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

2017-03-20李永顺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李永顺

[摘 要] “名著类”文本是语文教材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它由传统古典名著改编而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走进古典名著与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其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在朗读中品味、比较人物语言,在动作比对中感受人物形象,在课文与原著比照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 名著类文本;比读;比析;比照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而古典小说的熏陶和感染对形成语文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古典名著改编的文本在教材中并不少见,它对学生走进名著、欣赏古典文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话语比读,凸显人物性格

朗读不但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了解作者、丰富自己、吸引听者的有力纽带。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物对待其他人或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入情入境地朗读能丰盈人物的形象,不断增强语感,优化语用体验,对文本的理解和写作意图的探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对比烘托非常明显,而人物语言描写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对比朗读就是体现这一方式的最佳途径。

《三顾茅庐》中人物语言描写只有三处,一处是张飞,两处是刘备。张飞想到这是第三次请诸葛亮,于是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而刘备则对他训斥到:“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刘备在最后能得到诸葛亮的相助时说道:“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出张飞面对自恃才高的诸葛亮是要“捆”他,显得冲动而鲁莽,面对同样的诸葛亮,刘备则显示出王者应有的胸襟和风范是“尊重人才”,最后才“如鱼得水”,从而彰显他为了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和求贤若渴的良好心态。

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中感受到人物的品性,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无形中也提升了语文素养,强化了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学生语感得以不断优化,表象变得生动和具体。所联系的表象越具体生动,就越容易被言语和词激活,有关语感反应也就越灵敏迅捷,而且越丰富多彩,两者成正比例关系。

二、动作比析,引领价值取向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除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也不可或缺,既能展现当时的人物的状态,也显示出人物的脾气与性格,甚至寄寓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情感和价值取向。所以,对人物动作的对比赏析举足轻重,这是全方位立体展现人物形象的纽带。

在学习《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品味显得尤为重要。如在白骨精“一变”村姑时,可以圈画出“摇身一变”“拎着”“径直走到”“扔下”“化作”“逃走”这些词,学生赏析中可以看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的迫不及待以及阴险狡猾的嘴脸,而“一打”白骨精时的孙悟空则“一看”“认出”“举起”“劈脸一棒”可以彰显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嫉恶如仇;在白骨精“二变”老妇人时,学生抓住“闪出”“拄着”“哭着”体会白骨精的心机太深,为了吃唐僧肉煞费苦心,而孙悟空只是“当头就是一棒”一带而过;白骨精“三变”老公公来找媳妇和女儿,“变成”“假装”可谓机关算尽,而这次的孙悟空“藏在”“迎着”“抽出”“抡起”“一棒打死”展示神通广大的同时,更显示出一种聪明机智和灵活多变。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动作的反复品读和对比感悟,白骨精的奸,孙悟空的忠,白骨精的贪,孙悟空的巧,这些都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活灵活现。同时,也使学生明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即褒扬孙悟空高强的本领和一片赤胆忠心,指出做人不能像白骨精那样好逸恶劳、奸诈贪婪,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三、原文比照,品味语言魅力

教材中的经典故事取自于名著,但又与原著不完全一样,由于各种原因而做出了很多的修改。而把原著与文中修改后的内容进行互文比照,寻找差异,就能发现修改或去掉了哪些内容,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有时也能借助原著来深入感受古典语言文字的美。

笔者在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非常关注环境描写。文中这樣写到:

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如果仅仅让学生感受这句话所暗藏的危险,学生很难发现。但此时如果借鉴原文,效果可谓大相径庭。原文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如下:

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

对比朗读中,“虎狼”“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等词语自然让学生不寒而栗,再让学生感悟这段话中隐含的夸张手法和对仗句式,旨在写出此处环境的非同寻常,为下文白骨精的出现埋下伏笔。至于为何文中不完全引用这段话,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答案。首先,古典白话文与现代文毕竟有一定的距离,修改后便于理解。再者,文章描写的主体是三打白骨精的过程,是孙悟空与白骨精斗志斗法的过程,是向唐僧不断释明原因的过程。所以,过多的环境描写会喧宾夺主,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总之,在经典名著的教学中,要在比较中寻方法,探路子,求实效。让经典名著通过课文和课堂,比读与品味,比析和感悟,比照融思考,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古典名著类文本教学变得有效而富有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