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界融合”与“话语开放”

2017-03-23丁锦宏

江苏教育 2017年47期
关键词:代沟视界话语

丁锦宏

【点评】

“视界融合”与“话语开放”

丁锦宏

沟通发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师生之间真正有效的沟通必须建立在彼此理解——“视界融合”和说话投机——“话语开放”两个基本点上。影响师生之间沟通的因素有很多,师生之间应多换位思考,加深彼此了解和理解,采用开放式话题和问题,敞开心扉,进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有效沟通;视界融合;话语开放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互主体”,无论哪一方作为“信息源”或“接受者”,双方有效沟通的关键都在于彼此能被对方接受、理解,以及沟通过程中保持开放而不是封闭的话语轮回。

一、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分析

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包括“信息输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个主要因素。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年龄、身份、阅历等方面的天然差异,双方的沟通与一般人际沟通必然存在差别。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差异。

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由于地位差异,人通常具有不同身份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造成沟通困难。在传统尊师重道的观念中,教师是权威者,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在一般的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控制方”,学生就常常处于无条件服从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的话语时间和空间,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导致双方沟通障碍。

2.认知“代沟”。

在现实意义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地位身份方面,还表现在双方对同一事物存在认知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成年人,其知识经验、价值观等都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加之,当代社会发展迅捷,人与人之间相差一岁都存在“代沟”(广义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generationgap”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所著《代沟》中提出。generation是一个总称语,指一代人。最早认为,一代大约是25到30年之间),更何况教师一般要长学生10岁左右或更多。所以,教师在沟通中要考虑“代沟”的真实存在,以及“代沟”在沟通中的负面作用。

3.恐惧情绪。

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常常以威严者自居,甚至新手教师刚刚工作,就有好心的“经验”教师传授“对学生不要笑”等管理秘诀。即使是正常的师生谈心,往往也会因为教师板着面孔,学生不敢敞开心扉;而犯错学生被喊到教师办公室,教师往往是一通训斥和数落,面对身临恐惧之中的学生,何谈沟通?

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拒绝”“顶牛”“对着干”等行为。常常表现为三种逆反现象:第一,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机体过度地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任何刺激,包括能给个体带来满足的刺激,如果超过限度,对个体反而成为一种压力,甚至是伤害。个体就会采取措施来逃避刺激,比如,每天山珍海味也会使人倒胃口;比如老师、父母整天喋喋不休,会让学生、子女不胜其烦。第二,自我价值保护逆反。自我价值和尊严对人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个体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产生对抗反应。如果教师的说教、劝导、批评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就会引发学生的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学生就会采取回避、拒绝的措施,表现出故意闹别扭等行为。第三,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被禁食的果子感觉特别甜,被禁止的事情偏要做。教师在处理青春期学生朦胧爱情意识时,越是过度禁止,学生越会对抗尝试。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两大关键:“视界融合”与“话语开放”

1.视界融合。

尽管影响师生之间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彼此互相理解。“视界”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根据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的解释,“视界”就是“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视界融合是指“在意象活动中主、客体思维通过相互作用最后归并所呈现的交融状态”。解释者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的,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由这种经由理解活动互动产生的理解化的新的视界被伽达默尔称为 “视界融合”。作为诠释学的理论,视界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理解”。伽达默尔所言的“视界融合”是力求“解释者”与作品及作品原创者视界通过理解达到融合。借用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方面,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中双方能找到对方立场,通过设身处地和进入“对方视界”的理解,达到“视界融合”。

师生之间“视界融合”的理想状态在于真正“彼此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去除偏见、误解而形成的“信任”心境氛围。因此,从教师方面说,师生形成“视界融合”的前提是双方互相信任、敞开心扉。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和关爱。沟通的过程是学生试探教师、了解教师的过程。张维迎曾说过:“信任是不断博弈的结果。”在沟通之初,学生是不会亮出自己所有底牌,只有在多次交往之后,也就是在心理上的多次博弈之后,学生才会拉近与教师的距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宽容与真诚的关怀,一点一点收获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恰当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真诚沟通的素养。朱小蔓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情感教育让孩子在生活环境中获得了健康的情感支持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了情感文明的程度,他们就容易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更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双方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是师生“视界融合”的另一重要方面。设身处地就是站在对方立场。相比较而言,教师是成年人,按理教师的经验、阅历、同理心等应该高于学生,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理解学生,明白他们在想什么、要什么。正如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在沟通中“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what),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when),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who),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how)”。只有在理解、明白学生所思所想,教师发出的沟通才可能有效,学生的回应,也才可能被教师正确理解。

2.话语开放。

“理解”是沟通的基础,而沟通真正发生并持续则需要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并且有效地 “发出”和“接受”信息,产生有效“回应”。尽管沟通过程有“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分,但总起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非言语沟通(如表情、眼神、手势、身体姿态、人际距离)总是伴随着“言语沟通”过程,对语言信息发挥着“乘数效应”作用。

一般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讨论”;一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沟通。无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讨论,还是平时教师和学生日常沟通中的交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沟通的信息发出方,所以,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否能进行下去并取得成效,往往取决于教师所抛出的问题(话题)是否具有“可讨论性”,也就是“话语开放”。

教师抛出的问题(话题)应该是“开放式”而非“封闭式”的。开放式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各种可能性,不是唯一答案,即使教师事先已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排斥其他不同的答案。例如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巨人刚开始的时候要用石头做一道墙?”“那我想问啊,为什么奶奶只做一个包裹,而且她说一个就够了呢?”

封闭式问题一般有固定标准答案,或者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单选回应,这一类型的问题给予学生思索的弹性空间较小。例如老师问学生:“我如果很高兴,想送一个快乐的礼物给你,那你快不快乐?”

当教师提出封闭式的问题或向某位学生单独提问时,通常只有某一个学生响应。而当教师在启动讨论的“理解层次”与“解释层次”时,通常会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也尽可能不把他(她)自己的看法提出来。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沟通更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有效沟通一定是建立在师生之间“视界融合”、彼此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同时,师生之间只有“话语开放”、心扉敞开,才可能使得彼此的沟通持续、深化。

G451.6

A

1005-6009(2017)47-0015-03

丁锦宏,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教授,教育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学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代沟视界话语
80、90、00后,年度代沟调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机视界
聆听爱的声音,让代沟化为无形
视界
视界
视界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