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评价的理性回归与“六维度质性模型”的建构

2017-03-20王道荣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建构

摘要:教育评价是基于教育哲学的一种价值判断,对教育行为负有批评、监督和导向的功能。调查表明,基于功利取向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其背后是教育评价失去了理性。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促进教育评价的理性回归。本研究从忠诚度、控制度、亲和度、愉悦度、激发性和自发性等六个维度,尝试建构一个引领教育健康发展的质性评价模型。

关键词:教育评价 理性回归 “六维度质性模型 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基础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受到关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陷入了全面的信任危机。越来越多的孩子普遍承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学业负担和功利期待,基础教育呈现出众多病态化乱象,说明教育评价已经失去了理性。

自泰勒以来,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日臻成熟。评价标准联系委员会认为,“评价是对某种对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1]。更多的教育评价专家赞成把教育评价理解为“事实+价值”,即在“系统收集信息基础上的价值判断”[2]。时至今日,教育的真谛和价值目标已形成共识,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和实现自我,促进其道德和智慧的生成。但事实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却在不断地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官本位思想、功利主义和犬儒主义等病态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当以人为本成了一个遮羞的口号时,我们不能不为当今的教育评价而感到悲哀。著名学者资中筠认为:“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批判教育乱象,促进价值回归,教育评价应该勇于担当,且敢于发声。

二、调查与分析

1.抽样调查

(1)样本与方法

2015年10月,课题组用自编调查问卷,从评价方式、情感体验和控制度三个维度对学校的教育评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全部调查对象均来自江苏省苏中地区的12所四星级高级中学(其中学生1221人,教师120人),用教育解释学的方法对回收问卷进行了量化统计和质性研究,见表1。

(2)量化统计与现象描述

表1表明,约98%的师生认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标准是分数和升学率;绝大多数学生和超过半数的教师拥有非常痛苦的消极体验;九成以上的学生和老师认为教育呈现高控制特征。

访谈发现,60.8%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多次情绪失控,与他人有过冲突;8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很难有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83.3%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学校的管理方式简单功利,教育评价和督导已走入误区,令人担忧;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所在学校有较高认同,认为自己能够体验到一定的愉悦、自主和成就感,但该校因为升学率在省内不领先而被行政领导责令整改,校长易人。

2.价值判断

分析表明,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绝大部分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拥有痛苦的消极体验,说明教育行为严重地伤害了人的情感,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呈现高控制特征的管理模式潜隐着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必须预防和坚决摒弃的短视行为。分析认为,功利主义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原因是教育评价严重乏力,甚至已经异化为一种虚设。教育评价在功利至上的应试语境下失语、失责,是当前基础教育乱象层出的主要原因。

3.分析与结论

(1)回归本原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最终还要回到人的本性。它不可能像制造产品一样简单复制,而是要因材施教,耐心守望,使一切教育行为符合人性,最终沉淀和生成高贵而丰满的灵魂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头脑。教育能够使人自主发展,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和享受美好社会带来的福祉。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教育即生长”,哲学家卢梭和杜威对教育的本质早已经做出了精辟的阐释。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促进每一位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成長,把他们培养成美好社会的建设者。任何背离了教育本质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和对未来社会的伤害。

(2)价值判断

教育评价是基于教育哲学的一种价值判断,对教育行为负有批评、监督和导向的功能。应试教育泛滥的现实说明,目前的教育评价已经失效,教育评价的理性期待重建。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认为,“我们衡量教育,不应该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而应该用广阔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3]。因此,好的教育评价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决反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应该在运用量化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教育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好的教育评价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评价者要人格独立,真理至上,使教育评价真实有效。

(3)结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宣称:“选择某种类型的教育,等于选择某种社会。”[4]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奠基的工程,质性健康至关重要。质性健康,必须有教育者和评价者对教育价值的忠诚坚守。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六维度质性模型”建构研究。

三、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1.模型建构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参照CIPP评价模式,课题组选取了“忠诚度”、“控制度”、“亲和度”、“愉悦性”、“激发性”和“自主性”六个维度,以人本主义为价值理想,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尝试进行了“六维度评价模型”的建构研究。其中,“忠诚度”指向教育理念,是保证教育质性健康的关键。

(1)忠诚度

忠诚度,就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忠诚的程度,是衡量所有教育人良知和勇气的关键所在。

忠诚度在教育评价居于核心地位,它指向的是教育者的核心价值理念,考验的是教育者的人格水平和责任担当。当教育者失去了对真理的忠诚时,教育给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将是深远和持久的。如果教育者绝对忠诚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仰坚定不动摇,方向正确不跑偏,功利主义自然就难以滋长,更难以泛滥。

(2)控制度

教育行为必然包含一定的控制因素,但控制是一定要有度的。

面對升学率这个眼前利益,教育管理者很容易不自觉地突破控制的“度”,使管理变成“过度管理”,教育变成了“过度教育”。教育的全部方法都要基于爱和对人性的尊重。

教育管理要做到张弛合理,充满人文关怀。教育评价要能及时地遏止、纠正过度失偏的功利行为,使教育行为不逾矩,不过火,符合人性,恰到好处。

(3)亲和度

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Hadfield)说过:“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5]要追求教育过程中人的情感的亲切与和谐,就需要教育者作风民主,拥有良好的亲和度。

从人文的角度看,教育管理文化应该是尊重人格、发展个性的人性文化。实践证明,只有民主才能培育民主,平等才能生成公平。专制和暴力行为,只会培养出专制和暴力,永远难以培养出民主平等的人格特质。

(4)愉悦度

教育的过程只有使教师和学生心境愉悦,才能生成知识的发现、能力的生成和人格的成长。“愉悦度”这一指征,指向了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一呈隐性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常常被人们忽视。研究表明,由管理者人格和心理健康问题而衍生出来的情感障碍,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循环传递,双向影响。

教育管理者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保持应有的察觉,要熟练掌握压力应对和情绪管理的技术,能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态,确保情绪健康和人格健全。同时,还要不断陶养自己的性情,及时修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常常更新提高自己的沟通艺术,使自己保持乐观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给他人带来愉悦。

(5)激发性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6]。研究表明,好的教育应该富有激发性。

激发性,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激奋状态的心理特征,其外在刺激是激励,就是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和组织环境,借助特定的积极信息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教育管理的过程应充满着激励,使教师和学生身心解放,从而愉快工作,积极学习。

(6)自主性

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教育性。说明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高旨归,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管理的最高目的[7],而自觉自发、自主自动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生成人的自觉主动性。

自觉性是人的优秀心理品质之一,体现了个体对行为目标的意义理解和思想觉悟的较高程度。拥有自觉性的人能够积极主动,意志顽强,为达到既定目标而独立自主地努力[10]。当教育着眼于生成人的自主性时,就会着力够唤醒教人内在的进步欲望,积极启发人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能够自发地设立目标,主动成长,在追求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实现高峰体验。

2.模型的应用检验

2016年2月,课题组以“六维度质性评价模型”为工具,对江苏省苏中地区6所高级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全部样本为应届高中毕业生282人,六个维度以好、较好、一般、不好四个层级分别记5、3、1、0分。调查平均得分17.2分,其中最高得分23.4分,最低得分13.0分。6所学校中有5所得分较低,呈高控制性,其中愉悦度得分平均得分0.58分,说明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不良影响。6所学校的升学率和六维度检测得分排名分别为Q中学(1/5)、J中学(2/4)、T中学(3/3)、Y中学(4/1)、B中学(5/2)和H中学(6/6),说明过高的升学率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呈负相关。

课题组以“卡特尔16PF”为工具对六维度质性评价得分第一的Y中学48名同学进行了人格测试。分析表明,85.4%的被测人格发展良好,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受测者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在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独立性和自律性等方面均呈良好的发展特征。

检验表明,“六维度质性评价模型”信度、效度良好,符合设计的原始意图。

四、思考与建议

作为探索,“六维度质性评价模型”发出了对真理(忠诚度)的呼唤。实践表明,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模型,都需要对真理的忠诚和敬畏。否则,教育评价就会失去理性,教育就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教育评价的现实尴尬,与利益一体、责任不清的行政主体有关。要实现教育评价的理性回归,就要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真人,说真话,做实事。可以尝试走“管办评分离”的路子,也可以引进多元评价模式,还可以强化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但不管何种范式,都需要教育评价忠于真理,坚守理性。

————————

参考文献

[1] 瞿保奎.教育评价概念的形成:对文献的分析评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

[3]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 朱永新.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与三境界[J].中小学管理,2014(12).

[6] 刘社瑞,李晓佳,王卫华.激励:打造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王道荣(1966-),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