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进展

2017-03-24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脓毒症控制措施功能障碍

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

·专家论坛·

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的治疗进展

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

腹腔感染是严重腹部创伤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腹腔感染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以及合适的治疗措施是决定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感染源的控制是腹腔感染治疗的根本,应建立递增式感染源处理策略,对于高危患者应采用损害控制性治疗与腹腔开放疗法。对于临床病情恶化或者没有改善的初始感染源治疗失败患者应果断进行检查,寻找未得到控制的感染源,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

腹部创伤; 腹腔感染; 腹腔开放; 损害控制

严重腹部创伤的特点是伤情严重、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腹部创伤后并发症多发生于严重的单个或多脏器损伤之后。腹部创伤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创伤失血性休克、腹腔间隙综合征、腹腔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IAI)、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包括各种消化道瘘、腹壁缺损、腹壁疝、短肠综合征等[1-2]。

IAI是除腹腔出血外,导致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而且是创伤48h以后的主要死亡原因。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的发生率为2%~9%,主要来源于空腔脏器的穿孔或破裂,消化道内容物进入腹腔内引起腹膜炎或腹腔脓肿,严重者甚至导致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继而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3-4]。

对腹腔感染早期准确的诊断、风险评估以及及时有效的治疗是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损害控制理念与腹腔开放疗法在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救治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1 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的早期诊断

腹部创伤并发的腹腔感染多与肠道损伤的漏诊、首次手术处理不当以及伤后就诊较晚等有关,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创伤史,并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临床表现。要重视腹部创伤后出现的发热、腹胀、腹痛等症状,尤其是结合创伤可能的损伤部位进行判断。腹部创伤合并的腹腔感染容易引发以急性肺功能损伤和急性肾损伤为主要表现的MODS,且容易出现脓毒症。“脓毒症3.0”提出符合两个快速器官衰竭评估(quick SOFA,qSOFA)条件时(神志改变、收缩压≤100mmHg、呼吸频率≥22次/min),即应怀疑脓毒症[5]。以qSOFA或者SOFA评分为依据的“脓毒症3.0”,往往提示腹腔感染已经导致了脏器功能损伤,而临床上则更希望在腹部创伤后早期能够及时准确诊断腹腔感染。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可以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并作为诊断腹腔感染的生物学标志物,较其他临床传统指标(如白细胞、CRP等)显示出了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动态观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可以提高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断率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6]。

一旦腹部创伤后患者腹部体征与临床症状提示出现腹腔感染,并且通过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等检验结果诊断为腹腔感染,则应该积极寻找感染源。

CT检查是诊断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并明确感染源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敏感度可达92%~97.6%,特异度可达98.7%。肠道损伤是腹腔感染的最常见来源,肠道损伤的CT表现包括肠腔外积气、系膜增厚呈条索状、肠壁增厚和肠道不连续等。为明确肠道及其系膜血供情况,可经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提高准确率。为明确肠道有无穿孔或者肠瘘形成也可口服稀释后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即小肠造影CT(CT enterography,CTE)。CTE可以提高肠道损伤的诊断准确率,鉴别肠道损伤与肠道外的腹腔脓肿,如果造影剂经肠道进入游离腹腔或者腹腔脓肿,则更提示肠道穿孔或者肠瘘形成[7]。

2 对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进行风险评估

2017年北美外科感染学会(surgical infection society)更新了腹腔感染诊治指南,摒弃复杂腹腔感染的概念,而是将腹腔感染分为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CA-IAI)与包括术后感染在内的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HA-IAI),并根据患者的治疗失败或死亡风险程度分为较低或较高风险。提出利用表型因素和生理学因素来评估IAI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风险,包括: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体征、低龄或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腹腔感染的范围、初始感染源控制的程度、存在耐药性或机会性病原体以及感染持续的时间。存在至少两项预示不良结局的生理/表型风险因素患者、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感染源控制延迟或者不充分患者,应将其视作高危患者,高危患者的死亡率高达10%~40%[8]。

对于发生腹部创伤后的腹腔感染患者,同样也应该进行风险评估,临床上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病情评估,一方面是患者病理生理因素,包括高龄、合并的心肺肝肾等疾病;腹腔感染导致的脏器功能障碍,包括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等;感染源的影响范围广,如弥漫性腹膜炎、耐药菌感染。另一方面则是已经采取的治疗应对措施,包括不适当的或者延迟的感染源控制措施以及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如果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则应该将其判断为高危患者。

IAI的风险评估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用来指导感染源控制措施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

3 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的损害控制性治疗

病情评估对感染源控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特别强调的是感染源控制措施是腹腔感染治疗的根本,而抗菌药物则是辅助作用。有效控制感染源后可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如果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必须继续寻找感染源,而不是更换抗菌药物。

感染源的控制措施包括4类:引流脓液、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污染以及恢复胃肠道解剖和功能。按照感染源控制措施对全身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微创的经皮穿刺引流、开腹手术以及腹腔开放3类,需要根据感染源的类型、全身状况以及风险程度制定最佳的感染源控制方案。

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致死性三联征(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相互促进而引起不可逆的生理损伤。张连阳[9]强调DCS理论的形成与临床应用是腹部损伤救治的革命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损伤救治的成功率。DCS概念起源于严重创伤的救治,随着人们对 DCS概念理解的深入,这一概念从早期集中于腹部严重创伤逐渐扩展至部分非创伤危重患者的救治中[10]。

笔者于2009年曾经提及严重腹腔感染的DCS治疗原则[11],2012年Waibel 等[12]也提出DCS原则适用于腹部创伤并发的严重腹腔感染。在临床上不仅要关注腹腔感染本身,更要关注创伤的打击以及腹腔感染引起的全身情况,如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免疫功能失衡、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以及脏器功能损害等,对病情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危患者应选择DCS。严重腹腔感染的DCS其本质是控制感染源控制措施的损害,降低手术对高危患者的创伤,以最低限度的创伤换取最大程度的成功和患者康复。多版《“拯救脓毒症运动”指南》均推荐针对脓毒症的病因治疗采用对生理损伤最小的干预措施,例如对脓肿首选经皮引流而不是外科手术引流[13-14]。

需要强调的是感染源控制措施不仅仅是腹腔脓肿的引流,还要评估有无坏死组织、消化液污染以及肠道损伤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为此需要建立递增式处理策略。首选微创改善引流或者建立引流途径,将更换为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对于单纯更换双套管引流不到位或者无法彻底引流、腹腔内脓肿形成的可以使用CT或超声导引的经皮经Trocar穿刺置黎氏双套管引流技术;对于单纯改善引流无法达到控制感染源目的时应考虑开腹引流,在此过程需要遵守DCS原则,控制外科手术的损伤,并且要预防与控制腹腔感染并发的腹腔大出血;对于合并有腹腔高压的腹腔感染患者应该积极行腹腔开放疗法[15]。

腹腔开放疗法是腹部创伤与腹腔感染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这一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腹腔开放疗法已日渐成熟,成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DCS的重要手术治疗手段,而且也特别适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广泛腹壁坏死及进行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严重腹腔感染病例[16-18]。

腹部创伤并发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大多会出现腹腔高压,其可导致腹腔灌注压下降,引起肝、肾及肠道的动脉灌注不足和静脉回流障碍,腹腔高压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腹腔高压患者一旦出现新的器官功能障碍,则将发展为ACS。腹腔开放疗法是目前治疗严重腹腔感染伴ACS最重要的措施。腹腔开放后可有效降低腹内压,改善腹腔器官血供,减轻静脉回流压力,从而阻断ACS的发展。同时,腹腔开放也利于引流和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及时止血、及时发现并处理肠外瘘等并发症。腹腔开放疗法也有其不足,如果不能实现延期全层关腹,后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壁缺损。腹腔开放肠管长期暴露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空气瘘。

与传统类型的肠外瘘一样,肠空气瘘会带来肠液丢失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实施障碍等并发症。肠空气瘘的特点是一旦发生,肠液漏出会污染开放创面引起创面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全身的脓毒症,同时也导致临时关腹难度增加,筋膜关腹率明显下降,而且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有资料显示发生肠空气瘘将增加约3倍ICU住院时间、4倍住院时间,并且增加4.5倍的治疗费用[19]。

笔者建立了肠空气瘘的阶段性治疗策略,并且针对肠空气瘘瘘口的处理创新了肠腔隔绝技术,可以极大地减少肠空气瘘的医疗护理工作量,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0-21]。

4 感染源控制失败后的处理

临床上常见初始感染源控制措施实施后全身情况未能改善,表现为持续存在或者加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者MODS,此种情况提示感染源控制失败。因此在感染源控制措施实施后仍应定期进行病情评估,如感染源控制后的24~48h有进展性的器官功能障碍,或者感染源控制后48h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没有临床改善,以及感染源控制后5~7d有持续的感染表现,预示着感染源控制失败,应该继续寻找感染源,并采取感染源控制治疗应对措施,而不是常规更改抗菌药物治疗[8]。

对于临床病情恶化或者没有改善的患者应果断进行相关检查,尤其是腹部CT或者CT小肠造影(CTE)检查,寻找可能存在而未得到控制的感染源,并按照递增式处理策略选择合适的感染源控制措施。由于患者已经受到了创伤以及创伤后腹腔感染的双重打击,再次进行感染源控制时,仍应遵循DCS原则。

5 小结

腹腔感染是严重腹部创伤常见的并发症,是除腹腔出血外,导致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腹腔感染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以及合适的治疗措施是决定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感染源的控制是腹腔感染治疗的根本,建立递增式感染源处理策略非常关键,DCS与腹腔开放疗法在腹部创伤并发腹腔感染救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临床病情恶化或者没有改善的患者应果断进行相关检查,寻找可能存在而未得到控制的感染源,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

[1] 张连阳.重视创伤后脓毒症的外科诊疗[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37(4):217-219.

[2] 张连阳,谭浩,姚元章,等.多发伤后严重腹腔感染42例报道[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4):293-296.

[3] Marshall JC.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J].Microbes Infect,2004,6(11):1015-1025.

[4] 任建安.当前腹腔感染诊治的难题与对策[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7):483-486.

[5] Lamontagne F,Harrison DA,Rowan KM.qSOFA for identifying sepsis among patients with infection[J].JAMA,2017,317(3):267-268.

[6] Vijayan AL,Vanimaya,Ravindran S,et al.Procalcitonin:a promising diagnostic marker for sepsis and antibiotic therapy[J].J Intensive Care,2017,5:51.

[8] Mazuski JE,Tessier JM,May AK,et al.The surgical infection society revised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J].Surg Infect (Larchmt),2017,18(1):1-76.

[9] 张连阳.正确应用损害控制性剖腹术[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1):1-3.

[10] 黎介寿.“损伤控制”在非创伤腹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2,1(1):5-7.

[11] 王革非,任建安,赵允召,等.严重腹腔感染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6):361-364

[12] Waibel BH,Rotondo MF.Damage control for intra-abdominal sepsis[J].Surg Clin North(Am),2012,92(2):243-257.

[13] Rhodes A,Evans LE,Alhazzani W,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16[J].Intensive Care Med,2017,43(3):304-377.

[14] Rhodes A,Evans LE,Alhazzani W,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16[J].Crit Care Med,2017,45(3):486-552.

[15] 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围手术期复杂性腹腔感染及其规范化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2):137-140.

[16] Mazuski JE.Clinical challenges and unmet need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J].Surg Infect(Larchmt),2005,6(S2):S49-69.

[17] Weber DG,Bendinelli C,Balogh ZJ.Damage control surgery for abdominal emergencies[J].Br J Surg,2014,101(1):e109-118.

[18] Finlay IG,Edwards TJ,Lambert AW.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J].Br J Surg,2004,91(1):83-85.

[19] 张连阳.肠道空气瘘:亟待攻克的腹部外科难题[J].重庆医学,2013,42(22):2569-2570.

[20] 王革非,任建安,任华建,等.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7-80.

[21] 王革非,任建安,黎介寿.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防治[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7):389-392.

Progressintreatmentofintra-abdominalinfectioncausedbyabdominaltrauma

WANGGe-fei,RENJian-an,LIJie-shou

(Clinical Schoo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Jinling Hospital,Nanjing 210002,China)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and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of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Early diagnosis,risk assessment 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for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are key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prognosis of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caused by abdominal trauma. The source control is considered fundamental for the treatment of most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and the up-step approach of source control should be established,and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open abdomen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to treat high-risk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The signs without improvement or even deterioration of clinical condition portend the failure of initial source control of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and examin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decisively to search out uncontrollable source of infection,and appropriate treatment measures should be administrated timely.

abdominal trauma;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open abdomen; damage control

1009-4237(2017)12-0888-04

R656;R641

A

10.3969/j.issn.1009-4237.2017.12.003

2017年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BE2017725)

210002 南京,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

2017-09-04;

2017-10-14)

黄小英)

猜你喜欢

脓毒症控制措施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造价控制措施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