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谱》艺术风格及临习体会

2017-03-24南守彪

艺术评鉴 2017年1期

南守彪

摘要:《书谱》是武唐书法家孙过庭的传世巨作,是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来的、价值连城的文化瑰宝,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法特点和论断已经影响了几十代人。本文对这本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毛笔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使用练习书法大多是为了修身养性或者学术探讨、课业研究。伴随着全国性的“书法热”迅速兴起,书法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再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这股“书法热”一方面鼓舞了更多的人致力于书法创作和研究,从而创造出更多很好的作品;另一方面也给了一些“滥竽充数”之辈机会,他们为了迎合观众需求创造出根本没有艺术价值,纯拼接而成的“展厅体”,不仅让参展者曲解了草书的真谛,甚至将草书跟龙飞凤舞、夸张乖奇等同起来。笔者想要通过对《书谱》的研究和讲解让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草书,了解草书的意境和价值。其次,《书谱》中对魏晋之前书法理论的涉及面甚广,既继承前贤,又开启后学,言简意赅、意蕴丰富,是学者必习的草书范本。

关键词:《书谱》 孙过庭 书法特征 书法创作

中图分类号:J2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31-10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书法创作活动几乎是伴随文字产生而开始的,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到布衣平民、贫贱书生,只要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用笔峰抒发心意,用字形吐露心声。随着时代的进步,键盘已经成为了全民书写工具,在毛笔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现代社会,书法的价值和生存的立足点又该是什么呢?在孙过庭的《书谱》中提到“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用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说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同时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于他人弊俗。只有将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展现出清雅的风度。可是现在的书法已经不再是文人墨客案头上把玩的东西,也不是一个文人书斋的清玩,展览会才是它的主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主场,现代书法已经开始往直接视觉上的冲击上努力。实践证明,这个冲击力越强越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展览会也就越是成功。为了制造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字体的构成元素间就必须有反差变化。这种反差越大,觀众就觉得越精彩高端。因此一些书法家开始一味地追究这种“高端”,即使明知道这种反差不合理,但是为了刻意追求这种反差,还是会去采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整个作品看上去凌乱不堪,没用任何观赏价值。长此以往,这类书法家恐怕连草书基本原则都将遗忘殆尽,写出来的作品越来越没有逻辑和灵魂。

的确这种发差很大的“展厅体”第一眼看上去会让人有目怖心震的感觉,因为书写中过于大胆地运用字体元素间的反差,让整个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会觉得很可怕、很厉害。如果把书法比作是一场文字的造型,那这种展厅造型就太过浮于表面。作为书法中难度最高的草书,应该拥有粗细一致且充满节奏的线条、雄浑有力且富于弹性的力度、充满活力且韵律十足的韵律,能够给人以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放佛有音乐旋律的享受,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表面上的视觉震撼。所以这些展厅体在行家眼里根本就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更不值得花时间研究。今后各位可能都会去参加书法展甚至举办的个人书法展,希望各位在逛书展或者办书展的时候不要片面地追求字体元素间的反差,而应该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同时,一个出色的书法家不仅要拥有一双巧手,更需要拥有一双慧眼。因为只有拥有了这双经过训练的眼睛,你才能更好地分辨眼前的作品到底是鸿篇巨制还是充数之竽,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和临习,你才不会走错方向,才能在书法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成功,也只有拥有了这双经过训练的眼睛,才算真正走进了书法界的大门。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孙过庭《书谱》的研习,帮助各位修炼一双慧眼。之所以选择《书谱》,是因为孙过庭以书法与书论兼擅而闻名,《书谱》不仅在笔法上忠实的践行了“二王”书风,是我们学习草书特别是小草的最佳典范,而且《书谱》中代有对晋以前书法的总结和论断,是研究晋代以前草书的重要范本,每每临习研读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提高。

(二)研究现状

《书谱》作为历代传颂的书法名作精品向来为书家所推崇,研究临习之人络绎不绝、代不乏人。可是由于孙过庭留下的能考证的资料太过稀少,目前甚至无法准确地推断孙过庭的生卒年、籍贯、世系、职官、师承、行谊、爵里,甚至姓名也存在着争议,而对作者的研究是对作品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就给《书谱》研究带来了不少障碍。而且《书谱》中包容的书学思想博大精深且内容丰富、论证精辟,在关键点上又常常缺少佐证,因此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现在各家关于《书谱》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主要是在《书谱》是序言还是正文上的争议。

认为《书谱》是正文的专家以朱建新老师为代表,他认为《书谱》已经“至矣尽矣,岂可复增?”《书谱》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全文纵26.5 公分,横900.8公分,共3500余字。朱建新老师认为这三千言已经基本表达了孙过庭的书学思想,书中也的确并没有明显的不合理或者跳跃的地方;认为《书谱》是序言的则认为《书谱》在内容结构上并不合理,芜蔓较多,不够明晰。有些地方需要读者认真反复咀嚼回味才能勉强联系在一起,而且很容易让读者误解甚至产生歧义。最具代表性地就是宋微宗赵佶,他在《书谱》上题下了“唐孙过庭书谱序”七个字,《四库全书》中也提到“疑全书已佚,流传真迹,仅存其总序之文,以前贤绪论,姑存以见一斑,而仍题全书之名耳”[1]。两种学说各持己见,争执了千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年代久远,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孙过庭先生英年早逝,生前又默默无闻,没有留下太多史料可供查证。对于《书谱》是全文还是序文,笔者在此并不加以研讨,本文主要研讨的是《书谱》中文字的写法和特点,在了解《书谱》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书谱》的作者孙过庭。

二、《书谱》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孙过庭生平简介

孙过庭和蒲松龄、梵高等名家一样拥有特别坎特的人生,生前一文不值,死后才价值连城。现在对孙过庭本人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是唐朝人,他的朋友圈里有一位很著名的文学家叫陈子昂。虽然还有其他少量的历史传记包括唐代张怀瓘《书断》、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宣和书谱》以及窦臮的《述书赋》等也还能看到关于孙过庭的只言片语,但是多不可信,所以对孙过庭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陈子昂给孙过庭写的两篇墓志铭,分别是《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通过这两篇墓志铭我们可以对孙过庭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下:

孙过庭生于唐太宗时期,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唐太宗去世、高宗继位随后武则天登基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孙过庭本人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均没有只言片语,主要由于他当时的官职太低。根据孙子昂墓志铭中的描述孙过庭“四十见君”,但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用,只做到了七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小官:右卫胄曹参军和率府录事参军,相当于在守护皇城,包括太子宫的警卫部门做一个文书,之后因为“遭谗慝之议”被免去官职流落民间。陈子昂视孙过庭为知己,孙过庭被免职之后就靠教别人写字生活,常常捉襟见肘,幸亏陈子昂时时接济才得以勉强度日。孙过庭去世以后,陈子昂在墓志铭中引用晋时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和山涛的典故,让孙过庭安心上路,表示自己会如山涛一样帮忙照顾遗孀,可见两人关系的非同一般。按照陈子昂的描述,孙过庭是一个少时“未及从文”长大后“未及从事”的苦命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办法供他上学,长大后事业又不通畅,好不容易事业开始起步了,又在四十多岁的壮年时期英年早逝了。据推断,孙过庭在二十四岁左右才开始钻研书法,《书谱》一书是他三十九岁后才开始着手书写的,可是五年之后孙过庭就驾鹤西去了,也就是说孙过庭刚刚开始在书法界崭露头角就长辞人世了。

孙过庭本人似乎也有预见到自己的英年早逝,在《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还引王羲之为例说王羲之的众多书法中,以他老年时候的书法最是绝佳[2]。认为人应该与书法一同老去,所以在《书谱》完成之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二)《书谱》及相关内容

《书谱》现存两卷,共三章,接下来笔者将用通俗易懂地白话文来跟读者分享孙过庭在《书谱》中的提到的一些故事和看法。

在《书谱》的开篇,孙过庭引用了王羲之对汉魏时期钟繇、张芝书法的评价。王羲之认为他的书法水平与鐘繇“钟当抗行,或谓过之”旗鼓相当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过他,但是对张芝,王羲之却没有这么自信,认真自己如果能和张芝一样“池水尽墨”,同样努力到墨汁把池水都能染黑了,那说不定能赶上他。孙过庭用王羲之的这个故事告诫他的弟子同时也告诉后人,书法学习一定要勤加练习,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成就更高的书法造诣。

随后孙过庭又通过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之间的一个故事告诫后人要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王献之虽然师承于王羲之,但是在书法造诣上远远赶不上他的父亲。可是王献之本人并不承认这个事实,别人问他觉得自己写的好还是父亲写的好时,王献之答到“故当胜。”孙过庭认为这是很不礼貌、很没有孝道地做法,引用了《孝经》中曾参不入“胜母”巷的典故对王献之的这一做法做出了批判。实践证明这种批判是正确的,书法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不要轻易觉得自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人,要时刻谦虚,多向长者、老师学习。

在讲述了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之后,孙过庭开始正式讲述草书的写法了。孙过庭在文中写道,自己年少时非常努力地去体会钟繇和张芝作品中的神采,去效仿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写规范,努力练习二十多年后发现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当如大自然的景观一样鬼斧神工,是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还告诫后人学书法一定要多琢磨多练习,不要“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不要去空谈班超写的好不好、项羽写的和自己作品差不多,最重要是要通过多练习让手腕去掌握运笔规律、使心手和谐顺畅。同时孙过庭还指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瞬间发力。“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意思就是说要练成优美的点画,才能把字写好。

孙过庭在《书谱》中也隐约地袒露了对自己和《书谱》的一些希冀。孙过庭认为很多像像师谊官、邯郸淳这类的书法家虽然很有名气,但是没有真迹留下,也有很多书法家生前声誉荣耀,可是去世后墨迹与名气也就衰落,还有些人虽然生前默默无闻,但却“人亡业显”。孙过庭修书时郁郁不得志,所以他希望即使没有生前显赫,但是至少《书谱》能在他去世后流传下来,流芳百世,造福万代。从今天看来,孙过庭这个小小的心愿实现了。《书谱》已然成为了一本不朽名著,而且会被千万人传颂千万代。

孙过庭算得上是王羲之的骨灰级粉丝,在《书谱》中不乏对其的赞美,孙过庭以为,王羲之的作品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值得花时间去临习和模仿,认为可以从效仿王羲之的作品中确立自己书法的方向。

孙过庭认为“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勤奋地练习不一定能将作品写好,但是连勤奋都没有做到,肯定不会有很好的作品出来。在初学书法的时候不要心浮气躁,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写的不好,书法造诣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慢慢地提高,因为你练习多了就能更好地将书法技巧和个人情感进行融会贯通,写出更加优美的作品。

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提到了很多写练笔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方法,笔者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详细地阐述。

三、《书谱》的技法特点及学习

(一)用笔、结构、章法

1.用笔

首先,《书谱》在用笔上完美继承了“二王”劲健、雄强用笔风格,同时又更加干净利落、方圆并用,“蕴点画与使转之中”,字形上看上去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矫揉造作。而且从《书谱》上可以看出,孙过庭的用笔速度要稍微快于“二王”,下笔“爽利”笔法精熟毫不迟疑。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在书写时笔速也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偏追劲疾”一味求快,也不能“翻效迟重”故意迟重。在书写时要特别的自信,这种自信一方面来源于对书写技巧地把握,只有胸有成竹才能下笔如有神;另一方面也还是需要通过勤加练习才能达到笔下收放自如的程度。“摹搨”二字摘录于《书谱》,由于孙过庭先生的传神用笔看上去气势磅礴、生动活泼充满跳跃感;“企学者希风”五个字下笔大气自信令人不明觉厉。

其次,《书谱》书写过程中提按有度,主笔稍重,代笔皆轻,在细节处理上做的非常好。将中峰行笔和侧峰行笔也非常好地结合起来,特别将侧峰行笔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中峰用笔相互辉映相得益彰。通过中峰的巧妙运用让字体看上去很方正,而侧峰用笔又给与文字一些圆润,方圆兼施让整篇文章看上赏心悦目。孙过庭自己在《书谱》中就有提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意思就是说在书写时,每一笔都包含着笔锋的变化,每一点都能使毫芒顿折回旋,可见孙过庭在书写过程非常重视笔锋的运用,也正是因为他将提按有度、中侧峰结合、方圆兼施三管齐下才成就了令人过目难忘的书法名篇《书谱》。

纵观《书谱》全文,孙过庭特别在左右结构且是包耳旁的字都将中侧峰运用的很漂亮,如“都”“那”“邯”等;为了让文字看上去更加立体,在重视提按的同时也并用方圆。书写时点化圆满、笔笔相应相生。比如说“思遏手蒙”的“遏”。

再次,孙过庭在书写《书谱》的时候重视弹跳笔的书写,文中出现了大量节笔。所谓节笔是指在用毛笔书写时借助毛笔的弹性突然提笔使笔尖稍微离开纸张形成一种笔断意连的效果。有像右边运笔时断裂的如“二王之妙”的“之”、有像左边运笔时突然断裂的如“耻崇家范”的“崇”、也有向上或向下运笔时断裂的,通过这种节笔效果彰显了孙过庭先生的书法魅力。

最后,书写过程中连断有度,笔画虽断但笔势要相连。草书并不等同于龙飞凤舞,笔画间不能总是缠绵连绵,必须当断则断,该连才连。断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看上去不会显得很突兀,连在一起的时候要让文字看上去更加流畅和谐,总结来说就是要实现“形不贯但气相连”。孙过庭用心地将《书谱》中的每一个字巧妙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字与字之间相互辉映、充满弹性的连接,让整篇《书谱》看上去既是浑然天成,又不会显得死板,反倒是动感十足。《书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驰鹜沿革,物理常然”中的“革”字,上部分的包围结构在他手下就是简单的两点,断的干净利落。孙过庭先生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按照传统的笔画,那上部和中段都是连笔写出来的效果就是乌黑的一圈毫无生气,孙过庭先生虽然笔画断开,但行气贯通看上去更加流畅自然。类似的独具匠心地运用了连断的还有“露”和“胜”字。

这种连断有度同时也体现在破笔上。孙过庭的破笔看似随意,其实都是有意为之,书写时因阻就阻,因破就破,巧妙地呈现出一种“破而愈完”的特殊效果。比如说“心闲手敏”的“闲”、“以为评的”的“为”等。

通过临习《书谱》可以看出孙过庭在书写时的心态情绪,前半部分基本处于一种阴柔的状态笔法中更多了一些狂纵的成分,笔下的文字竟然有多处“破体”,甚至在匆匆行文之中,粗重的笔画随处可见,而且竟然出现了丢字落字的现象。中间部分情绪更加激动,画面有些狼藉之处,有滴落的墨迹,甚至涂抹痕迹,还有的地方,甚至有写错,临时勾抹的痕迹;在最后结尾的时候情绪升到顶端其放纵不羁之处,随处可见。如前半部分的“妙学乃”这几个字就看上去比较狼藉,可见情绪已经开始上涨;而中间部分的“锋端之失”有些墨迹滴落的痕迹;“孙阳不”中“阳不”两个字勾画的有些凌乱,放纵不羁的情绪一览无余。

2.结构

研究书法的道路路阻且长,不同时期对字体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初学者,结构“但求平正”,有了经验以后就可以“务追险绝”,适当地追求结构和字体上的险绝,可是在险绝之后还是要回归于平正上来。随着练习的增加,书法造诣的提高,可以熟练把控平正和险绝以后就可以慢慢将两种结构方式融会贯通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字和作品。可是在书法创作的时候应该如苏东坡先生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草书并不是毫无规律地胡乱书写,它看似随意性很大,但实则需要推敲颇多,在字体结构的变化上更是需要反复体会、琢磨,这样才能让整个作品看上去和谐有序,被他人所接受。

临习了孙过庭的《书谱》会首先发现,孙过庭的书写结构时常变化万千相当随意,令人难以捉摸,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将孙过庭的书写的结构全部囊括进去,这也是《书谱》最特别的结构特点。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个简单的“之”字,在《书谱》中出现了二三十次,但是每一次出现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可见文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与上下字相辉映、相结合的。

其次在文字间疏密虚实的变化上也是大有文章。《书谱》极善处理文字间的疏密关系,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孙过庭巧妙地运用简单且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地分割字内空间,时而尽量留出空白,制造成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时而布局紧凑讓人跟随作者孙过庭书写时的情绪波动而波动。举个例子来说明,《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观察《书谱》原文可以发现孙过庭在“劣”字的书写上很是别具匠心。上面部分的“少”写的非常开,看上去特别张扬舒朗,而下面的“力”字又缩的特别紧,构成了视觉上一个很明显的疏密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相同技巧的结构技巧也运用在了“资”“妙”等字上。

再次,孙过庭在书写部分字,特别是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常常会错位生奇。孙过庭在文字部件间的连笔书写、错位移位以及欹侧取势等方法让这个字体显示出这样独特的艺术效果,为后人塑造了一种书写上的典范。这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字,“题勒方幅,真乃居先”中的“题”字,在现代书写中明明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可在孙过庭笔下却成了一个左高右低、错落有致的左右结构的字,看上去特别有气势。在《书谱》中巧妙运用错位的字还有上下结构的“安”和“声”,左右结构的“雅”等。

最后,《书谱》的结构将险正与虚实结合、把自由挥发与规范书写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活神仙”三个字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活”字是孙过庭在书法上的自由发挥,“神仙”两个字又写的规范得体。“神”字末端似有似无给人一种虚实结合的感觉。同样的结构还有“学者忙热”等。

不同的书家对字体结构的设计会有不同的看法,学书者在临习时可以借鉴书家对字体的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深入,直至能够掌握草书结构的一般规律,最后能自我驾驭字体结构的设计。

3.章法

章法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作品进入人眼球后给人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在书法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章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作品的生死。孙过庭在设计《书谱》的章法时进行了全面整体地观察,在书写时通过笔尖情感的流动将《书谱》中的三千余字组合在了一起,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章法。

孙过庭在《书谱》中巧妙地利用了文字间空间的疏密、字形的大小、部件线条的连贯、分布的欹正,以及笔画的粗细等创作元素营造出了灿若星河的萧散之美,令整篇文章看上去独具神采。《书谱》中的疏密散落看似无意而出随性而动,实则苦心孤诣思量再三,字体的疏密为整个作品增加了节奏,让观习者可以跟随作者书写时的情绪的波动而波动,使文章的情感流动起来,为《书谱》添加了诗性的韵律美和音乐的节奏感。同时巧妙地控制行间距和字间距扩大了文章的张力,将每一笔画、每一字形都成为整个章法的一个部分,使整幅作品浑然一体。文中有一句“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其中“妍妙”二字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让整个篇幅更加飘逸,格局看上去清爽干净,令人心旷神怡。同样的用法还有“六文之作”等。

线条的连贯是形成书法作品气韵的基础,连贯又有“实连”和“虚连”之分。认真观察《书谱》会发现,孙过庭并不是随意进行字体间的连接。在《书谱》中多为二字、三字一连,四字一连的也只有少数几处,孙过庭很娴熟地用偶尔几个字体间笔画的连贯来不时制造一种能使人眼前一亮的“亮点”,创作出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不通”为二字相连,三字相连的是“欲精而”,四字相连的是“不悟习草”。

笔画精细变化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形成跌宕感。《书谱》中字的笔画轻重变化极大“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字体间的“虚连”已经给《书谱》带来了一抹“轻灵”,偶尔的厚重的或用笔较粗的点画又增加了文章的“粗犷”感。虚连的“轻灵”与点画的“粗犷”相辅相成却又对比鲜明,让整篇文章看上去有种超然的自由感[3]。《书谱》中孙过庭熟练运用笔画的轻重粗细写出了很多气势磅礴、别出心裁的字,比较典型的有“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中的“杜”字,左边的“木”写的重如泰山,紧随相连的右边“土”字却轻如鸿毛,轻重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同的写法还有“鼓”“班”字等[4]。

初学者在临习时很容易重其形而忘其神,忽视了整个作品的章法,此举无异于买椟还珠,对于长期研习书法是非常不利的。在学习名家精准的用笔和巧妙的结构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名家对作品章法的把控。

(二)工具材料的运用

在本文的开篇就有提到,只要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在书法创作中毛笔是至关重要的。毛笔是秦朝著名将领蒙恬发明的,发展至今毛笔的品种已经非常多了。就原料特点来看,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软毫多用羊毛所以也称羊毫,羊毫柔而致密,初学者不易掌控,其柔韧的性能不能发挥,所以建议初学者一般选用以黄鼠狼尾巴毛和兔毛按比例制成的硬毫也称狼毫。这种硬毫毛笔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能帮助书者写出“爽利”“刚断”笔画。

除了笔,纸张和墨台同样重要。练习毛笔字,一般用毛边纸,这种纸是用竹子等植物纤维制作而成,吸水性较差,具体书写的时候墨会渗下去,书写流畅看上去有立体感。墨中要稍加些水,不能太浓,达到“清润”的效果,这样“纸墨相生”,黑白反差才能便捷顺畅地临习出好的作品。

除了笔墨纸砚这些硬性条件以外,孙过庭在《书谱》还提到了一些关于书写的要点和方法。在孙过庭看来书法创作绝不是随随便便随时都能做的,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1.环境适宜、器具得手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也就是说在下笔的时候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简单来说有五个原因:第一是书写时的心情和状态,“神怡务闲,一合也”,心情舒畅闲适的时候写起来就很顺手;第二是“感惠徇知”;第三是“时和气润”,也就是你写作时候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在舒适温和的环境里才能写出好的作品;第四是“纸墨相发”,书写时纸张和墨的质量是很关键的,如果纸张粗糙、毛笔不顺手,那自然是写不出好的作品出来的;第五是“偶然欲书”,一定要是自己想要写、想要通过字体抒发内心情绪,如果是在违反自己的意愿、迫于情势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字看上去也是死气沉沉没有精气神的。简单的用一句话说就是,在环境舒适、心情愉悦、器具得手而且是内心特別想要抒发的时候才是练习书法的最佳时机。

2.有感而发,手随心动

孙过庭以为任何文字都是作者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王羲之在书写《乐毅论》时心情多有忧郁,写《东方朔画赞》时思绪离奇飘逸,写《黄庭经》时身心舒畅愉悦,写《太师箴》时情绪激荡曲折,写《兰亭集序》时情绪高涨却又暗自哀伤,一方面是想告诉后人在临习这些作品的时候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模仿出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要指出文字是情感的表达,书写时必然是意先笔后,如果脑袋里、心里空空地没有情绪,也注定写不出多好的作品。

四、《书谱》创作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借鉴意义

通过对《书谱》各方面的了解,我们已经被它的魅力所征服,同时也对孙过庭这位聪明睿智的艺术家肃然起敬。孙过庭虽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没有机会接触正统的教育,可是却写出了涉及的面如此之广,讨论的问题如此之多,揭示的思想观点如此之丰富的文化瑰宝《书谱》,可能连孙过庭本人也没有意料到这本《书谱》几乎照亮了唐朝以后的千余年的书法史。

孙过庭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书法的创作艺术和书法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人,甚至为其后整个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绝大多数论书者难以望其项背。正如宋米芾所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得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在对孙过庭及其《书谱》的感叹、敬畏之余,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更多的学习。《书谱》是唐代小草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人提供了一本标准规范的小草字帖,被评为最体现王羲之的书法样貌、最适合用于学习王羲之草书的入门法帖之一。

在临习《书谱》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孙过庭用笔的精准,结构的严谨、章法的统一,还能从《书谱》的字里行间获取知识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在《书谱》中提到“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孙过庭认为在书写的时候最重要的四点分别是“执”“使”“转”和“用”。其中“執”就是执笔有浅深长短之分,写大字时执笔要高;写小字时执笔要低。初学者执笔要低,经验老道的人执笔要高[5]。另外还有比较经典的“五合五乖”理论、情感与书写的关系等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学习。

(一)《书谱》创作思想的历史影响

《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统一的。

第一,《书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法理论专著,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书谱》是孙过庭在唐垂拱三年所写,书中对唐以前的书体,上至轩辕六文、嬴政八体,下至魏晋的隶、楷、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见解精辟独到、内容广博宏富,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是中国书法史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第二,在《书谱》中孙过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书法作品应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作品是作者创作者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明确指出了不同的创作内容应该配合不同的创作情感,学书者应该将情感与艺术的结合作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启迪了很多人。

第三,《书谱》不仅文辞华美,见解精辟更是提出了书法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孙过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作为其审美观,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古质今研”的问题,提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创作观,阐明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书谱》中提出了孙过庭以他的经验描述地形式归纳了对书法创作有所损益的“五乖五合”,孙过庭认为只有达到了“五合交臻”的境界,才能神敲笔畅创作出情意结合的作品,对书法学习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书谱》创作思想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

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在不断减弱,纯艺术功能却在不断增加。在书法展览效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和研究书法,作为一名书家或是书法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如何更好地通过作品反映创作时的思想和才情,在《书谱》中也能够找到答案。

首先,学习书法要有正确的方法。《书谱》中提到“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6]!”简单地说就是要练成优美的点画,方能把字写好,要勤加练习,手下晓得挥运的道理这样才能写出美妙的字来。对于初学者可以多去临习名家作品,要不断锤炼自己的笔墨技巧直到达到心手合一、以手写心的自由境界。

其次要在书法创作中投入情感。不同的书写内容应该配合不同的情感及书写风格来表达,《书谱》中提到“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再次强调了情感投入对作品的重要性。在书写时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视觉上的冲击而忽视了自己感情的投入。一个真正好的作品,不仅在用笔结构上无可挑剔,更多的要通过情感去打动人心。

五、结语

孙过庭《书谱》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章,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上令人赏心悦目,在书法理论上也是论点精辟令人受益匪浅,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谱》的作者孙过庭是个非常睿智的艺术家,他通过《书谱》告诫给世人学习书法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身心愉悦、器具得手的情况下练习;要勤加练习才能达到心手合一;要多去临摹学习名家名著并从中得到体会;但在面对名家名著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对待,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接受效仿。

学习书法作品时不能只看创作者的用笔和结构、章法和布局,更重要地是看懂创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对于那些只有视觉上的冲击没有情感表露的“展厅体”是没有任何观赏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作为书法爱好者和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去学习名家名篇,感受名家在书法用笔上的传神、结构上的精巧布局、章法上的独具匠心,通过融会贯通,创作出独有的书法表现风格,为世人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具有观赏性的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汤序波,陈全明.古籍整理的又一重要收获——读黄源老《书谱译注》[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01).

[2]刘铎.颜真卿书法对于“二王体系”的建构及影响[J].艺术百家,2011,(S2).

[3]蔡伯仁.试述《书谱》之点画观[J].中国书法,1996,(04).

[4]裴芹.也谈《书谱》的修改与分卷[J].中国书法,1998,(06).

[5]蒋冰.《书谱》:适意书写的寻求[J].书画世界,2014,(01).

[6]郑苗.书学理论的丰碑——评孙过庭的《书谱》[J].中外企业家,2010,(14).

[7]贾欣宇.浅析《书谱》的语言艺术[J].学理论,2011,(32).

[8]李巍.论《书谱》接受论的审美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9]穆棣.《书谱》释疑——真迹依据之探赜[J].中国书画,2009,(03).

[10]谭剑君.浅论《书谱》的艺术观和辩证法[J].文史博览(理论),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