阳,自古与长沙有驿道相通,宁乡置县后亦应有驿道与长沙相通。由此可见,望城坡在北宋前就已设铺道。

据当地父老相传,昔时长沙有大、小望城坡。今长沙市岳麓区王家湾立交桥东北角矿冶研究院内之山坡,自学士桥、合浦一线进城,必经此小山坡,在坡上可望见今长沙市五一路城区,故名小望城坡。自宁乡一线走官道来长沙,必经三里垅上今公交西站东农业银行边的山坡,在此大山坡上,可望见今湘春路以北之城区,故叫大望城坡,习称望城坡。1951年置望城县时,即以此为县名[4]P129。

二 靖港

靖港,位于县城西北,东濒湘江甑皮洲,与铜官古镇隔江相望。因自古濒湘,交通便利,清末民初即有“小汉口”之称,为湖南省四大谷米集散之一。1987年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团头湖遗址群,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16处文化遗址,15处窑址,出土大量磨制石器和陶片,距今约3000年以上[1]P650。

靖港,何以得名?靖,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为安定。港,古文中多指江河支流。唐、宋诗文中,南人多用此字。又多引申为船泊码头、港湾之意。靖港,即安定的港湾。

靖港得名,应与唐代李靖奉命讨伐萧铣有关。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昔两岸芦花丛生,原名芦江。”《大明一统志》载:“唐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新唐书·李靖》载:唐武德四年(621),李靖向唐高祖“遂陈图铣十策”,被诏为行军总管,总揽军政大权。“武德四年八月,大阅兵夔州。”九月,高祖以赵郡王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十二总管,与李靖以舟师叩夷陵,大破铣将文士弘,继而克荆、郑后,用船漂长沙为疑兵之计,使前来救援之敌,不战而降。孝恭与李靖合兵围铣,迫使郢都萧铣投降。“由是江、汉到城事下,(李靖)以功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到桂州(今广西),分道招慰。”得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5]P3074约在武德四年,李靖率兵平定岭南,郡九十六,户口60余万。后又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曾驻兵芦江(今靖港)。因军纪严谨,秋毫无犯,乡人敬之,遂名此地为“靖港”。

三 铜官

铜官历为境内古地名。何以为名?铜,古文通金。《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说文·金部》:“铜,赤金也。”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赤金(铜),可引申为古代冶炼兵器之场所。

江苏六合县程桥出土春秋晚期白口生铁、铁条、铁丸。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证实,春秋中期前之兵器,皆以铜杂之以锡为主要原料[6]P927。由此确证,冶铁技术至迟为春秋中期发明。《国语·齐语》中有“美金”、“恶金”之载。《周礼·考工记》中已将“美金”、“恶金”相区别,“美金”多造兵器;“恶金”多造农具。秦汉时,因冶炼技术进步,才将金、铜、锌、锡等,从合金中提炼出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尽收天下兵器于咸阳,毁之铸金铜人(实际上为铜合金),立于宫中。西汉《淮南子·万毕术》中,记载时人发明胆水炼铜。铜,从合金中分离出来。

官,古文中指管理政事者。《说文》:“官,吏事君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认为:官字“盖象周庐列舍之形,谓臣吏所居,后乃引申为官职之称。”古今文中有2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管理政事的职员。铜官,可释为官府冶炼兵器的场所。

铜官,何时得名?难以稽考。《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五》载:长沙县有“铜山,在县北一百里。楚铸铜处。”这“铜山”当约在今望城县铜官方向,“楚铸铜处”,当有官吏管理。这是否为“铜官”得名之依据,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过,楚国约在周厉王末年楚熊勇七年(前841),已在今湖南麻阳县九曲湾,发现并采掘铜矿,历时180余年[7]。春秋初,楚灭罗子国,迁罗人于今汩罗市罗水流域,筑城于罗口,族居为“罗城”,允其复为楚之附庸国。罗子国其辖境,包括今湘阴、汩罗、平江县,岳阳县南部,沅江县北部,望城县北一小部。罗人深受楚文化影响。其时,楚人与罗人在今湘江下游今铜官一带,设官冶铜铸兵器于“楚铸铜处”,并非不可能。

历史上铜官窑历有名声,扬名国内外。得名在两汉时,实有可能。一是,长沙铜官窑,位于书堂乡古城村。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铜官的陶制品。其邻村石渚村,1984年发掘一座石门矶窑址,出土器物与东汉晚期长沙墓中瓷器相同[1]P650。这说明此窑在西汉时已存在。

二是,铜官镇历有吴楚桥。传为三国时吴、蜀交界处,架有一座吴楚桥。这不确切。三国时,只有魏、蜀、吴三国之称,并未有“楚”国之称,何有三国时有“吴楚桥”之谓。杜甫《登岳阳楼》诗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注家云:吴楚:古吴国和楚国,包括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地方[8]P222。《左传·定公四年》载:“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吴国大举攻楚,五战五胜,攻入郢都,楚昭王逃入云梦泽。“涉睢,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9]P322后在隋国的保护下,才免于难。约在这一年,吴国势力已深入湘江流域,因攻楚郢都之需建“吴楚桥”,极有可能。

三是《元和郡县志·潭州·长沙县》载:“故尉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孙权以程普为长沙县西部都尉,以防关羽。因此立城。”此城应在今铜馆镇内,但未发现古城遗址。《水经注·湘水》载:长沙县城北有“北津城”。发掘有战国铜器、西汉墓葬,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1]P650。不知是否与“故尉城”有渊源。这表明今望城境内自古为吴楚及三国吴蜀军事要地。

四是长沙铜官窑在唐大中年间(约859)就已闻名全国。其时,李群玉(今湖南澧县人)有《石潴》诗曰:“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廻野煤飞乱,遥空爆竹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杜甫过长沙亦有《铜官渚守风》诗。1957年发掘铜官窑遗址,发现有唐元和三年(808)等纪年器物,证实长沙铜官窑,创烧于唐代中期,盛于晚唐,终于五代[1]P650。

综上所述,铜官得名于两汉时。当然,铜官得名于何时,还可进一步探讨。

四 乔口

乔口地处县城北17公里湘江西岸,柳林江在此汇入湘江。此江亦名乔江。乔江汇入湘江之处,聚落谓之乔口,传为唐初于此架有一桥,后驻兵防守于此,又名桥口镇。

乔,古文中有高曲之义。《说文》:“乔,高而曲也。”古文中亦通“桥”。口,古文中多指嘴,即人和动物发音及进食的器官。《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嘴。后也引申为口子、洞穴。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实指山水环境造成的自然通道。

唐初置桥(乔口)镇。唐之“镇”,为唐武德四年(621),在全国重要险要处设置,是比戍高一级别的驻兵要地。镇,古今文中有2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镇抚、安定之意。晋以后,在险要处派将卒镇守,故谓之“镇”。北魏时置镇有两类:一类设在不立州郡之地,镇将兼理军民政务。《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将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另一类与郡同设一地,一般镇将绾军,刺史、太守理民政。当然亦有例外。《魏书·杜洪太守》:“太和中除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都太守。”六镇起义以后,北边诸镇改为州,以刺史、太守统辖。

唐初,镇戍权力减轻,《新唐书·兵志》载: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同。但不治内政。北宋时,罢镇将,将其权力收归知县。但人口较多商业繁兴之“镇”,予以保留。自此后乡村小商业都市,统称为市、镇。《新代史·职方考第二》:“自唐有方镇,而史官不录于地理之书。”其原因是非一级政区,故不录。因此之故,唐武德四年(621),长沙县设有“桥口镇兵”(即乔口镇兵),也不为地方志所载。后人将唐之“镇”,视为乡镇之“镇”,隶于县属之下,造成军事区域地名不录,甚憾!《旧五代史·郡县志》、《宋史·地理志四》,在长沙县皆有“桥口镇兵”之记载,可见其时,长沙县内已置军事区划,级别至少与县令同。“五代后周王逵驻兵乔口,设巡检司。”[1]P225应是唐时置镇驻兵防守之遗制。

五 高塘岭

高塘岭,为望城县治,距长沙约16公里,处县境中部湘江西岸。1951年置县后,县治望城坡,次年3月迁没高塘岭,置城关镇。县、镇同治一镇。1949年前,该村镇人口不满200。县治驻此后,渐成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聚集中心。父老相传明初有江西移民于此,开挖芭茅塘(今斑马湖)引水灌田,由3个池塘相联而成,水面今有2000亩;山岗上又有小池塘、田土。故明、清以后历称高岭塘。1958年属东方红(谷山)人民公社,1961年为高塘岭镇。2011年5月撤望城县为长沙市望城区,次年改高塘岭镇为高塘岭街道办事处。今城区面貌大变,旧貌无识[4]P131。境内星城镇有《水经注》所载:北津城,为西汉古城,今存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望城县志.建置沿革[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长沙县志.临湘城[M].北京:三联书店,1995.

[3]宁乡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湖南行政区划大典·长沙市[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5.

[5]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7]彭雪开.麻阳地名源流考[J].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内部文稿,2014.

[8]古代旅游诗抄[M].长沙:岳麓书社,1985.

[9]左传·定公四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6.

(责任编校:余中华)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ce Name Wangcheng

PENG Xuekai

(Xiangdong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The territory of Wangcheng county once belonged to Changsha and then Shanhua county. Since 2nd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3), it cam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Changsha county. The year of 1951 saw the separation of the western part and thus Wangcheng county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government located in Wangchengpo, after which the Wangcheng county was named. At the end of the same year, the government transferred to Gaotangling. The government has only a short history. Today we can still trace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many places inside this region, including Wangchengpo, Jinggang,Tongguan, Qiaokou and Gaotangling.

Wangchengpo; Jinggang; Tongguan; Qiaokou; Gaotangling

2016-10-09

彭雪开(1953— ),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地名。

K928.6

A

1008-4681(2017)01-0011-04

猜你喜欢

望城长沙县长沙
长沙县湘龙幼儿园
长沙之旅
小小书画廊
望城:实施“七大工程”,擦亮红色品牌
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古代墓葬出土物
理想的风帆从这里起航
——长沙县实验中学简介
文明风尚在望城
我眼中的长沙
长沙县主种的茶树品种
长沙县茶叶产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