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论析

2017-03-20钱春蓉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钱春蓉

〔摘要〕 “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也有人認为: “历史和美学的观点”仅有恩格斯的论述,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论述,而且, “历史和美学的观点”在黑格尔那里即已提出,因此,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关于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具体内涵,关于文艺批评是先用史学观点,还是先用美学观点等,也有各种争议。本文针对这些争议,厘清误解与是非,并从文艺理论到文艺批评实践详细论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文艺批评思想诞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

〔关键词〕 美学观点;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2-019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1〕在当前的文艺批评中,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就要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关于用“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进行文艺批评的论述,这是他们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发表过不少意见,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和争议。本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提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加以论证分析,以期推进学术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一、“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争议之一:“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仅见于恩格斯的论述,马克思本人没有明确论述,那么,“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是否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认为,“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文艺批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建立、成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实践开始于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创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神圣家族》,对法国作家欧仁·苏小说《巴黎的秘密》进行了细致评论。这是一部标志着他们刚刚成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也是建构“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文艺批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开端。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时,对《巴黎的秘密》作了精辟分析,提出必须坚持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原则,不是从主观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来评价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分析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作品时,不能抽象地用不同阶级“过去和未来”“永生和无常”等永恒观念来描写和认识,必须面对真正的社会现实。马克思认为,欧仁·苏的创作思想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理论如出一辙,都是把人民的现实苦难、资本的实际剥削作为“想像中的幻影”,而没有深入到社会历史之中。马克思对欧仁·苏小说的评论,显示出来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史学观点。

当然,马克思对欧仁·苏小说的评论所显示出来的,不仅仅是史学观点,而是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结合和统一。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的分析占据了《神圣家族》这部与恩格斯合著著作的1/4以上篇幅,在历史观点批评的字里行间贯穿着对小说的美学观点的批评。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柏拉威尔在《马克思与世界文学》一书中所分析的那样,马克思在评论《巴黎的秘密》时,不只是就书论书,局限于该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现实,而是进一步引用了欧仁·苏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论证,同时,还采用了其他法国作家的回忆录、诗歌、游记,乃至于歌德的《浮士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莫里哀的《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乔治·唐丹》等欧洲文学名著进行艺术分析,充分显示了马克思“对世界文学名著的渊博知识。” 〔2〕充分运用对欧洲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广博知识,对《巴黎的秘密》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做出全面分析,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美学观点的充分体现。

虽然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在《神圣家族》中没有文字和概念上的具体表述,但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的评论及其评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得到恩格斯高度赞扬。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在《神圣家族》中,“你对犹太人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秘密》的论述是精辟的,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3〕实际上,在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的评论中一直贯穿着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又对其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美学问题做了分析。这一文艺评论实践是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统一的具体体现。后来恩格斯把他和马克思评论文艺作品的原则归纳为“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并有两次具体明确表述。第一次是在1847年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恩格斯指出:“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4〕另一次是1859年在致拉萨尔评论《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信中,恩格斯指出:“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亦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5〕需要说明的是,1859年5月18日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在收入1972年中文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时,翻译为“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6〕,而2009年在中央编译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对马克思恩格斯重点著作译文进行审核和修订以期“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时所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收入此信,译文改为“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历史”改为“史学”,一字之差,其含义有一定差别。“史学”对应“美学”,说明文艺批评要有学理上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欧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十分流行,许多谈论社会主义的论著的根本错误在于还有唯心主义的思想,缺乏对社会和历史的科学认识。恩格斯意识到,需要与其他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划清界限,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提出“史学”与“美学”的科学标准。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名字在建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时候是连接在一起的,他们在进行文艺批评时也互相商议与合作。德国诗人格奥尔格·维尔特1856年在古巴哈瓦那去世之时,马克思就准备写文章悼念他,但由于当时不可能发表就搁置下来。恩格斯1883年写专文纪念维尔特,完成了马克思的嘱托,并把马克思遗稿中记下的维尔特的诗《帮工之歌》置于卷首。

根据以上理论与批评实践分析论证,本文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论述过“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但由恩格斯提炼出的“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完全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根本改造

争议之二:“历史和美学观点”是黑格尔所论述和运用过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否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呢?

诚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早已提出过“从历史和美学观点”进行文艺批评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强调艺术“要显示出当代精神现状”时指出:“我们在这里应该从历史和美学的观点对法国人提出一点批评,他们把希腊和罗马的英雄们以及中国人和秘鲁人都描绘成为法国的王子和公主,把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的思想和情感转嫁给这些古代人和外国人。”〔7〕有学者据此认为,黑格尔讲过“从历史和美学的观点”对文艺作品进行批评,那么“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就不是,也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认为,这种观点似是而非。众所周知,黑格尔娴熟地运用辩证法来论述他的唯心主义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就不能使用辩证法了呢?是不是辩证法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呢?无可否认,黑格尔的论述把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结合起来,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同时又是头脚倒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美学观表述。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和人类界的发展是理念把历史作为舞台内在地实现自身的历史,理念的不同实现方式如宗教、艺术和哲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它是理念的不同民族精神在国家形式中的不同体现。欧洲民族与东方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巨大差异,就因为理念植根于欧洲国家的民族精神,使得欧洲国家人物有走向自由的激情,而缺乏理念的东方民族则没有自由的民族精神,因此法国作家把法国思想情感加诸于东方民族人物的作品应该从历史和美学的观点提出批评。黑格尔的这些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又在具体形式上把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与人和社会在世界上的历史发展直接结合起来,体现了辩证法对现实的巨大历史感。他揭示了艺术和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形式必然地体现人类的历史发展,评论文艺作品必须要有历史观点,艺术作品中美学因素与历史因素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历史辩证法要义,但他对历史的解说是十足的唯心主义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黑格尔完成了实证唯心主义。在他看来,不仅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整个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8〕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则是从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出发,从这些条件中找到相應的美学、艺术理论观点,从而进行文艺批评。这就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内涵根本不同于黑格尔,而是在美学上对黑格尔头脚倒立的唯心主义的根本改造。经过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之后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

争议之三: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文艺批评中是先用史学观点,还是先用美学观点?在这些问题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见解。

本文的观点是: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是辩证地统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是用史学观点指导下的美学观点,是内在地具有史学观点的美学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继承和发展。人民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点的应有之义,而艺术观点是美学观点的应有之义。

恩格斯说的“史学观点”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科学,是涵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体科学。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该而且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始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这一史学观点。而且,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不同,不是把美学观点放在第二位置,而是放在第一位置。把美学观点放在第一位置,突出了文艺批评中美学应有的学科知识地位。这就是说,文艺批评本身归属于理论思维对文艺审美活动的评析,在知识领域分工中应该用美学观点来做专业性评论,史学观点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美学观点。当然,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是统一的,用以史学观点为指导的美学观点来进行文艺批评,二者统一在对文艺的审美活动实践的研究之中。因此用史学观点为指导的美学观点不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直接照搬,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进行批判性吸收。马克思主义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的巨大变革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重新研究全部历史,研究每一个学科研究对象存在的历史条件,从中找出相应的学科专属的学术观点。这里的观点不是某一种看法,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这一学科的整体思想、原则和方法。它包含着关于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形式受以物质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而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审美、艺术活动自身问题所得出来的关于文艺作品审美特性的理论。美学观点是史学观点的美学结论,这就使“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这个标准与当时欧洲文艺批评盛行的康德、黑格尔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评原则是相对立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性建构。

很明显,“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不是两个观点分别运用,史学观点分析内容,美学观点评论形式,而是两个观点有机统一,结合一体,不能用没有美学观点的史学观点,也不能用没有史学观点的美学观点来评论文艺现象。

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做了经典解说,他指出:“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9〕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美学观点在评析文艺活动的各种现象时,也必然形成两个重要研究思路。

第一,对文学艺术这些意识形态的形式的认识、分析,首要的是不能只在精神意识领域内部进行,不能用脱离社会存在的抽象的道德的、政治的、党派的,特别是抽象的“人”的标准来衡量,必须把文学艺术放置到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归根到底的决定、制约作用的客观基础上,才能寻求根本性的解答。这就需要把文学活动事实放到时代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抓住文艺活动涉及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历史联系,从社会具体的历史联系与变动中来分析文艺活动事实,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

比如,在对德国文豪歌德的研究中,恩格斯就反对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格律恩“从人的观点看歌德”的观点,格律恩宣称歌德是费尔巴哈式的“人”的先驱,同时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指出:歌德在德国文学中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当时德国的“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在18世纪的德国,“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10〕但是歌德并没有生活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由于他在魏玛公国的贵族官僚地位,他不可能站在人民立场上,与腐朽的贵族社会决裂,这就使歌德断然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始终处于矛盾的两重性之中:他对德国社会有时尖刻批判和嘲笑,有时又相反。特别是在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上,由于他自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他甚至维护封建社会,抵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浪潮。恩格斯对歌德入木三分的分析是十分经典而广为传播的:“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11〕歌德的艺术家气质、精力、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觸的实际生活却是无力摆脱的鄙俗。这是歌德作为作家所能活动的唯一的历史环境,只有从这个历史环境才能正确分析歌德和他的艺术人生。恩格斯对歌德知人论世式的分析,是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辩证统一的典范。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生产力的核心是劳动者,是千百万人民群众。恩格斯说:“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1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时十分关注文艺对人民群众生活、意愿,特别是改造世界的活动的描写。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历史观点必然具有人民观点。因此,在文艺批评中关注文学活动与人民的关系,研究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人民在社会历史重大事件中的重要作用,用文艺批评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是包含人民观点的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进行文艺批评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剧本《济金根》的批判,恩格斯对哈克奈斯《城市姑娘》和考茨基夫人作品《旧与新》的评论都涉及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兴社会主义文学如何在作品中正确描写人民群众,表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不可缺少的环节。恩格斯在1844年曾经指出,近10年来欧洲文艺作品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由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取代了以往的国王和王子。恩格斯欣喜地认为,这是“在小说的性质方面发生了一个彻底的革命”,这个以乔治·桑、查·狄更斯和欧仁·苏等作家为代表的新流派,“无疑地是时代的旗帜”。〔13〕所以,尽管欧仁·苏在《巴黎的秘密》中流露出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但是这个作家把笔触伸向底层民众生活的创作倾向却受到他们的肯定。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更迫切地期盼能够掌握新的世界观、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立场上、参加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作家艺术家的诞生,在文艺作品中正面地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描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发动武装起义,进军时歌唱一首诗歌《血腥的屠杀》又名《织工歌》,反映织工对厂主的憎恨和他们的反抗情绪,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你们这些流氓,魔鬼的后代!

你们这些可诅咒的匪徒!

你们吞食了穷人的全部财产,

你们要被诅咒,领受你们的报应!

西里西亚织工的歌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文艺作品。恩格斯对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发出织工诅咒剥削压迫的呼声、画家许布纳尔描绘西里西亚织工向工厂主交亚麻布时呈现出阶级对立鲜明特征的画面、英国工人诗人米德的“千百万的工人,起来,前进”,打倒国王、寄生虫的诗歌等作品也都赞扬不已。

德国诗人维尔特1843年起先后同恩格斯、马克思建立了深厚友谊,接受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参加无产阶级革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维尔特担任副刊编辑,写过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恩格斯1883年写专文纪念维尔特时,称他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恩格斯作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因为他积极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独创性、幽默感与火热激情。维尔特的诗歌在形式上受到海涅影响,体现德国文学幽默讽刺的民族风格,手法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则用新的世界观,真实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生活。他在1843到1846年间创作的《饥饿之歌》,把工人和贫苦手工业者的形象第一次以自觉的战斗姿态展示在德国文学作品里。维尔特的著名组诗《兰卡郡之歌》反映英国工业区兰卡郡的工人生活和他们反抗资本家的斗争。《一百个哈斯韦尔男子》描写矿坑失事,死了一百个矿工,矿主只拿出每人一周的工资来抵偿他们的生命。《铸炮者》和《兰卡郡酒店老板》两诗倾诉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愤怒和反抗。在散文《英国工人花会》中,维尔特看到未来社会的一切都是光辉灿烂的,预言无产阶级将在世界上创造出新的文学艺术。恩格斯说:“维尔特所擅长的地方,他超过海涅(因为他更健康和真诚),并且在德国文学中仅仅被歌德超过的地方,就在于表现自然的、健康的肉感和肉欲。”〔14〕在恩格斯看来,这个书写无产阶级斗争生活的作家放在当时德国文学的整体中与海涅等著名作家相比较也毫不逊色。海涅不仅是德国,也是欧洲19世纪文学中的著名作家,歌德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把维尔特与他们比较,肯定新兴无产阶级作家的独特优势,这种文艺批评的思路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对于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应该大力支持,这是运用史学观点的应有之义。但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评价不仅仅要放在社会主义文艺范围内来评论,而且也应该放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甚至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评论,切实地把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认识社会主义文学在当前的发展水平,具有何种优势,以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通过以上论析,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尽管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阐释“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著述,但却有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文艺批评实践。所以,由恩格斯提炼出来的“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思想,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次,尽管黑格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即已提出“历史与美学观点”,但黑格尔的“历史与美学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头脚倒立的,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黑格尔头脚倒立的唯心主义的改造,所以,“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三,“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植根于史学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但不是直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而是用它的观点方法对美学、文艺理论、文学史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对文艺活动实践,包括作家作品在内的文艺现象的具体认识,因此,这些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是辩证统一,水乳交融的。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不仅鼓舞人心地提出了“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奋斗目標,而且引用马克思1842年的论述:“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5〕强调文学艺术的人民观点。因此,在今天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文艺理论思想与文艺批评实践,厘清误解与是非,树立正确观点,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梅绍武,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12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49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7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86.

〔7〕〔德〕黑格尔. 美学: 第2卷〔M〕. 朱光潜,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38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10.

〔9〕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

〔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510, 256-257.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 31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59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5-9.

〔15〕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6-11-30)[2016-12-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1/30/c_1120025319.htms.xinhuanet.com/2016-11/30/c_1120025319.htm.

(责任编辑:潘纯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