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用喜炎平、利巴韦林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观察

2017-03-18陈次发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23期
关键词:联组喜炎利巴韦

陈次发

(重庆市奉节县华西医院, 重庆 404600)

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此病患儿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发生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联用喜炎平、利巴韦林和黄芪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重庆市奉节县华西医院于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2例手足口病患儿。这些患儿的入选标准:1)其病情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其家属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这些患儿的排除标准:1)近2周内接受过其他的治疗。2)对喜炎平、利巴韦林或黄芪注射液过敏。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二联组(41例)和三联组(41例)。二联组患儿中有男22例,女19例;其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4.1±1.5)岁;其病程为2~7 d,平均病程(4.8±1.6)d。三联组患儿中有男20例,女21例;其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3.8±2.0)岁;其病程为1~6 d,平均病程(2.9±1.6)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这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为其补充维生素、对其进行退热治疗等。在此基础上,为二联组患儿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的用法是:在100 mL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中加入10~15 mg/kg的利巴韦林注射液,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滴注1次,连续用药7 d。黄芪注射液的用法是:在1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0 mL的黄芪注射液,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滴注1次,连续用药7 d。为三联组患儿联用喜炎平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喜炎平注射液的用法是:在10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0.2~0.4 mL/kg的喜炎平注射液,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滴注1次,连续用药7 d。利巴韦林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的用法与二联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各项临床症状(发热、疱疹等)消失的时间。

1.4 疗效分级标准

无效:治疗7 d后,患儿的疱疹、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的趋势。有效:治疗7 d后,患儿的疱疹、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有所改善。显效:治疗7 d后,患儿的疱疹、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基本消失。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选用SPSS 21.0软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儿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和疱疹消退的时间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分析

三联组患儿中临床疗效为无效的患儿有1例(占2.44%),为有效的患儿有12例(占29.27%),为显效的患儿有28例(占68.29%)。二联组患儿中临床疗效为无效的患儿有7例(占1.25%),为有效的患儿有25例(占60.98%),为显效的患儿有9例(占21.95%)。三联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6%(40/41),二联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93%(3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分析[n(%)]

2.2 对两组患儿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的分析

三联组患儿发热症状消退的平均时间和疱疹消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9±0.68)d、(2.08±0.34)d,二联组患儿发热症状消退的平均时间和疱疹消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46±1.23)d、(5.16±1.21)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儿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的分析(d,±s)

表2 对两组患儿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的分析(d,±s)

组别 例数 发热 疱疹二联组 41 3.46±1.23 5.16±1.21三联组 41 1.29±0.68 2.08±0.34 t值 4.13 5.06 P值 <0.05 <0.05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群体,高发期为春季。此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手足口病患儿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发生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其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的影响。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此药可通过提高患儿血清溶酶菌水平的方式增强其免疫力。利巴韦林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此药可对疱疹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黄芪注射液可促进干扰素的生成,提升白细胞介素的活性,从而可起到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代洪霞等[2]研究指出,联用喜炎平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显著增强患儿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活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缓解其发热的症状。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符。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三联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二联组患儿,其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和疱疹消退的时间均短于二联组患儿。

综上所述,联用喜炎平、利巴韦林和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较好,可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

[1]安培华.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4):133-134.

[2]代洪霞,张瑞琴,高海燕.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2):82-84.

猜你喜欢

联组喜炎利巴韦
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制度研究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联”心共建“组”阵蝶变
喜炎平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氨溴索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评价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他克莫司二联与三联用药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77例