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丁神话与蜀道诗

2017-03-22邹定霞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蜀道

邹定霞

摘要:“蜀道难”,一直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吟咏的话题。蜀地自古以来就渴望与外界交通,从成都至长安的蜀道传说是五丁所开。本文梳理五丁神话与石牛道命名之关系,同时也赏析了唐代蜀道诗人对五丁的吟咏。

关键词:蜀道;五丁;石牛道;蜀道诗

蜀道是连接长安与成都的驿道,是一个穿越秦巴山地的道路交通体系。长期以来,蜀道以艰险著称。关于这条穿越崇山峻岭的道路,民间流传着关于它的传说。

一、蜀道与五丁神话

蜀道南段的金牛道,又称石牛道,自汉中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过剑门关,被称之为“蜀之咽喉”。金牛道因为石牛和五丁的传说,具有一种奇幻的色彩。

《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蜀王本记》云:“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后遣丞相张儀等随石牛道伐蜀。”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亦引此:“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余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土地。秦当得蜀矣。秦王恐亡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王以为金便,乃令五丁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

扬雄《蜀王本记》有关石牛道的记载有赖于类书而保存下来。秦惠王欲征伐蜀,但是苦于没有路。于是秦惠王想到了一个办法:刻五头石牛,置金于石牛身后,贪财的蜀王以为石牛能便金。随即派了五名大力士前去拖牛,拖牛的过程中便开辟了蜀道。这个神话故事讲述了石牛道的得名。这五名大力士是何许人也?“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艺文类聚》卷七引《蜀王本纪》)。

然而石牛之称,并非因为神话,而是源于地理。《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云:“旱山在(南郑)县西南二十里……《周地图记》云:山上有云即雨。故谚云:牛头戴,旱山晦,家中干谷莫相贷。旁有石牛十二头。”《水经注》卷二七云:“廉水又北注汉水。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焉。”由此可知,郦道元“不辨其由”的十二座石头,是按山形之数所列的山神、土地之类,所以百姓才会祭祀并且四时都祈祷于此。南郑县的旱山地理位置处于秦蜀交通要道褒谷之地,石牛的神话传说遂与秦、蜀要道的开通发生了关系,产生了“金牛”的神话传说。而这一神话传说又反过来影响了地理的命名[1]。无论怎样,所有与五丁相关的神话传说都反映了古代蜀地人民渴望移山开路这一美好的愿望。

二、五丁与蜀道诗

文人墨客们在入川的途中,亲身经历这险象绝境的时候,都会由五丁神话展开艺术想象。当他们跋涉在艰险蜀道中,这一经历便显得如此独特,“人在不同的时刻会碰到不同的人和事,这是人的经历;只有当人能够从这些经历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才能说是有了体验。”[2]文人们的体验结合五丁神话,便产生了超强的艺术想象力。

唐玄宗李隆基在平息安史之乱后从四川回长安时,行至剑门时写下了《幸蜀西至剑门》: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载有该诗的本事:“帝幸蜀,西至剑门,题诗曰:……至德二年,普安郡守贾深勒石。”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二句写出剑阁天险,銮舆人主,铢两悉称。颔联二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互文见意。“屏”、“障”均指山峰,“翠”、“丹”形容山色之美。“千仞合”写道路险阻。皇舆经行,抬头看去,剑门七十二峰拥挤堆叠,壁立千仞,仿佛扇扇闭合的大门。“五丁开”写道路之险,引用五丁开路的传说。“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地势之高,如入仙境。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是就剑阁石壁所勒张载《剑阁铭》发议论。此诗格调庄严,引用五丁壮士开路来形容道路的艰难。

李白的《蜀道难》也讲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是从开辟之难来写道路的艰难。此外,在《读狄梁公传》这样的政论诗中,诗人张祜也引用五丁事迹来表彰狄仁杰在武后朝中匡教太子、保扶皇室的功绩:“失运庐陵厄,乘时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储皇位,深然国老勋。圣朝虽百代,长合问王孙。”[3]

无论是天子,还是文人,他们对于蜀道,对于传说中开辟这条蜀道的五丁壮士,都寄托了深厚的感情。蜀道也因为它的奇险和壮美引发了文人墨客们无尽的情思。

参考文献:

[1] 李诚:《巴蜀神话传说刍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2] 童庆炳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3] (唐)张祜著:《张祜诗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猜你喜欢

蜀道
去剑门关探秘“蜀道难”
蜀道畅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入川行吟(通韵)
一唱三叹,回环呼应
蜀道高腔(节选)
在梓潼,关于大蜀道的咏叹与冥想(节选)
蜀道申遗视角下的旅游翻译对旅游活动意义探讨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